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知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智力经济”。智力经济的基础是人才,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其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本文选择了教育经济学这一角度,阐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涵义、影响因素及高校改革对办学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播、创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效益能否由理论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还需要面对很多因素的限制。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入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相对比,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投入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二、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限制因素
1.高校教育投资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投资是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最大的因素之一。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2.高校学生培养成本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焦点问题。本文所说的学生培养成本绝不是纯的以支出的多少来评定其优劣等级。因为高等教育产出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应以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的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我们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依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定。而就目前高校专业设置现状来看,高校存在一些专业,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近年来,这对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专业的这种设置已经造成了极大地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大学间进行合并以便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是一大趋势。但是大学合并的背后是高校的管理模式没有变化,这种单一的高校管理模式势必会阻碍学校经济效益的产出。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都应该适应民主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
5.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
学校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其实施和执行还不完整,外国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
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并制定长期教育政策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应通过改革教育系统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加了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充分展示教育的产业性。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使教育能够作为一种基础工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竞争,所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该制定长期的教育政策,以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我国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由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所谓的公立学校组成,这样造成了教育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等弊端显现无遗。因此,要满足高等教育扩大的需要,除了加大政府投资以外,还要开源节流,广泛吸引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在内的多方力量充实教育投资的主体,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东部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也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长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我国不仅要发展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不是学生数量的提高,而是将高等教育以前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模式向大众化转变,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4.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高等学校是壮大我国科技大军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的创新和实践。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各国都已认定的共识。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的现实社会得以转化。所以,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扮演着无可比拟的主导角色。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影响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因素。以传播、创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但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效益能否由理论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还需要面对很多因素的限制。
一、高等教育经济效益内涵
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投入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投资相对比,即高等教育间接产出与高等教育投入的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经济效益,首先需要研究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重,即计算出间接产出,然后以此与高等教育投入成本相比较,来确定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二、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限制因素
1.高校教育投资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投资是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最大的因素之一。包括国家对高校的投入,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投入,以及企业或个人对高校的捐赠投入等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和保证。
2.高校学生培养成本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是研究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焦点问题。本文所说的学生培养成本绝不是纯的以支出的多少来评定其优劣等级。因为高等教育产出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应以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的合格人才的合理耗费来计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生培养成本的计算才是科学合理的。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我们高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依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定。而就目前高校专业设置现状来看,高校存在一些专业,不符合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专业,高校反而没有设置。近年来,这对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专业的这种设置已经造成了极大地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大学间进行合并以便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是一大趋势。但是大学合并的背后是高校的管理模式没有变化,这种单一的高校管理模式势必会阻碍学校经济效益的产出。因此,无论什么样的管理模式,都应该适应民主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
5.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
学校的经济责任制、内部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其实施和执行还不完整,外国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经济效益
1.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并制定长期教育政策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应通过改革教育系统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增加了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充分展示教育的产业性。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使教育能够作为一种基础工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一种人才的竞争,所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该制定长期的教育政策,以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2.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我国教育的主体主要是由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投资的所谓的公立学校组成,这样造成了教育投资主体单一,资金不足等弊端显现无遗。因此,要满足高等教育扩大的需要,除了加大政府投资以外,还要开源节流,广泛吸引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在内的多方力量充实教育投资的主体,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3.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东部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崛起,也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长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我国不仅要发展形式多样的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基础和关键。教学质量的不是学生数量的提高,而是将高等教育以前培养高精尖人才的模式向大众化转变,为社会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4.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高等学校是壮大我国科技大军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国家许多重大的科研任务的创新和实践。其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当代世界各国都已认定的共识。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又通过受教育者的现实社会得以转化。所以,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等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在社会的整个教育体系扮演着无可比拟的主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