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阅读,宜深入文本,仔细咀嚼,通过点线串珠法、细节寻根法、结局评价法、质疑巧解法等阅读鉴赏方法,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布局的匠心独运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而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人类灵魂的深处,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艺术的享受。
【关键词】小说鉴赏 点线串珠法 细节寻根法 结局评价法 质疑巧解法
小说属于叙事类文学作品,它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情节事件、环境景物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世界。它借助语言塑造形象,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话语,在脑海里再现小说作者描述的形象。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一步是要学生走进文本,初步感知。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达成这一步并不难。但这仅仅是依托文字对小说故事进行再现。因为小说的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此时的学生常常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感动。如读《守财奴》学生可以直觉地感知葛朗台是一个对金钱执著追求的守财奴,读《失街亭》知道马谡不知变通,是死守教条的纸上谈兵者等。如果小说阅读仅仅停留在此,就无疑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收效甚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的总体感受,寻找阅读的契机,并抓住契机,深入文本,鉴赏阅读。要深入文本,探究鉴赏,即第二步阅读,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牵一脉而动全身的阅读契机,这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的关键。契机的寻找原无定法,但只要我们先于学生深入文本,好好地探究一番,准能找到深入阅读的契机。
现把我在小说教学中的点滴实践总结如下:
一、点线串珠法。这种方法往往由小说中的点线串起人物、情节、内容、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例如《祝福》中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以此为契机,走进文本。“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最终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在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
二、细节寻根法。即抓住文本中人物富有个性的言行举止,于细微处见“精神”。《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是一个视金钱如命、狡猾奸诈、贪婪执著、冷酷无情的守财奴。在文本阅读中寻找葛朗台在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终法事等事件中几个生动的细节,以此作为深入赏析的契机,并解剖搀扶女儿用餐、把办理遗产的大事说成小小的事等几个典型的违反常情之处,领悟当时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祝福》中三次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初到鲁镇的祥林嫂“顺着眼”;再到鲁镇的祥林嫂,虽“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泪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前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抓住这三次对眼睛的描写,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就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三、结局评价法。这种方法适合评价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付出值不值得。读《项链》替玛蒂尔德为了一个晚上的风头、为了一挂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而深感惋惜,惋惜之后不禁疑问:这一历程对于马蒂尔德来说是悲剧还是喜剧?以此为契机,通过层层剖析了解悲剧源于上流社会的虚荣心理,又理解了作者巧妙布局的匠心,最后还明白了马蒂尔德在故事发展中变得诚实、坚强。对马蒂尔德来说,这付出真是值得高兴的好事。读完一遍《陈奂生上城》可抓住陈奂生花五元钱住一个晚上的高级房间值不值来进行对话。在对话讨论中为陈奂生的喜悦、尴尬、苦恼而动情的同时,既看到了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又慨叹新时期陈奂生们还没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窘况,同时也鉴赏了小说巧妙的情节设计。
四、质疑巧解法。即对文中某一点进行质疑,然后以疑点为契机,深入文本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掇石靠庙门”有何用意?掇石靠庙门,“小”石掀巨澜。林冲至山神庙,入了庙门,把门掩上,旁边恰巧有一块大石头,便“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石头非常关键,在文中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因石头靠了庙门,陆虞候、富安等人放火后推不开门,林冲才因此得知他们的害人奸谋,促使了林冲性格的最终转变,完成了人物性格的最后深化,更推动了情节发展到高潮。另外,雪大风急,林冲掇石靠门,抵御风寒是正常的,但要知道,此石头林冲能“轻轻”“掇开”,却让陆虞候等三人“再也推不开”,不也体现了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神勇吗?“小”石头之巧正可谓一石掀起千层浪,人物情节两丰满。
