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入学难”问题浅析

来源 :致富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规模还会增加,其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成比例增加。公办学校较高的接收门槛和打工子弟学校数量的不断减少是导致流动儿童“入学难”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流动儿童;“入学难”;原因
  根据《流动儿童少年暂行办法》,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自然备受社会关注。为此,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成因
  (一)流动儿童规模庞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流动儿童成为了城市化进程的产物。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有2.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跟随他们进城的流动儿童大约有2000万。另据2011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农村随迁子女的数量2010年达到了3609万,这些孩子中有70%在学龄前就跟随父母从农村进入了城市。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每一位公民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关乎社会和谐和教育公平,庞大的流动儿童规模要求社会必须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的规模无疑会增加。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按照国际惯例,城镇化水平应达到60%,但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为49.95%。我国“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的现状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还会继续。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1000万左右。因此,从发展趋势来看,流动儿童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其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会成比例增加,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二)学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流动儿童可以通过进入民办私立“贵族”学校、公办学校和简易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私立学校高昂的入学费让许多农民工子弟望而却步,公办学校较高的接收门槛和打工子弟学校数量的不断减少是导致流动儿童“入学难”的主要原因。
  从2001年至今,国务院连续4次发文强调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出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办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按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政府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主要依户籍所在地原则实行属地管理,流入地的教育事业费是以当地户籍为基数划拨的,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必然要求其支付借读费。而且,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必须提供父母在京暂住证、户口簿、在京就业证明、在京社会保险证明等“五证”甚至“七证”,才有可能被接收。据2011年绿叶义工的调查显示,打工子弟学校的家长大多从事于超市、农贸市场、搬运、家政等服务行业,体力工作为主、劳动时间长、工作收入不稳定,每月获取的报酬在1400-2200元之间。借读费、证件、捐款等条件无形中抬高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门槛,使得公立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供给少之又少,这更深层次反映出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不公平问题。
  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是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因是打工子弟学校收费低廉、机制灵活、进出自由。打工子弟学校一般地处城市的边缘,学校、学生和老师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学校的建设属于民间自助行为,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校舍也多为违法建筑。尽管教学环境恶劣,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无疑解决了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对社会的安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打工子弟学校数量却由于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增反降,如《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规定校园面积至少要达到15000平方米,校舍总使用面积至少3587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地应当满足相应学校规模所需的至少200米环形跑道等,受此影响在京的打工子弟学校出现了“关闭潮”,许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儿童被迫辍学。据一项关于“流动与留守之间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最多的时候超过500所,但由于竞争整合和政府关停目前学校数量仅在100所左右。强调流动儿童的教学质量无可厚非,但这须在流动儿童已经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前提下,打工子弟学校的被关闭无疑加剧了流动儿童入学的困难程度。
  二、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转移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将义务教育作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当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就学时占用了流入城市的教育资源,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一定压力,这极大地降低了流入地政府为流动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为此,中央政府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避免通过借读费等方式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同时,财政转移支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减少现行户籍制度对学生流动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缓解流动儿童“入学难”的目的。
  (二)支持建立合格的打工子弟学校
  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盲目取缔打工子弟学校的做法欠妥当。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植力度,如提供低租金的办学场地、添加必要的教学设备等。另一方面,在安全、卫生达标的情况下,政府应更根据具体教学供求状况,降低办学标准,以满足适龄流动儿童入学需要。
  (三)建立流动儿童学籍管理系统
  流动儿童随父母工作地点的转移而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学籍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接收学校快捷地了解学生信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流动儿童的转移状况有助于教育部门规划和控制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他文献
病例资料病例1,女,37岁,孕4产1,因胚胎移植后48天,宫内及双侧附件未见孕囊入院。既往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入院血清β-hCG 88165 U/L。行全腹部MR检查发现左肾下极水平,腹主
对柿叶中可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温度、时间、醇沉比、水煮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和浸提次数是影响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
【摘 要】如何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新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使之落实到教学实际中,使课堂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本文分析和阐述的要点。  【关键词】归纳法 提升 课堂教学 质量  两年来,我们在进行有效教学实验的过程中,针对我们课本知识的拓展的延伸训练,使课题组的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断端正,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热情日益高涨,课堂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任务应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目标要求及在教学工作中的体现和评价方式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情感态度 价值观 自主学习  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呢?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又是如何要求的呢?在教学工作中又该如何去体现和评价呢?下面我想一一谈谈我的看法。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在新的课程理念
<正> 八正散首见于宋《和剂局方》,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原书记载用于“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闷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秒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然而,正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学生不愿读、不会读、不熟读、不悟读等诸多现象,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多年,认为语文教学要“读”树一帜。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