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财经媒体中,《新财富》首创了独特的研究式报道模式,
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
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我们综合考虑影响力、资本运作策略的启示意义、企业的知名度及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等指标,从100多篇案例中遴选出了十大资本运作案例,为探索资本运作者借镜。
2001年4月
德隆系:“类家族企业”敛财模式
亚洲普遍存在家族企业通过金字塔结构敛财的模式,而中国独有“类家族企业”的敛财模式,德隆系是其中的典型。其先通过低价受让国家股或法人股,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建构金字塔式的金融帝国;之后,利用当时尚不健全的交易监管机制,通过各种“利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从而获取暴利。但是,这个依靠短融长投的金钱游戏支撑的庞大帝国,在2004年遭遇危机,随着唐万新的入狱,德隆系分崩离析。
2002年3月
华晨财技
境内外资本市场巨大的差异,通常被看成资本运作的障碍,然而,仰融正利用这一差异,创造性地在太平洋两岸成立了具有各种职能优势的控股主体,搭建起层层叠叠的控股架构,并通过穿梭其间的股权运作,有效回避敏感问题,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以汽车业为核心的华晨系。被称为迷宫的华晨系,是当时国内资本市场最富创造力,也最具国际视野的资本运作,即使站在今天来看,其股权结构和运作轨迹仍有无尽余味。《华晨财技》获《北大商业评论》评为2002年十大财经案例之首。
2003年8月
地产阴谋
利用项目节奏运作资金及股权的许荣茂家族
2007年10月
地产阴谋2.O
许荣茂跨市场资本套利财技
《新财富》曾经两度深入研究地产大亨许荣茂的世茂集团。许氏家族利用房地产项目滚动开发的节奏,在先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由系下上市公司承担成本及风险;在预售款陆续回笼前后,由家族公司通过合资或增资,不断摊薄上市公司在项目中的权益;最终,大部分收益落入家族企业囊中。
同时,在股改前,许氏利用A股上市公司培育项目,再将优质项目转移到海外私人公司,集体打包到海外上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股改后,其又利用A股市场的高估值,将低回报的商业资产剥离给A股上市公司,从而保持海外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融资效率。在此过程中,许荣茂的私人公司完成了财富的最大化增值与套现。
2005年1月
摩根财技狩猎“蒙牛”
中国资本市场仍是一片荒原、金融工具奇缺的时代,以牛根生为代表的蒙牛乳业管理团队在融资四处碰壁之后,孤注一掷,以企业的所有权为代价,与摩根士丹利等财务投资者进行了疯狂的对赌。其高市盈率的背后,是一段艰辛的财富故事。
2008年9月
沈国军“空手道”
银泰并购术
沈国军的“银泰系”独辟蹊径通过并购百货业上市公司壮大的模式,堪称经典:许多拥有绝佳地段和商业资源的百货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不佳而且股权结构分散,隐藏着巨大的并购价值。沈氏的高超不仅在于眼光,还在于财技,他的收购几乎集各种方法之大成,汇聚了在中国现行制度下所有能走的路径、能实施的创新,从而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2009年9月
金龙鱼出水 通吃
上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系内公司就兵分两路合围中国油脂市场:一方面,通过嘉里粮油聚焦产业链后端的油脂精炼领域及销售环节,巧妙借道中粮等国企成立南海油脂,打造“金龙鱼”等一系列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另一方面,通过丰益控股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布局产业链中端的压榨环节,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同时,丰益控股利用其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系油脂企业。由此,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产业链中下游几乎形成了“通吃”格局,实现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此后,郭氏家族将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整合到丰益国际,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统一。2009年7月,丰益国际开始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国内上市,以应对中国政策和舆论对内资粮企的逐步倾斜,谋求“去外资化”。
2010年4月
冒险家??许家印