总之,抓住契机,“牵一脉而动全身”,以一个问题、一条线索、一种评价、细节描绘的探究,就可以带动小说鉴赏中有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谋篇布局、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审美阅读。通过这些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人类灵魂的深处,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艺术享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小说鉴赏 点线串珠法 细节寻根法 结局评价法 质疑巧解法
小说属于叙事类文学作品,它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物形象、情节事件、环境景物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世界。它借助语言塑造形象,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话语,在脑海里再现小说作者描述的形象。所以,小说鉴赏的第一步是要学生走进文本,初步感知。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达成这一步并不难。但这仅仅是依托文字对小说故事进行再现。因为小说的可读性很强,艺术感染力较大,此时的学生常常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感动。如读《守财奴》学生可以直觉地感知葛朗台是一个对金钱执著追求的守财奴,读《失街亭》知道马谡不知变通,是死守教条的纸上谈兵者等。如果小说阅读仅仅停留在此,就无疑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收效甚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的总体感受,寻找阅读的契机,并抓住契机,深入文本,鉴赏阅读。要深入文本,探究鉴赏,即第二步阅读,我们必须寻找一个牵一脉而动全身的阅读契机,这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的关键。契机的寻找原无定法,但只要我们先于学生深入文本,好好地探究一番,准能找到深入阅读的契机。
现把我在小说教学中的点滴实践总结如下:
一、点线串珠法。这种方法往往由小说中的点线串起人物、情节、内容、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例如《祝福》中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以此为契机,走进文本。“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最终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在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
二、细节寻根法。即抓住文本中人物富有个性的言行举止,于细微处见“精神”。《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是一个视金钱如命、狡猾奸诈、贪婪执著、冷酷无情的守财奴。在文本阅读中寻找葛朗台在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终法事等事件中几个生动的细节,以此作为深入赏析的契机,并解剖搀扶女儿用餐、把办理遗产的大事说成小小的事等几个典型的违反常情之处,领悟当时社会那种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祝福》中三次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初到鲁镇的祥林嫂“顺着眼”;再到鲁镇的祥林嫂,虽“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泪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前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抓住这三次对眼睛的描写,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就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三、结局评价法。这种方法适合评价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付出值不值得。读《项链》替玛蒂尔德为了一个晚上的风头、为了一挂假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而深感惋惜,惋惜之后不禁疑问:这一历程对于马蒂尔德来说是悲剧还是喜剧?以此为契机,通过层层剖析了解悲剧源于上流社会的虚荣心理,又理解了作者巧妙布局的匠心,最后还明白了马蒂尔德在故事发展中变得诚实、坚强。对马蒂尔德来说,这付出真是值得高兴的好事。读完一遍《陈奂生上城》可抓住陈奂生花五元钱住一个晚上的高级房间值不值来进行对话。在对话讨论中为陈奂生的喜悦、尴尬、苦恼而动情的同时,既看到了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又慨叹新时期陈奂生们还没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窘况,同时也鉴赏了小说巧妙的情节设计。
四、质疑巧解法。即对文中某一点进行质疑,然后以疑点为契机,深入文本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掇石靠庙门”有何用意?掇石靠庙门,“小”石掀巨澜。林冲至山神庙,入了庙门,把门掩上,旁边恰巧有一块大石头,便“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石头非常关键,在文中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因石头靠了庙门,陆虞候、富安等人放火后推不开门,林冲才因此得知他们的害人奸谋,促使了林冲性格的最终转变,完成了人物性格的最后深化,更推动了情节发展到高潮。另外,雪大风急,林冲掇石靠门,抵御风寒是正常的,但要知道,此石头林冲能“轻轻”“掇开”,却让陆虞候等三人“再也推不开”,不也体现了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神勇吗?“小”石头之巧正可谓一石掀起千层浪,人物情节两丰满。
总之,抓住契机,“牵一脉而动全身”,以一个问题、一条线索、一种评价、细节描绘的探究,就可以带动小说鉴赏中有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谋篇布局、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审美阅读。通过这些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人类灵魂的深处,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艺术享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房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