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部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的正式公演和专场演出,是课题组挖掘与传承瑷珲玛虎戏的大胆的尝试,也为传承和创新瑷珲玛虎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关于瑷珲玛虎戏研究与实践不会停止,任重道远。
关键词:瑷珲玛虎戏;音乐与舞蹈;挖掘与传承
首部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采用现代歌舞剧+瑷珲玛虎戏的艺术形式,以清朝初年瑷珲军民抗击沙俄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瑷珲大将军富察·萨布素和儿子富察·昌德等人物形象为代表,展现了可歌可泣的瑷珲镇军民守土护国的英雄故事。演出时长近一个小时,共有80余名参演演员。
一、树立民族自信,拓宽挖掘与传承瑷珲玛虎戏的途径。
挖掘传承瑷珲玛虎戏,就需要树立民族自信,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艺术绝对不能纸上谈兵,在我们看来,把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是在继承与发展濒危民族艺术上的主要途径。因此,排演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一次积极的大胆行动。
(一)开展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打牢瑷珲玛虎戏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2017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亲自到吉林长春拜访瑷珲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传承人,著名满族萨满文化专家富育光(1933.5 -2020.2)先生。从富老师的书房里,带回来了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在富老师口述中,了解到了瑷珲玛虎戏的戏剧结构,玛虎舞的一招一式,萨满音乐、满族音乐的特点。2019年课题组成员,撰写了4篇论文公开发表。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学术研究与排演瑷珲玛虎戏实践相结合。瑷珲玛虎戏在瑷珲镇已经濒临失传,没有传承人,没有成型的剧本,没有现成的音乐,找不到舞蹈记录。排演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的目的是把保护和传承瑷珲玛虎戏落在实处,培养瑷珲玛虎戏演艺人才,填补国家在这一艺术表演领域的空白。剧本经富育光先生逐字逐句的修改后,《神佑古城》剧本通过了富育光先生的审核。
二、挖掘与排演瑷珲玛虎舞音乐与舞蹈
原创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中的音乐以瑷珲古调为主,玛虎舞蹈以群舞为主,独舞为辅,主要有迎神舞、满城丰收舞、悠悠车舞、战争舞、空齐舞、送神舞、齐跳玛虎舞等,在诸多满族舞蹈中,都能看到莽式舞的身影。
(一)瑷珲玛虎戏音乐源于瑷珲古调和萨满音乐。经过我们的多方挖掘,瑷珲玛虎戏音乐以瑷珲古调为主,萨满调为辅,偶尔两者结合在一起。乐曲之中,采用的主要满族民族乐器有:萨满鼓、恰拉起等古乐器。
(二)莽式舞舞姿作为主要舞姿贯穿于整体舞蹈中。莽式舞是玛虎舞的主要舞蹈,也是后來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大多在重大节上表演。跳莽式舞时一定要男女成双成对,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满语,叫好声)之声相和,用整齐的声音来加强节奏,烘托气氛,故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莽式舞蹈符合满族民风,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脚上步伐多为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三)玛虎舞编排的重点是舞蹈主题、舞蹈画面变化。瑷珲玛虎舞受所要展现的内容和特点的影响,戏剧主题和舞蹈情绪的表达是在一种动态的发展中展现,如果没有正确的标志性的主题动作贯穿始终,玛虎舞主题和风格就无法正确展示和突出,瑷珲玛虎舞的舞蹈便会缺乏个性感染力,舞蹈画面的变化也就会缺少灵魂。
三、瑷珲玛虎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面对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高校师生生活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流淌着英雄血脉的土地上,传承着家国情怀的红色基因,承担着瑷珲古城历史文化的优势,弘扬英雄爱国精神,作为北疆黑河唯一的一所高校的青年学生,有讲好演好第二故乡黑河——瑷珲历史故事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理直气壮做好瑷珲玛虎戏项目。要继续推进瑷珲玛虎戏的研究与发掘工作,做好瑷珲玛虎戏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坚定走好文化自信的道路,推陈出新,用更多的表演形式来丰富当代文化艺术。把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作为保留剧目,在黑河瑷珲古城长期固定驻场,以此项目推动边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瑷珲历史,倾听瑷珲声音,促进瑷珲旅游,提升瑷珲的形象。
(三) 挖掘瑷珲玛虎戏道具——玛虎(面具)。瑷珲玛虎戏与其他戏曲最显著的特点,除了音乐(萨满调)、舞蹈(玛虎舞)之外,就是他的重要道具——玛虎(面具)。原始的玛虎(面具)一般做工粗糙,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缺少艺术感染力。为了增强戏剧效果,在舞台上的玛虎(面具)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还可以特制一批小的纪念品,把玛虎(面具)作为礼物,推广瑷珲玛虎戏。
(四)促进瑷珲玛虎戏的科研成果转化。未来,要对玛虎戏申遗与瑷珲古城文化挖掘与创新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应该和现代的科技和文化相结合,创新形式和内容,把瑷珲玛虎戏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晓. 清代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活动之管窥[J]. 兰台世界, 2014(19):116-117.
