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应根据项目的自身特点与设计需要,合理选择施工工艺,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管理措施进行质量控制,有效防治施工裂缝,从而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安全与功能的正常使用。本文就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 转换层施工;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分析
(一)建筑转换层的模板支撑
1.埋设型钢工艺。在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时,在梁体结构中埋设钢桁架、型钢,并将其与模板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不仅能够承载施工产生的荷载,以及整个主梁结构的重量,同时还可一次将主梁浇捣成型。采用施工工艺,有效节约了模板支撑的材料,而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2.叠合浇筑施工工艺。在进行转换层模板支撑的施工时,采用叠合浇筑的施工工艺,就是运用叠合梁的原理,针对转换板、转换梁进行两次浇筑或三次浇筑。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转换层的支撑结构在第一次浇筑时的施工荷载以及混凝土的自重,不仅需要对叠合面作进一步处理,同时还应进行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
3.荷载传递工艺。此种转换层支模的施工工艺,就是将转换板、转换梁的自身重量,以及施工产生的荷载,利用转换层的支撑系统将其分散转移、传递至建筑的数层楼板中。在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设计时,应事先确定所需支撑楼板的数量。此外,还可在建筑楼面布设由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以此作为施工荷载、转换梁自重的传递介质并将其转移至建筑下方的多个楼层。
4.一次性支模工艺。此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支撑的施工工艺,主要是从建筑转换层的下方进行施工,利用模板支撑材料,一次性直接支撑到建筑结构最底端的地表或地下室的底板上。此种施工工艺对于转换层位置较低、施工场地支撑材料较多的多层建筑、小高层建筑较为适用。
在进行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时,应保证转换层上、下两层的支撑处于相同位置。高层建筑转换层下方的结构、空间,可采用埋设型钢工艺、叠合浇筑工艺进行支模。此外,在设计建筑转换层的结构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案,构建切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方法,以此保证实际施工与事前设计的统一。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
1.混凝土施工的准备阶段。在进行建筑转换层的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实际的施工场地条件、混凝土配合比、外在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并在之后的实际施工中进行跟踪监测与控制。
2.水泥材料的选择。施工混凝土的拌制,可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而为进一步降低水化热,可掺加适量的沸石粉来降低水泥的使用量。
3.混凝土内外结构温差的控制方法。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裂缝,其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以内。目前,较为常用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控制方法就是蓄热保温法。蓄水养护法,就是针对终凝时的混凝土进行两个小时的洒水养护,最后进行蓄水养护。
4.施工工艺。为防止建筑转换结构表面的混凝土,由于散热过快而引起的内外温差过大,首先应进行转换层边缘结构或墙体的施工。在高温环境或夏季进行施工时,混凝土的拌制应加入适量冰水,以此防止入模时的混凝土温度过高。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叠合浇筑工艺进行转换结构的施工,能够有效减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水化热过高的不利影响。
(三)钢筋的施工
由于转换梁、转换板采用了大量的钢筋材料,不仅主筋长度较大,同时在梁柱节点位置的布置较为密集。因此,在钢筋施工时,应科学、准确的翻样、下料,合理、明确的布置就位次序。
二、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模板施工的质量控制
1.梁侧模板的施工控制。在安装转换层的梁侧模板时,应采用30mm×2.5mm规格的扁铁将其作为拉片,钢模板肋实际高度的二倍与梁体截面的宽度之和,即为扁铁长度。在扁铁的两端取适当位置进行钻孔。在支撑转换梁、转换柱的位置上,横向水平杆的一端与转换层两侧的模板应保证其紧密贴合,同时将其与钢管扣件相连接,以此抵御下一道混凝土浇筑所产生的侧向压力。此外,当转换梁、转换板的跨度等于、超出400cm时,倘若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可将梁、板底模全长跨度的一定比例作为起拱量进行起拱。