许家印是中国地产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在恒大地产首次上市前,他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获得巨额融资,之后突击拿地,做大市值,快速催熟恒大;同时,在投行的精心筹划下,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权益和项目开发权以及迂回转股等策略,提升恒大业绩表现、改善资本结构,筹集上市筹码。然而时运不济,恒大IPO招股之时正遇全球金融危机,首次上市失利。此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许家印也几乎沦为债权人的打工仔。此时,郑裕彤等新投资者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许家印再度设下新赌局,二次冲击IPO,并在2009年房地产行业复苏之际,带领恒大成功上市。
2006年3月
施正荣财技
无锡尚德“私有化”及上市
在无锡尚德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外资与企业管理者多赢的局面:通过海外上市,施正荣不但成功取得企业控制权,个人财富也惊人增值;外资机构、过桥资金提供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超额回报;国有股东不仅收获经济利益,更极大地宣传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这一模式对国内民企尤其是允许外资全资控股的民企颇具借鉴意义。
2010年2月
“雨润”财技
狩猎国企
多年商海浮沉中,祝义材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被购国企的潜在价值,利用其土地和物业以历史成本计量所导致的账面价值低廉优势,以低价收购国企,确认相关的负商誉收入;并且因并购破产国企,在地方政府处获得各种财政补贴。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4年半中,雨润食品获得的负商誉和政府补贴收入合计9.03亿港元,占同期净利润的24.7%。祝义材的精湛财技发挥到了极致,其与国企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策略和技巧远远超过国企出身的双汇发展。
2007年3月
双汇“激励局”
共谋拒绝第三方参与重组的架构
双汇管理层很早就试图解决激励问题,“海宇”和“海汇”两公司由此应运而生:管理层通过“海宇”低价受让双汇的国有股权,通过“海汇”的关联交易获得资金。不过,这种非正常的激励方式不仅影响到双汇正常的投融资策略和财务状况,而且在“海汇”被勒令整改和监管层股权激励新政策的压力下,陷入了无法破解的激励困局。作为国际投行当中最负盛名的并购专家之一,高盛极有可能洞悉了这一局面,在与双汇管理层达成激励承诺的默契下,促使管理层先将“海宇”所持有的双汇股权低价向其转让。然后,高盛再用超常的高价竞投双汇集团股权,从而轻松地完成了并购。其纯粹追求财务回报、不吝股权激励的特点体现出优势。正是因历史及制度原因形成的管理层激励缺陷被外资利用,致使国有优势企业不断外卖。
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
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我们综合考虑影响力、资本运作策略的启示意义、企业的知名度及在行业中的代表性等指标,从100多篇案例中遴选出了十大资本运作案例,为探索资本运作者借镜。
2001年4月
德隆系:“类家族企业”敛财模式
亚洲普遍存在家族企业通过金字塔结构敛财的模式,而中国独有“类家族企业”的敛财模式,德隆系是其中的典型。其先通过低价受让国家股或法人股,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建构金字塔式的金融帝国;之后,利用当时尚不健全的交易监管机制,通过各种“利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从而获取暴利。但是,这个依靠短融长投的金钱游戏支撑的庞大帝国,在2004年遭遇危机,随着唐万新的入狱,德隆系分崩离析。
2002年3月
华晨财技
境内外资本市场巨大的差异,通常被看成资本运作的障碍,然而,仰融正利用这一差异,创造性地在太平洋两岸成立了具有各种职能优势的控股主体,搭建起层层叠叠的控股架构,并通过穿梭其间的股权运作,有效回避敏感问题,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以汽车业为核心的华晨系。被称为迷宫的华晨系,是当时国内资本市场最富创造力,也最具国际视野的资本运作,即使站在今天来看,其股权结构和运作轨迹仍有无尽余味。《华晨财技》获《北大商业评论》评为2002年十大财经案例之首。
2003年8月
地产阴谋
利用项目节奏运作资金及股权的许荣茂家族
2007年10月
地产阴谋2.O
许荣茂跨市场资本套利财技
《新财富》曾经两度深入研究地产大亨许荣茂的世茂集团。许氏家族利用房地产项目滚动开发的节奏,在先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由系下上市公司承担成本及风险;在预售款陆续回笼前后,由家族公司通过合资或增资,不断摊薄上市公司在项目中的权益;最终,大部分收益落入家族企业囊中。
同时,在股改前,许氏利用A股上市公司培育项目,再将优质项目转移到海外私人公司,集体打包到海外上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股改后,其又利用A股市场的高估值,将低回报的商业资产剥离给A股上市公司,从而保持海外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融资效率。在此过程中,许荣茂的私人公司完成了财富的最大化增值与套现。
2005年1月
摩根财技狩猎“蒙牛”
