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实现整体脱贫,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帮扶作用。然据笔者对县城某银行机构调查发现,在当地却出现了扶贫贴息贷款难以发放的冷遇现象,在金融业全面部署和实施扶贫举措之际,不得不引起行业人员的思考和重视。鉴于贫困农村地区的同质性,笔者对其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剖析,希望能够对当前金融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发挥提供有益借鉴。
一、业务开展环境及现状
样本县域辖区有1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城市人口3万人),共有贫困村99个,(其中:山区贫困村74个,平川贫困村25个),贫困户6405户,计22119人。该县属省级贫困县,2015年县级财政预算收入1.8亿元,全年地方各项支出共计15.7亿元,形成较大的财力倒挂。
该银行机构按上级行业务工作安排,与当地扶贫部门对接,双方签订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约定由扶贫部门向银行存入3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机构按照1:8的比例向扶贫办建档贫困户发放贷款,然至2015年末,该银行机构由于诸多因素,共发放贷款22笔,计329万元(其中:向贫困户放贷19笔,计80万元;向对带领贫困户致富的能人大户放贷13笔,计249万元),贷款总量差强人意。
二、困境原因分析
1.贫困户思想认识不到位。贫困户由于长期生活窘迫,难以摆脱贫困状况,导致思想麻痹,习惯于接受国家有关部门无偿援助的扶贫资金,对于扶贫贴息贷款,虽认为属利好消息,但因用贷途径茫然,对贷款后仍需归还本息心存芥蒂,害怕到时无力偿还,积极性不高,不愿申请贷款。
2.贫困户劳动力严重不足。一是大多数贫困户多为孤寡或年迈老人,且伴有疾病、残疾或事故等,虽有致富想法,但因家庭劳力不足,无法正常开展生产活动,致使家庭经济状况愈来愈差。二是有个别长年不务正业的懒汉,由于思想懒惰,对生活丧失信心,也不愿主动掌握致富本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
3.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项目作支撑。由于在实际扶贫过程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存在应付思想,不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产业扶持项目,往往都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使贫困人员难以真正脱贫。调查中发现,虽然当地有个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所涉及的企业具有帮扶意愿,也只是在企业生产流程中雇佣部分贫困人员作为劳动力,低廉的工资薪酬只能解决其吃饭问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
4.地方政府和村级领导干部热情不高。一是目前有些大学生村官和帮扶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将自己摆在农村工作当中,替农民想办法致富脱贫,只是抱着应付过渡思想,任期满后一走了之。二是地方政府和村级领导干部(或他任)因多年前曾实施过具体帮扶措施,由于没有帮扶成功,反倒使老百姓遭受新的损失,自己思想上存有畏难情绪,也使老百姓对领导干部致富导向上失去信心。
5.放贷主体业务宣传不到位。一是放贷主体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虽采取下乡上门入户的宣传方式,但因其基层没有设立常年工作网点,工作人员宣传过程也存在蜻蜓点水之嫌,不能使老百姓真正全面熟悉掌握贴息贷款业务特点。二是工作人员宣传过程中也由于自身素质和不了解农产客观实际,不能为其提供和推荐有效地用贷途径和产业导向,因此农产申贷积极性不高。
6.部分建档信息不真实。在政府部门的贫困农产建档信息中,部分信息不真实,“贫困户”只需要扶贫资金,而不需要扶贫贷款的现象,也影响了贷款业务的推广范围。
三、具体建议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服务力度,扩大商业性金融介入领域。在金融扶贫结构中,充分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使其在基础设施、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异地搬迁和特色优势农业等方面大范围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彻底为贫困地区创建优质的投融资生态环境,吸引和带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贫困地区其他领域的建设当中,然后小范围具体针对贫困个体,因困施策,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2.增设专门内部机构,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专门的扶贫开发内设部门,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单独调配资源,对任务确定、责任划分、业务授权、扶持数量等进行量化管理,统筹安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出台专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部署,通过出台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保险等部门的合作力度,灵活运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和保险机构的介入建立扶贫贷款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消除“惜贷”顾虑,开发新的贷款品种,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做好扶贫贷款和扶贫到户小额信贷发放工作。
生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网点加强管理,督促其尽快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跨行汇兑、小额提现和余额查询等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农产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其尽快摆脱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的困境。
5.有关部门加强贫困户建档信息的真实性核查工作,并且实现“政银农”信息互通,为相关部门联合发力实施精准扶贫打下良好基础。