2.底板模板的施工控制。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板底模板,可采用额定规格为1220mm×2400mm×18mm的覆膜板,而为避免、降低在搬运或安装过程中因碰撞、摩擦而造成的破损,可利用镀锌铁皮对覆膜板的边缘区域进行包边。针对钢管支撑架,可采用规格为100mm×50mm的木枋,将其以间隔距离为200mm(间隔距离应通过计算确定)的形式铺设在支架上方的水平杆上。在模板布置完毕后,利用钉子将木枋与模板固定。为避免混凝土出现漏浆现象,可在拼缝的位置利用宽度为50mm的塑料胶带进行密封。在模板施工完毕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监理人员、总工程师应组织进行模板的质量验收,待确认合格、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3.拆除模板时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若要拆除模板与支撑系统,必须根据各个结构、部位实际的混凝土的强度与跨度来判断是否可以拆除。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标准,当板的强度为75%,而梁的强度为75%、全长跨度较小,以及梁的全长跨度较大、强度在100%时,才能进行支撑系统、模板的拆除。模板、支撑系统在正式拆除前,作业人员必须事先提交模板拆除申请,技術人员、监理人员、工程师等有关人员负责进行验证,待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拆除。
(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的配合比。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在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项目强度标准,由具备相关资质的试验室对砂粒、石粒、水泥、外加剂等施工材料进行检验,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寻求最佳的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柱在浇筑停1小时后方可浇筑上部梁板)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进行框架梁的混凝土浇筑时,倘若梁体的截面高度大于1000mm,应将单次浇筑厚度设定在500mm以内,分次逐步进行下料、浇筑、振捣。此外,对于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工程计量人员应采取严格把控,散装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材料必须经过仔细的称重、计量才可投入使用,其中外加剂的使用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由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截面尺寸大,钢筋配筋大且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在施工中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钢筋工程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这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乃至整个高层主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娄宇;魏琏.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结构
3、傅学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J].建筑结构学报
【关键词】 转换层施工;工艺分析;质量控制
一、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工艺分析
(一)建筑转换层的模板支撑
1.埋设型钢工艺。在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时,在梁体结构中埋设钢桁架、型钢,并将其与模板连接而形成一个整体,不仅能够承载施工产生的荷载,以及整个主梁结构的重量,同时还可一次将主梁浇捣成型。采用施工工艺,有效节约了模板支撑的材料,而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2.叠合浇筑施工工艺。在进行转换层模板支撑的施工时,采用叠合浇筑的施工工艺,就是运用叠合梁的原理,针对转换板、转换梁进行两次浇筑或三次浇筑。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转换层的支撑结构在第一次浇筑时的施工荷载以及混凝土的自重,不仅需要对叠合面作进一步处理,同时还应进行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
3.荷载传递工艺。此种转换层支模的施工工艺,就是将转换板、转换梁的自身重量,以及施工产生的荷载,利用转换层的支撑系统将其分散转移、传递至建筑的数层楼板中。在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设计时,应事先确定所需支撑楼板的数量。此外,还可在建筑楼面布设由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以此作为施工荷载、转换梁自重的传递介质并将其转移至建筑下方的多个楼层。
4.一次性支模工艺。此种高层建筑转换层模板支撑的施工工艺,主要是从建筑转换层的下方进行施工,利用模板支撑材料,一次性直接支撑到建筑结构最底端的地表或地下室的底板上。此种施工工艺对于转换层位置较低、施工场地支撑材料较多的多层建筑、小高层建筑较为适用。
在进行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时,应保证转换层上、下两层的支撑处于相同位置。高层建筑转换层下方的结构、空间,可采用埋设型钢工艺、叠合浇筑工艺进行支模。此外,在设计建筑转换层的结构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案,构建切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方法,以此保证实际施工与事前设计的统一。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