中国资本市场仍是一片荒原、金融工具奇缺的时代,以牛根生为代表的蒙牛乳业管理团队在融资四处碰壁之后,孤注一掷,以企业的所有权为代价,与摩根士丹利等财务投资者进行了疯狂的对赌。其高市盈率的背后,是一段艰辛的财富故事。
2008年9月
沈国军“空手道”
银泰并购术
沈国军的“银泰系”独辟蹊径通过并购百货业上市公司壮大的模式,堪称经典:许多拥有绝佳地段和商业资源的百货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不佳而且股权结构分散,隐藏着巨大的并购价值。沈氏的高超不仅在于眼光,还在于财技,他的收购几乎集各种方法之大成,汇聚了在中国现行制度下所有能走的路径、能实施的创新,从而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2009年9月
金龙鱼出水 通吃
上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系内公司就兵分两路合围中国油脂市场:一方面,通过嘉里粮油聚焦产业链后端的油脂精炼领域及销售环节,巧妙借道中粮等国企成立南海油脂,打造“金龙鱼”等一系列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另一方面,通过丰益控股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布局产业链中端的压榨环节,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同时,丰益控股利用其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系油脂企业。由此,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产业链中下游几乎形成了“通吃”格局,实现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此后,郭氏家族将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整合到丰益国际,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统一。2009年7月,丰益国际开始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国内上市,以应对中国政策和舆论对内资粮企的逐步倾斜,谋求“去外资化”。
2010年4月
冒险家??许家印
许家印是中国地产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在恒大地产首次上市前,他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获得巨额融资,之后突击拿地,做大市值,快速催熟恒大;同时,在投行的精心筹划下,通过转让项目公司权益和项目开发权以及迂回转股等策略,提升恒大业绩表现、改善资本结构,筹集上市筹码。然而时运不济,恒大IPO招股之时正遇全球金融危机,首次上市失利。此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许家印也几乎沦为债权人的打工仔。此时,郑裕彤等新投资者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许家印再度设下新赌局,二次冲击IPO,并在2009年房地产行业复苏之际,带领恒大成功上市。
2006年3月
施正荣财技
无锡尚德“私有化”及上市
在无锡尚德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外资与企业管理者多赢的局面:通过海外上市,施正荣不但成功取得企业控制权,个人财富也惊人增值;外资机构、过桥资金提供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超额回报;国有股东不仅收获经济利益,更极大地宣传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这一模式对国内民企尤其是允许外资全资控股的民企颇具借鉴意义。
2010年2月
“雨润”财技
狩猎国企
多年商海浮沉中,祝义材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被购国企的潜在价值,利用其土地和物业以历史成本计量所导致的账面价值低廉优势,以低价收购国企,确认相关的负商誉收入;并且因并购破产国企,在地方政府处获得各种财政补贴。自2005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4年半中,雨润食品获得的负商誉和政府补贴收入合计9.03亿港元,占同期净利润的24.7%。祝义材的精湛财技发挥到了极致,其与国企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策略和技巧远远超过国企出身的双汇发展。
2007年3月
双汇“激励局”
共谋拒绝第三方参与重组的架构
双汇管理层很早就试图解决激励问题,“海宇”和“海汇”两公司由此应运而生:管理层通过“海宇”低价受让双汇的国有股权,通过“海汇”的关联交易获得资金。不过,这种非正常的激励方式不仅影响到双汇正常的投融资策略和财务状况,而且在“海汇”被勒令整改和监管层股权激励新政策的压力下,陷入了无法破解的激励困局。作为国际投行当中最负盛名的并购专家之一,高盛极有可能洞悉了这一局面,在与双汇管理层达成激励承诺的默契下,促使管理层先将“海宇”所持有的双汇股权低价向其转让。然后,高盛再用超常的高价竞投双汇集团股权,从而轻松地完成了并购。其纯粹追求财务回报、不吝股权激励的特点体现出优势。正是因历史及制度原因形成的管理层激励缺陷被外资利用,致使国有优势企业不断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