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联动”的源起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培训者,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校本研修活动。由于校本研修是在职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因此,校本研修之树在师训的圣土上枝繁叶茂。然而,当我们从区域的视野审视,发现我们的研修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各校培训力度参差不齐;(2)学校单兵作战,缺少研修资源和能力;(3)单校培训,缺乏研修氛围与环境。如何突破这些瓶颈问题是研修组织者必须深思的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的研修模式。所谓“城乡联动,区域协作”,就是根据地理位置及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市的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分成若干区域,组成校本研修“协作区”,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它有别于单向的城区支援乡镇、强势支援弱势,而是双向的互动与联合,旨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创建与发展校本研修共同体,缩小校本研修的校际差距,形成城乡间各具特色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二、“联动”的过程
(一)上级扶持,全程监控
由于民间的城乡联动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培训主管部门——市教师进修学校适时进行了介入。组织者周密策划、划分区域、建章立制,全体教研员亲临一线、悉心指导、专业引领,为活动的有效展开和持续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笔者负责的协作区是由一所城区学校和三所乡镇初中组成,如何将这四所学校打造成真正的研修联合体?我们采取了“理念 责任 感情”的策略。具体做法是:(1)明确“城乡联动”的优点和重要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均衡发展)。(2)把“城乡联动”作为教育局下达的任务,定期召开协作区教务主任、业务副校长会议,统一思想,制订计划,创新活动模式,各项工作明确分工。(3)经常开展校际领导的情感交流活动,举行校间研讨、互访与座谈。
(三)双管齐下,加强教研大组长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协作区的研修工作能否“开花结果”,能否形成区域特色,主要取决于学科教研大组长的能力和理念,因此,我们采取“选”“训”双管齐下策略。
选,就是把学科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且富有工作激情的教师选拔出来,由“协作区”委以重任,要求各校酌情减轻其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并给予评先评优优先权,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训,就是定期召开会议,请专家及城区学校的教务主任对他们进行培训,还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期末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立足一线,创生活动主题
“协作区” 在研修主题生成过程中,积极实施“研修主题草根化”策略,主要分三步走:(1)征集:要求教师具体写出2~3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2)筛选:选出2~3个比较棘手的共性问题。(3)提炼:各学科聚焦课堂,在筛选基础上提炼并升华成有科研含量和一定价值的主题。
(五)整合活动模式,规范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活动质量,我们要求“做实”常规、“做强” 常态环节、“精雕”活动内容、“细刻”活动过程。
每次活动要求学科大组长在活动前一周公布活动方案,力求规范活动环节,并创新活动模式。每次活动必须有: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在传统的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基础上,增设“专家门诊”(有专家讲座和点评),细化评课环节,用“微格诊断”等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观察,另增训前 “个体备课”“团队磨课”“学习思辨”,训后“任务后延”等环节。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 细化评课
先由个体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写出评课初稿,接着以校为单位分组评课交流,规定评课顺序为按教龄从短到长,要保证人人有话说。再由各校派一人上台评课,最后请“专家诊断”。
2. 训前“个体备课”“团队磨课”“学习思辨”
“个体备课”是将上课课题在活动前一周由学校告知教师,要求“协作区”各教师个体备课,明确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问题,尤其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研修主题”。
“团队磨课”是要求执教者与所在教研组及“协作区”内各校代表一起在研修主题体现上不断打磨,通过1~3次的磨课活动,力求找到相应对策。
“学习思辨”是各校印发相关学习材料让教师自学,然后针对主题进行讨论。
3. 专家
这里的专家是指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和市内(学区内)的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这些土专家所讲的多是“本土理论”,开出的“药方”“治病”效果好。这样的“输血”对接,既减少了“门诊费”,又增强了普通教师的“造血功能”。
