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新课是课堂成功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着堂课的成败。导入方式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导入
和其它课程一样,课堂导入是历史课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历史课的导入方法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好、运用好课堂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课题。因为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自主地进行学习,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美国心里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因此,在设计导入法时,我们应当思考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准备围绕学习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导入什么,从而确定导入内容的覆盖面、深度和可能涉及度;二是如何拟好“导入”话题,确定导入方式方法,明确导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为何而导,确定导入预期质量和效果的侧重标准,即导入的主旨是什么。课堂导入不能泛泛而导,也不能为导而冲淡主题。在这三个问题当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决,都是直接间接地在为第三个问题服务,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导入来唤醒学生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一种良好的心理驱动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师生间和谐交流学习的基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在初中如下历史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
1.历史故事、典故导入法
初中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看到一团困意的学生,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的话,他们就会振奋起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知道这场战争的背景,以下的学习就会很顺利了。再如讲希腊文明时,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讲“商鞅变法”可由学生讲“立木赏金”的典故;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以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故事、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2.用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如果能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可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導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
3.复习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达到“知新”、融到“变化”。如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知识,说明“秦灭六国、统天下、实集权、修长城、攻越族、御外侮、齐三量(文字、货币、度量衡),其威多么显赫、其功多么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再如:在讲述《马关条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条约》;讲《辛丑条约》时,可再复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通过复习,学生可明确各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得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4.利用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多媒体信息导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更容易让感性认识、可塑性较强的中学生接受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什么战争?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的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让这一系列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此总总,学生就会对课程感兴趣,同时会期待着下一节的历史课的到来!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又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而作为开场白的导入方法成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导入的好坏直接左右学生应有学习效果的达成状况。因此,重视导入探讨,是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关键所在。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课堂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导入
和其它课程一样,课堂导入是历史课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历史课的导入方法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好、运用好课堂导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课题。因为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愉快而自主地进行学习,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美国心里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因此,在设计导入法时,我们应当思考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我们准备围绕学习主题或者相关主题导入什么,从而确定导入内容的覆盖面、深度和可能涉及度;二是如何拟好“导入”话题,确定导入方式方法,明确导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为何而导,确定导入预期质量和效果的侧重标准,即导入的主旨是什么。课堂导入不能泛泛而导,也不能为导而冲淡主题。在这三个问题当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合理解决,都是直接间接地在为第三个问题服务,因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导入来唤醒学生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一种良好的心理驱动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师生间和谐交流学习的基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在初中如下历史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
1.历史故事、典故导入法
初中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当一个教师走进课堂,看到一团困意的学生,这时老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的话,他们就会振奋起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在当今的历史教学中,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知道这场战争的背景,以下的学习就会很顺利了。再如讲希腊文明时,可先讲一个“木马计”的故事;讲“商鞅变法”可由学生讲“立木赏金”的典故;讲淝水之战,教师可以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典故开始……故事、典故法引入新课,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较快的转移注意力,激发兴趣。
2.用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如果能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来导入,可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導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
3.复习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连带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达到“知新”、融到“变化”。如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知识,说明“秦灭六国、统天下、实集权、修长城、攻越族、御外侮、齐三量(文字、货币、度量衡),其威多么显赫、其功多么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探究?”再如:在讲述《马关条约》时,我们可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南京条约》;讲《辛丑条约》时,可再复习《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通过复习,学生可明确各个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所学内容。这样的导入方式,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得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4.利用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多媒体信息导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更容易让感性认识、可塑性较强的中学生接受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断,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期的什么战争?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的片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让这一系列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此总总,学生就会对课程感兴趣,同时会期待着下一节的历史课的到来!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又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而作为开场白的导入方法成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导入的好坏直接左右学生应有学习效果的达成状况。因此,重视导入探讨,是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关键所在。虽然教学导入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课堂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