1.混凝土施工的准备阶段。在进行建筑转换层的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实际的施工场地条件、混凝土配合比、外在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施工完毕后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并在之后的实际施工中进行跟踪监测与控制。
2.水泥材料的选择。施工混凝土的拌制,可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而为进一步降低水化热,可掺加适量的沸石粉来降低水泥的使用量。
3.混凝土内外结构温差的控制方法。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温度裂缝,其内外温差应控制在25℃以内。目前,较为常用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控制方法就是蓄热保温法。蓄水养护法,就是针对终凝时的混凝土进行两个小时的洒水养护,最后进行蓄水养护。
4.施工工艺。为防止建筑转换结构表面的混凝土,由于散热过快而引起的内外温差过大,首先应进行转换层边缘结构或墙体的施工。在高温环境或夏季进行施工时,混凝土的拌制应加入适量冰水,以此防止入模时的混凝土温度过高。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叠合浇筑工艺进行转换结构的施工,能够有效减缓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水化热过高的不利影响。
(三)钢筋的施工
由于转换梁、转换板采用了大量的钢筋材料,不仅主筋长度较大,同时在梁柱节点位置的布置较为密集。因此,在钢筋施工时,应科学、准确的翻样、下料,合理、明确的布置就位次序。
二、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模板施工的质量控制
1.梁侧模板的施工控制。在安装转换层的梁侧模板时,应采用30mm×2.5mm规格的扁铁将其作为拉片,钢模板肋实际高度的二倍与梁体截面的宽度之和,即为扁铁长度。在扁铁的两端取适当位置进行钻孔。在支撑转换梁、转换柱的位置上,横向水平杆的一端与转换层两侧的模板应保证其紧密贴合,同时将其与钢管扣件相连接,以此抵御下一道混凝土浇筑所产生的侧向压力。此外,当转换梁、转换板的跨度等于、超出400cm时,倘若没有特殊的设计要求,可将梁、板底模全长跨度的一定比例作为起拱量进行起拱。
2.底板模板的施工控制。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板底模板,可采用额定规格为1220mm×2400mm×18mm的覆膜板,而为避免、降低在搬运或安装过程中因碰撞、摩擦而造成的破损,可利用镀锌铁皮对覆膜板的边缘区域进行包边。针对钢管支撑架,可采用规格为100mm×50mm的木枋,将其以间隔距离为200mm(间隔距离应通过计算确定)的形式铺设在支架上方的水平杆上。在模板布置完毕后,利用钉子将木枋与模板固定。为避免混凝土出现漏浆现象,可在拼缝的位置利用宽度为50mm的塑料胶带进行密封。在模板施工完毕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监理人员、总工程师应组织进行模板的质量验收,待确认合格、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3.拆除模板时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若要拆除模板与支撑系统,必须根据各个结构、部位实际的混凝土的强度与跨度来判断是否可以拆除。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为标准,当板的强度为75%,而梁的强度为75%、全长跨度较小,以及梁的全长跨度较大、强度在100%时,才能进行支撑系统、模板的拆除。模板、支撑系统在正式拆除前,作业人员必须事先提交模板拆除申请,技術人员、监理人员、工程师等有关人员负责进行验证,待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拆除。
(二)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1.混凝土的配合比。为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在混凝土施工前,应根据项目强度标准,由具备相关资质的试验室对砂粒、石粒、水泥、外加剂等施工材料进行检验,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寻求最佳的混凝土配合比。
2.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柱在浇筑停1小时后方可浇筑上部梁板)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进行框架梁的混凝土浇筑时,倘若梁体的截面高度大于1000mm,应将单次浇筑厚度设定在500mm以内,分次逐步进行下料、浇筑、振捣。此外,对于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工程计量人员应采取严格把控,散装水泥、外加剂等混凝土材料必须经过仔细的称重、计量才可投入使用,其中外加剂的使用必须由专业人员负责,由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截面尺寸大,钢筋配筋大且复杂,施工难度大,因此在施工中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钢筋工程和混凝土浇筑的施工质量,这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乃至整个高层主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娄宇;魏琏.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结构
3、傅学怡.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J].建筑结构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