4. 实施“多层次,立体式”培训策略
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磨课活动,给青年教师压担子,让他们练胆子,促使他们在“协作区”的舞台上快速成长;让中年教师上示范课和精品课,促使他们走出“小富即安”的狭区;让名优教师开讲座、作点评,“鞭打快牛”,引领他们“不用扬鞭奋自蹄”。
5. 创新活动模式
通过“课例分析”“专家讲座”“同课异构”“以赛促训”和“优质课评选”等多元活动,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提出“要有结果的出类拔萃,必须有过程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六)城乡联动与教科研相结合
为了深化活动主题,提高协作区教师科研能力,我们提出了“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的口号。主张从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困惑、成功经验和反思得失为切入口,要求“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由于主题研修立足课题化(具有小课题和小论文初貌),活动中既有专家讲座和相关理论材料(具备理论依据),又有课例和大量的反思(具备事实依据),所以只要稍加提炼、整合,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就水到渠成了。在我们的推动和影响下,不少教师写出了有一定价值的优秀论文,从而也揭开了科研神秘化的面纱。同时,我们还将教学联动拓展到科研,让各校在课题研究中“联姻”,并实行资源共享。
三、“联动”的反思
(一)“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既改变了原先的全市“一个主题、两个课例、几人讲、百人听”、有效互动差、教师“表演”机会少等不切教学实际的弊端,同时也解决了校本研修的困难,更给了教师思维碰撞和展示的平台。
(二)研修结果的有效性
由于每次活动组织到位、容量大、形式新、互动多、主题鲜明,一般教师“吃得了”,名优教师“吃得好”,因此,对于这样的研修活动,教师们乐于接受。
(三)研修过程的人文性
整个研修过程处处留下了“因材施教”“张扬个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痕迹,无论是研修主题的确立、训前的“学习思辨”、立体式的评课诊断,还是活动中茶水的供应、用餐的安排、舒适的听课环境等,无不体现了人文性。
(四)“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的欠缺
首先,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面有待提高。若能建立一个以学科为单位的学区QQ群,进行教学难点、热点问题的“全天候”研讨及资源共享,效果将更好。
其次,活动虽然抓好了“常规”和“常态”工作,但创新手笔不大,举措不多。
再次,研修主体课题化意识与培训后的反思跟进有待加强。有些学科研修主题的价值性、科研含量不够,培训后的案例撰写、小课题研究工作没有跟上。
最后,部分高级教师对协作区研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已经步入研修“高原期”,如何变革他们的观念,促使其积极行动,尚需进一步努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培训者,我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身边的校本研修活动。由于校本研修是在职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意识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因此,校本研修之树在师训的圣土上枝繁叶茂。然而,当我们从区域的视野审视,发现我们的研修工作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各校培训力度参差不齐;(2)学校单兵作战,缺少研修资源和能力;(3)单校培训,缺乏研修氛围与环境。如何突破这些瓶颈问题是研修组织者必须深思的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的研修模式。所谓“城乡联动,区域协作”,就是根据地理位置及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市的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分成若干区域,组成校本研修“协作区”,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它有别于单向的城区支援乡镇、强势支援弱势,而是双向的互动与联合,旨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创建与发展校本研修共同体,缩小校本研修的校际差距,形成城乡间各具特色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二、“联动”的过程
(一)上级扶持,全程监控
由于民间的城乡联动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培训主管部门——市教师进修学校适时进行了介入。组织者周密策划、划分区域、建章立制,全体教研员亲临一线、悉心指导、专业引领,为活动的有效展开和持续推进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笔者负责的协作区是由一所城区学校和三所乡镇初中组成,如何将这四所学校打造成真正的研修联合体?我们采取了“理念 责任 感情”的策略。具体做法是:(1)明确“城乡联动”的优点和重要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均衡发展)。(2)把“城乡联动”作为教育局下达的任务,定期召开协作区教务主任、业务副校长会议,统一思想,制订计划,创新活动模式,各项工作明确分工。(3)经常开展校际领导的情感交流活动,举行校间研讨、互访与座谈。
(三)双管齐下,加强教研大组长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协作区的研修工作能否“开花结果”,能否形成区域特色,主要取决于学科教研大组长的能力和理念,因此,我们采取“选”“训”双管齐下策略。
