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培训为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而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新型教师的培养,即科研型教师(针对生物学科,就是科研型生物教师)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一、科研型生物教师及其条件
科研型生物教师,是指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把生物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生物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生物学与教育教学思想改革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生物教师。科研型生物教师就是既能适应生物教学、又能搞生物教学及生物教育研究的教师。
科研型生物教师至少应具备转变生物教学观念、更新生物教学意识、提高生物教学能力等三方面的条件。
1.转变生物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观察中学生物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命题、考试、阅卷、做试题分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上呼下应,大多表现在宏观安排及示范课上,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讲练结合,仍然是改进了的满堂灌;三年课,两年完,一年搞训练等。因此,教师很少有读书、学习、思考的时间,导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能力结构难于适应新课程要求。而一味地加班加点对学生更是“雪上加霜”,教师也不堪重负。扭转这种局面,推进新课改,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则成为首要任务。
2.如何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要从学习开始,观念的更新有赖于知识的更新。生物教研组利用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育思想、课堂结构改革、课程标准、考纲的学习、讨论。
教师还要具备较为深厚的教学设计能力,并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具备自学和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够驾驭课堂、导演知识的再生和生长。
3.转变哪些观念。(1)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看法。传统观念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灌输的,老师上课要认真讲,讲深讲透,学生则要认真听,边听边想,听懂听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新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主体,老师是导演、主导。对“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态度是两种观念的分水岭。(2)生物观。生物观即对生物学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对生物学功能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知识是一种工具,还是承认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即生物学教学只具有技术教育功能,还是兼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其次,要明确对生物学理性的看法:是认为现有生物学是绝对真理,永遠正确无误,还是认为生物学是可误的相对真理,如何对待生物学研究对象、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环境等。(3)价值取向。如,怎样理解生物学对“简易”、对美的追求以及人生哲学和宇宙观、生物伦理、生命观、价值观、发展观、环境观等等。
二、科研型生物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科研”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达到培养科研型生物教师的目的。而这些探讨的问题也是科研型教师培养中必须要经过的重要途径。
1.解决“为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传统的生物教学,教师只要读懂了课本,会做习题,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一旦有个别学生在讲课中或辅导时提出“怪问题”,只要回答“这超出了考试范围”、“课本是这样讲的”就能抵挡过去,更不会有学生问“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解题思路是如何想到的”之类的问题。现如今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思、敢问、敢争、敢辩。
作为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教师努力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知识发生、发展、再生的可信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不搞科研,就不会有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更不会有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就会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搞科研既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竞争环境的要求。
2.解决“如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解决“如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能够把教师从“科研神秘,高不可攀”的认识中解脱出来。这需要通过科研知识讲座、理论学习阐明一些生物科研基本的方法和实例,并创设机会,使教师真正从事科研。具体来说;
反思性研究: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科研的方法、理论、研究案例),引导教师在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中,提出生物教学的研究课题。如中学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业设计、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等。
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通过两个阶段——学习、讨论研究阶段和实施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应帮助教师做好三项准备:第一,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方案的制定、实验对象的选取实、实验假设的设置、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资源的收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等;第二,帮助选择较好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供“引进”;第三,提倡双微活动(微型调查、微型实验)的选题方法。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解决“生物科研研究什么”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研究的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教学的研究,即理论研究(现代生物教育理论、思想、生物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实验研究;二是生物学学科的研究。优秀的生物教师,必须是有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人。我校生物教师除承担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外,还承担了宿迁市规划课题“中学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通过可以研究的整个流程——立项、开题、培训、研究,我校生物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物教育教学及科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学年,高中生物组共有1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或发表,开设市示范课三节、省、市生物讲座3次、省、市优课2节,3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命题,主编和参编教学研究资料五部,3名学生进入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苏赛区决赛,1人获省一等奖,2人获全国二等奖。
