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时代的来临和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德育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青年也成为当前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提升之路,就当前的学校教育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学职能,其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任务,更加对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人才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教学措施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供读者思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63-01
  初中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认知能力,对于身边的人、事、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同时,由于大部分初中生尚未建立正确和良好的价值观,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道德与品质的培养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学科的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有效性,引导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的必要性
  1.是中学阶段完成德育教学任务的必要途径。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学阶段的学生尽管已经进行了相关的道德教育,但是仍远远达不到新课标下的德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所以,进入到初中阶段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设就成了必经之路,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学习压力较大的初中阶段,如果一味依赖于学生在课外的家庭道德教育必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开设和强制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必要性[1]。
  2.是中学阶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抓手。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建立和发展对于其后续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初中阶段又是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及身心发展水平,并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好的价值观和态度及时通过教学活动予以纠正,及时防止学生误入歧途,或者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学生在正确的三观的指引下脚踏实地的走好人生每一步。
  3.是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所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身修养,是促进学生“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个人的自身道德素质不过关,会严重影响学生后续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还会导致学生迈入社会后在面临诸多诱惑和选择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误入歧途。因此,要想切实做到学生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和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学,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开设就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措施
  1.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升专业水平。
  我国的道德教育自古以来来就存在且延续至今,而随着现代法治建设的快速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法治教学也不容忽视,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平衡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效结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身边优秀教师吸取教学经验,也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式,以一个良好的姿态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效果[2]。
  2.建立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通过生活事例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比如,在近年来热点的“共享单车破坏”现象中,教师就可以从网上找几个事例,比如恶意破坏共享单车或者将单车划为己有等不良现象,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这些不道德现象深入分析和反思,并探讨这一情况的愿意为何?如何规制和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自己在生活中如果看到这样的现象应该如何做?让学生们通过读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实现教学有效性。
  3.有效运用教学设施,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功能,创新课堂展示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比如,可以定期让学生观看优质的电视节目,如“道德与法治”“焦点访谈”等拥有良好的观众口碑的老牌电视节目,既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趣味质量兼备的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
  4.确保对学生德育教学效果的跟踪评价。
  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法制意识的建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多管齐下,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不仅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还要在课堂实际授课结束后,继续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如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内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之应用到实践,便利更多的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教师补充教育,真正做到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作为学生道德观和法治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要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家长要注意在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做好榜样作用,而学生,则需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识,提升道德品质,塑造法治观念,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规范,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彬.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5):61.
  [2]周瑞斌.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中),15(08):163.
  [3]周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8.
  [4]谢八声.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9,(02).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学科不仅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模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其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和开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现优质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 数学 优质
【摘 要】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教師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格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达到知识教育与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切实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67-01  《中國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校园活动及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实施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而育人环境的优化必须立足于班级,因为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
【摘要】目前高职生主要是95后组成,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相对来说都还不成熟,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生的消费观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因此消费观教育对高职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他们的消费观间接影响社会消费文化趋势以及国民整体综合素质,涉及到国家未来的整体风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重任。  【关键词】高职生 消费观 教育  【
对设施条件下的截形叶螨在枣树内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聚块性指标分析了聚集强度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截形叶螨在枣树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的基
【摘要】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引导幼儿自主、趣味的活动。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有限、幼儿活动扎堆、争抢等问题。探讨区域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探讨。文章从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科学性、材料投放的互动性、活动的自主性等几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开展区域活动、提高幼儿自主能力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自主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