[2]王松林 田佳训. 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五)[J]. 群文天地, 2014(3):21-21.
[3]许爱梅 严壁 王海英. 少数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12):28-31.
[4]朱立春. 北方民族原始文化的守护者——著名人类学、民族学家富育光先生访谈录[J]. 东北史地, 2010(03):34-42.
[5]舒展. 满族风情[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86(03):46-50.
[6]郭崇林. 满族的民俗文化传统[J]. 奋斗, 2006(3):2-2.
[7]李梅英. 东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19-21.
[8]蒋婧雅. 针对企业年会舞蹈创编与排练中的几个问题[J]. 丝路艺术, 2018(1):1-1.
[9]邵丽坤. 满族说部与赫哲族伊玛堪之比较研究[J]. 满语研究, 2014(01):92-98.
[10]刘卓. 满族舞蹈历史演变及其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8):160-16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瑷珲玛虎戏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19YSE353
关键词:瑷珲玛虎戏;音乐与舞蹈;挖掘与传承
首部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采用现代歌舞剧+瑷珲玛虎戏的艺术形式,以清朝初年瑷珲军民抗击沙俄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瑷珲大将军富察·萨布素和儿子富察·昌德等人物形象为代表,展现了可歌可泣的瑷珲镇军民守土护国的英雄故事。演出时长近一个小时,共有80余名参演演员。
一、树立民族自信,拓宽挖掘与传承瑷珲玛虎戏的途径。
挖掘传承瑷珲玛虎戏,就需要树立民族自信,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艺术绝对不能纸上谈兵,在我们看来,把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才是在继承与发展濒危民族艺术上的主要途径。因此,排演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一次积极的大胆行动。
(一)开展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打牢瑷珲玛虎戏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2017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先后多次亲自到吉林长春拜访瑷珲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说部”传承人,著名满族萨满文化专家富育光(1933.5 -2020.2)先生。从富老师的书房里,带回来了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在富老师口述中,了解到了瑷珲玛虎戏的戏剧结构,玛虎舞的一招一式,萨满音乐、满族音乐的特点。2019年课题组成员,撰写了4篇论文公开发表。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学术研究与排演瑷珲玛虎戏实践相结合。瑷珲玛虎戏在瑷珲镇已经濒临失传,没有传承人,没有成型的剧本,没有现成的音乐,找不到舞蹈记录。排演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的目的是把保护和传承瑷珲玛虎戏落在实处,培养瑷珲玛虎戏演艺人才,填补国家在这一艺术表演领域的空白。剧本经富育光先生逐字逐句的修改后,《神佑古城》剧本通过了富育光先生的审核。
二、挖掘与排演瑷珲玛虎舞音乐与舞蹈
原创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中的音乐以瑷珲古调为主,玛虎舞蹈以群舞为主,独舞为辅,主要有迎神舞、满城丰收舞、悠悠车舞、战争舞、空齐舞、送神舞、齐跳玛虎舞等,在诸多满族舞蹈中,都能看到莽式舞的身影。
(一)瑷珲玛虎戏音乐源于瑷珲古调和萨满音乐。经过我们的多方挖掘,瑷珲玛虎戏音乐以瑷珲古调为主,萨满调为辅,偶尔两者结合在一起。乐曲之中,采用的主要满族民族乐器有:萨满鼓、恰拉起等古乐器。