4.科研型生物教师是新课程的需要。从“教师培训”这一角度来看,培训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即变单纯地学习生物学教育理论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训途径,加大研究力度。教研组教师应当把学习和开展研究的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科研型生物教师及其条件
科研型生物教师,是指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把生物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探索生物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自觉地运用先进的生物学与教育教学思想改革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生物教师。科研型生物教师就是既能适应生物教学、又能搞生物教学及生物教育研究的教师。
科研型生物教师至少应具备转变生物教学观念、更新生物教学意识、提高生物教学能力等三方面的条件。
1.转变生物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观察中学生物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命题、考试、阅卷、做试题分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上呼下应,大多表现在宏观安排及示范课上,日常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讲练结合,仍然是改进了的满堂灌;三年课,两年完,一年搞训练等。因此,教师很少有读书、学习、思考的时间,导致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能力结构难于适应新课程要求。而一味地加班加点对学生更是“雪上加霜”,教师也不堪重负。扭转这种局面,推进新课改,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则成为首要任务。
2.如何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要从学习开始,观念的更新有赖于知识的更新。生物教研组利用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育思想、课堂结构改革、课程标准、考纲的学习、讨论。
教师还要具备较为深厚的教学设计能力,并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在具备自学和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够驾驭课堂、导演知识的再生和生长。
3.转变哪些观念。(1)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看法。传统观念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灌输的,老师上课要认真讲,讲深讲透,学生则要认真听,边听边想,听懂听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新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主体,老师是导演、主导。对“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态度是两种观念的分水岭。(2)生物观。生物观即对生物学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对生物学功能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知识是一种工具,还是承认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即生物学教学只具有技术教育功能,还是兼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其次,要明确对生物学理性的看法:是认为现有生物学是绝对真理,永遠正确无误,还是认为生物学是可误的相对真理,如何对待生物学研究对象、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环境等。(3)价值取向。如,怎样理解生物学对“简易”、对美的追求以及人生哲学和宇宙观、生物伦理、生命观、价值观、发展观、环境观等等。
二、科研型生物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科研”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达到培养科研型生物教师的目的。而这些探讨的问题也是科研型教师培养中必须要经过的重要途径。
1.解决“为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传统的生物教学,教师只要读懂了课本,会做习题,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一旦有个别学生在讲课中或辅导时提出“怪问题”,只要回答“这超出了考试范围”、“课本是这样讲的”就能抵挡过去,更不会有学生问“这个概念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解题思路是如何想到的”之类的问题。现如今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思、敢问、敢争、敢辩。
作为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需要教师努力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知识发生、发展、再生的可信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不搞科研,就不会有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更不会有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就会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搞科研既是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要求,也是生物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竞争环境的要求。
2.解决“如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解决“如何搞生物科研”的问题,能够把教师从“科研神秘,高不可攀”的认识中解脱出来。这需要通过科研知识讲座、理论学习阐明一些生物科研基本的方法和实例,并创设机会,使教师真正从事科研。具体来说;
反思性研究: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科研的方法、理论、研究案例),引导教师在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中,提出生物教学的研究课题。如中学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业设计、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等。
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通过两个阶段——学习、讨论研究阶段和实施阶段来实现。第一阶段应帮助教师做好三项准备:第一,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方案的制定、实验对象的选取实、实验假设的设置、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资源的收集,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等;第二,帮助选择较好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供“引进”;第三,提倡双微活动(微型调查、微型实验)的选题方法。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解决“生物科研研究什么”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研究的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教学的研究,即理论研究(现代生物教育理论、思想、生物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实验研究;二是生物学学科的研究。优秀的生物教师,必须是有生物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人。我校生物教师除承担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策略研究”外,还承担了宿迁市规划课题“中学生物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
通过可以研究的整个流程——立项、开题、培训、研究,我校生物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生物教育教学及科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学年,高中生物组共有11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获奖或发表,开设市示范课三节、省、市生物讲座3次、省、市优课2节,3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命题,主编和参编教学研究资料五部,3名学生进入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江苏赛区决赛,1人获省一等奖,2人获全国二等奖。
4.科研型生物教师是新课程的需要。从“教师培训”这一角度来看,培训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革,即变单纯地学习生物学教育理论为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培训途径,加大研究力度。教研组教师应当把学习和开展研究的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