6.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业务的宣传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争取做到家喻户晓,使农产真正从思想上了解扶贫贴息贷款的业务特点,按照自身实际合理进行贷款选择。
一、业务开展环境及现状
样本县域辖区有1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城市人口3万人),共有贫困村99个,(其中:山区贫困村74个,平川贫困村25个),贫困户6405户,计22119人。该县属省级贫困县,2015年县级财政预算收入1.8亿元,全年地方各项支出共计15.7亿元,形成较大的财力倒挂。
该银行机构按上级行业务工作安排,与当地扶贫部门对接,双方签订金融扶贫合作协议,约定由扶贫部门向银行存入3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机构按照1:8的比例向扶贫办建档贫困户发放贷款,然至2015年末,该银行机构由于诸多因素,共发放贷款22笔,计329万元(其中:向贫困户放贷19笔,计80万元;向对带领贫困户致富的能人大户放贷13笔,计249万元),贷款总量差强人意。
二、困境原因分析
1.贫困户思想认识不到位。贫困户由于长期生活窘迫,难以摆脱贫困状况,导致思想麻痹,习惯于接受国家有关部门无偿援助的扶贫资金,对于扶贫贴息贷款,虽认为属利好消息,但因用贷途径茫然,对贷款后仍需归还本息心存芥蒂,害怕到时无力偿还,积极性不高,不愿申请贷款。
2.贫困户劳动力严重不足。一是大多数贫困户多为孤寡或年迈老人,且伴有疾病、残疾或事故等,虽有致富想法,但因家庭劳力不足,无法正常开展生产活动,致使家庭经济状况愈来愈差。二是有个别长年不务正业的懒汉,由于思想懒惰,对生活丧失信心,也不愿主动掌握致富本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
3.缺乏有效的产业扶持项目作支撑。由于在实际扶贫过程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存在应付思想,不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产业扶持项目,往往都是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使贫困人员难以真正脱贫。调查中发现,虽然当地有个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所涉及的企业具有帮扶意愿,也只是在企业生产流程中雇佣部分贫困人员作为劳动力,低廉的工资薪酬只能解决其吃饭问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难题。
4.地方政府和村级领导干部热情不高。一是目前有些大学生村官和帮扶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真正将自己摆在农村工作当中,替农民想办法致富脱贫,只是抱着应付过渡思想,任期满后一走了之。二是地方政府和村级领导干部(或他任)因多年前曾实施过具体帮扶措施,由于没有帮扶成功,反倒使老百姓遭受新的损失,自己思想上存有畏难情绪,也使老百姓对领导干部致富导向上失去信心。
5.放贷主体业务宣传不到位。一是放贷主体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虽采取下乡上门入户的宣传方式,但因其基层没有设立常年工作网点,工作人员宣传过程也存在蜻蜓点水之嫌,不能使老百姓真正全面熟悉掌握贴息贷款业务特点。二是工作人员宣传过程中也由于自身素质和不了解农产客观实际,不能为其提供和推荐有效地用贷途径和产业导向,因此农产申贷积极性不高。
6.部分建档信息不真实。在政府部门的贫困农产建档信息中,部分信息不真实,“贫困户”只需要扶贫资金,而不需要扶贫贷款的现象,也影响了贷款业务的推广范围。
三、具体建议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服务力度,扩大商业性金融介入领域。在金融扶贫结构中,充分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通过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使其在基础设施、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异地搬迁和特色优势农业等方面大范围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彻底为贫困地区创建优质的投融资生态环境,吸引和带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贫困地区其他领域的建设当中,然后小范围具体针对贫困个体,因困施策,一户一策,精准扶贫。
2.增设专门内部机构,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建立专门的扶贫开发内设部门,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进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单独调配资源,对任务确定、责任划分、业务授权、扶持数量等进行量化管理,统筹安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3.出台专门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部署,通过出台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保险等部门的合作力度,灵活运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和保险机构的介入建立扶贫贷款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消除“惜贷”顾虑,开发新的贷款品种,撬动信贷资金投入,做好扶贫贷款和扶贫到户小额信贷发放工作。
生完善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网点加强管理,督促其尽快完善服务功能,特别是跨行汇兑、小额提现和余额查询等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农产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使其尽快摆脱农村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的困境。
5.有关部门加强贫困户建档信息的真实性核查工作,并且实现“政银农”信息互通,为相关部门联合发力实施精准扶贫打下良好基础。
6.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业务的宣传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争取做到家喻户晓,使农产真正从思想上了解扶贫贴息贷款的业务特点,按照自身实际合理进行贷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