(二)莽式舞舞姿作为主要舞姿贯穿于整体舞蹈中。莽式舞是玛虎舞的主要舞蹈,也是后來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大多在重大节上表演。跳莽式舞时一定要男女成双成对,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满语,叫好声)之声相和,用整齐的声音来加强节奏,烘托气氛,故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莽式舞蹈符合满族民风,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脚上步伐多为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三)玛虎舞编排的重点是舞蹈主题、舞蹈画面变化。瑷珲玛虎舞受所要展现的内容和特点的影响,戏剧主题和舞蹈情绪的表达是在一种动态的发展中展现,如果没有正确的标志性的主题动作贯穿始终,玛虎舞主题和风格就无法正确展示和突出,瑷珲玛虎舞的舞蹈便会缺乏个性感染力,舞蹈画面的变化也就会缺少灵魂。
三、瑷珲玛虎戏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面对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高校师生生活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流淌着英雄血脉的土地上,传承着家国情怀的红色基因,承担着瑷珲古城历史文化的优势,弘扬英雄爱国精神,作为北疆黑河唯一的一所高校的青年学生,有讲好演好第二故乡黑河——瑷珲历史故事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二)理直气壮做好瑷珲玛虎戏项目。要继续推进瑷珲玛虎戏的研究与发掘工作,做好瑷珲玛虎戏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与保护,坚定走好文化自信的道路,推陈出新,用更多的表演形式来丰富当代文化艺术。把瑷珲玛虎戏《神佑古城》作为保留剧目,在黑河瑷珲古城长期固定驻场,以此项目推动边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瑷珲历史,倾听瑷珲声音,促进瑷珲旅游,提升瑷珲的形象。
(三) 挖掘瑷珲玛虎戏道具——玛虎(面具)。瑷珲玛虎戏与其他戏曲最显著的特点,除了音乐(萨满调)、舞蹈(玛虎舞)之外,就是他的重要道具——玛虎(面具)。原始的玛虎(面具)一般做工粗糙,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缺少艺术感染力。为了增强戏剧效果,在舞台上的玛虎(面具)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还可以特制一批小的纪念品,把玛虎(面具)作为礼物,推广瑷珲玛虎戏。
(四)促进瑷珲玛虎戏的科研成果转化。未来,要对玛虎戏申遗与瑷珲古城文化挖掘与创新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应该和现代的科技和文化相结合,创新形式和内容,把瑷珲玛虎戏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
参考文献:
[1]张晓. 清代东北地区民间音乐活动之管窥[J]. 兰台世界, 2014(19):116-117.
[2]王松林 田佳训. 萨满文化与中华文明(十五)[J]. 群文天地, 2014(3):21-21.
[3]许爱梅 严壁 王海英. 少数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12):28-31.
[4]朱立春. 北方民族原始文化的守护者——著名人类学、民族学家富育光先生访谈录[J]. 东北史地, 2010(03):34-42.
[5]舒展. 满族风情[J]. 黑龙江民族丛刊, 1986(03):46-50.
[6]郭崇林. 满族的民俗文化传统[J]. 奋斗, 2006(3):2-2.
[7]李梅英. 东北文化研究现状述评[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19-21.
[8]蒋婧雅. 针对企业年会舞蹈创编与排练中的几个问题[J]. 丝路艺术, 2018(1):1-1.
[9]邵丽坤. 满族说部与赫哲族伊玛堪之比较研究[J]. 满语研究, 2014(01):92-98.
[10]刘卓. 满族舞蹈历史演变及其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8):160-16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瑷珲玛虎戏的挖掘与传承研究。
项目编号:19YSE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