选,就是把学科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且富有工作激情的教师选拔出来,由“协作区”委以重任,要求各校酌情减轻其工作量,在年度考核中予以加分,并给予评先评优优先权,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训,就是定期召开会议,请专家及城区学校的教务主任对他们进行培训,还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期末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立足一线,创生活动主题
“协作区” 在研修主题生成过程中,积极实施“研修主题草根化”策略,主要分三步走:(1)征集:要求教师具体写出2~3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2)筛选:选出2~3个比较棘手的共性问题。(3)提炼:各学科聚焦课堂,在筛选基础上提炼并升华成有科研含量和一定价值的主题。
(五)整合活动模式,规范活动过程
为了提高活动质量,我们要求“做实”常规、“做强” 常态环节、“精雕”活动内容、“细刻”活动过程。
每次活动要求学科大组长在活动前一周公布活动方案,力求规范活动环节,并创新活动模式。每次活动必须有: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在传统的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基础上,增设“专家门诊”(有专家讲座和点评),细化评课环节,用“微格诊断”等技术手段进行课堂观察,另增训前 “个体备课”“团队磨课”“学习思辨”,训后“任务后延”等环节。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 细化评课
先由个体根据“课堂观察记录表”写出评课初稿,接着以校为单位分组评课交流,规定评课顺序为按教龄从短到长,要保证人人有话说。再由各校派一人上台评课,最后请“专家诊断”。
2. 训前“个体备课”“团队磨课”“学习思辨”
“个体备课”是将上课课题在活动前一周由学校告知教师,要求“协作区”各教师个体备课,明确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等问题,尤其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研修主题”。
“团队磨课”是要求执教者与所在教研组及“协作区”内各校代表一起在研修主题体现上不断打磨,通过1~3次的磨课活动,力求找到相应对策。
“学习思辨”是各校印发相关学习材料让教师自学,然后针对主题进行讨论。
3. 专家
这里的专家是指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和市内(学区内)的名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这些土专家所讲的多是“本土理论”,开出的“药方”“治病”效果好。这样的“输血”对接,既减少了“门诊费”,又增强了普通教师的“造血功能”。
4. 实施“多层次,立体式”培训策略
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磨课活动,给青年教师压担子,让他们练胆子,促使他们在“协作区”的舞台上快速成长;让中年教师上示范课和精品课,促使他们走出“小富即安”的狭区;让名优教师开讲座、作点评,“鞭打快牛”,引领他们“不用扬鞭奋自蹄”。
5. 创新活动模式
通过“课例分析”“专家讲座”“同课异构”“以赛促训”和“优质课评选”等多元活动,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提出“要有结果的出类拔萃,必须有过程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六)城乡联动与教科研相结合
为了深化活动主题,提高协作区教师科研能力,我们提出了“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的口号。主张从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困惑、成功经验和反思得失为切入口,要求“小题大做”“大题小做”。由于主题研修立足课题化(具有小课题和小论文初貌),活动中既有专家讲座和相关理论材料(具备理论依据),又有课例和大量的反思(具备事实依据),所以只要稍加提炼、整合,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就水到渠成了。在我们的推动和影响下,不少教师写出了有一定价值的优秀论文,从而也揭开了科研神秘化的面纱。同时,我们还将教学联动拓展到科研,让各校在课题研究中“联姻”,并实行资源共享。
三、“联动”的反思
(一)“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既改变了原先的全市“一个主题、两个课例、几人讲、百人听”、有效互动差、教师“表演”机会少等不切教学实际的弊端,同时也解决了校本研修的困难,更给了教师思维碰撞和展示的平台。
(二)研修结果的有效性
由于每次活动组织到位、容量大、形式新、互动多、主题鲜明,一般教师“吃得了”,名优教师“吃得好”,因此,对于这样的研修活动,教师们乐于接受。
(三)研修过程的人文性
整个研修过程处处留下了“因材施教”“张扬个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痕迹,无论是研修主题的确立、训前的“学习思辨”、立体式的评课诊断,还是活动中茶水的供应、用餐的安排、舒适的听课环境等,无不体现了人文性。
(四)“城乡联动,区域协作”研修模式的欠缺
首先,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方面有待提高。若能建立一个以学科为单位的学区QQ群,进行教学难点、热点问题的“全天候”研讨及资源共享,效果将更好。
其次,活动虽然抓好了“常规”和“常态”工作,但创新手笔不大,举措不多。
再次,研修主体课题化意识与培训后的反思跟进有待加强。有些学科研修主题的价值性、科研含量不够,培训后的案例撰写、小课题研究工作没有跟上。
最后,部分高级教师对协作区研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已经步入研修“高原期”,如何变革他们的观念,促使其积极行动,尚需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