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穆青,生于1921年。原名穆亚才,河南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1937年底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八路军120师做宣传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平津战役后,他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采访。解放后,他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国内部主任。1982年4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2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穆青,生于1921年。原名穆亚才,河南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摄影家。1937年底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8年到八路军120师做宣传工作,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平津战役后,他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采访。解放后,他先后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国内部主任。1982年4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1992年底卸任。现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从80年代起,他在业余时间从事摄影创作,已出版的摄影集有《九寨沟》、《穆青黄山摄影集》、《穆青摄影选》、《穆青摄影——汴菊》、《穆青摄影——洛阳牡丹》等。
解放战争时期,我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随解放大军南下。在南下的路上,我看到许多国民党军队溃败的场面和老百姓欢迎解放军的动人情景。我就想,要是有一架照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该多好,这些照片一定会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解放后,我们的新闻队伍中有了专职的摄影记者。但那个时候多数人对摄影不够重视。素质高的、学历高的都被派去干文字记者,文化素质低一些的才干摄影。
改革开放以后,新闻界与国外有了交流的机会。我到国外访问了一些著名的新闻通讯社,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新闻摄影太落后了。那时侯,在国外的报纸上根本看不到中国人拍的新闻照片。有少数几幅关于中国的图片报道也是外国记者戴着有色眼镜拍的,内容都是反映我们落后、肮脏的一面,而我们的建设成就他们却很少介绍。但是,国外通讯社的图片发稿设备却让我耳目一新,他们在图片的发稿质量、数量和速度等方面已远远领先于我们。
八十年代初,新华社开始重视图片新闻,我们首先从更新设备着手,那时候所谓的更新设备就是买一些好的照相机装备摄影师。同时,我们对摄影记者进行了业务培训,也为文字记者装备了照相机。那时,我在抓新华社业务时也开始大力提倡文字和图片两翼齐飞。图片是新闻报道中很有说服力的工具,也很生动,许多文字报道用了大量篇幅也说明不了的问题,可能一张照片就解决了。从那时侯开始,新华社改变了过去重文字轻图片的倾向。
有一件事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新华社图片传送的落后面貌。海湾战争的时候,新华社的记者是最早到达科威特的。美国记者来得晚一些,但他们很快就用手提式传送设备把照片传回了总部。而我们的记者必须依靠当地的电信部门传照片。可当时的科威特已变成了一片废墟,根本找不到邮电局。我们的记者便与美国同行商量,借用他们的设备向北京传照片。他们答应了,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在他们传完照片后我们才能使用设备,二是要付钱。但我们的记者根本没有那么多经费,只好开车去沙特发稿子,这大大降低了照片的时效性。所以,海湾战争一结束,我们就向国家申请了一笔钱,买了几台这样的设备,配备给驻外记者。这使得我们有了与外国同行平起平坐、平等交换照片的能力。
我第一次接触照相是在六十年代。在去宁夏出差的路上,我看到有两排白杨树很漂亮,就用相机拍了下来。后来从宁夏到甘肃兰州,我请当地的一位摄影记者帮我把底片冲出来看看。等照片做出来以后,那位记者说拍得很不错,甚至可以发表。不久,《人民日报》真的把这张照片发表了。这件事对我的鼓励很大。我想,以后有机会一定多拍一些照片。但很快,文革就开始了,这个愿望自然落了空。我真正搞起摄影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为了加强新华社的摄影队伍建设,让大家都来重视摄影,我也身体力行,开始背着照相机去拍照片。那时候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拍新闻、抢镜头有些力不从心,但我可以利用外出开会或出国访问的机会用照相机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爱上了摄影。
至于我的摄影观,我一直反对照片有太多的摆布,尤其在新闻图片报道中。在今天的电脑时代,图片的造假更是易如反掌。这对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虽然新闻摄影也需要艺术性,但艺术性永远是为真实性服务的,在真实性和艺术性发生冲突时,艺术性要服从于真实性。新闻摄影工作者追求的应该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其他文献
约翰·洛恩加德在1961-1972年任“生活”杂志摄影记者,被“美国摄影家”杂志誉为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摄影家。从1972年起约翰·洛恩加德成为图片编辑,并出版了个人摄影作品集《摄影图片的讨论》、《赞美负片》和《乔治亚·奥基夫在幽灵农场》。他还编辑出版了《生活杂志名作品——一份个人的说明》和《“生活”的面孔》。九十年代初,约翰·洛恩加德开始采访曾经是《生活》杂志专职摄影师的88人中还活着的摄影
佳能最新推出的S4500喷墨打印机的最大打印幅面为A3幅面,最高打印分辨率达1440×720dpi。除此之外,这款喷墨打印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较高的打印速度、独立式墨水盒和扫描功能。 打印速度 S4500打印速度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采用多喷嘴打印头,在黑色和彩色模式下实现双向打印;喷嘴采用墨滴调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喷嘴产生两种不同大小的墨滴,小墨滴用于打印浅色区域,可以
湖北咸丰县刘家大院,1999年8月(相机:宾得6×7Ⅱ型)湖南龙山县洗车河,1999年8月(相机:宾得6×7Ⅱ型)
拍摄这组现代舞者的念头还是在观看一场现代舞演出之后产生的。现代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我的名字上就能找到。而对拍现代舞来说我从未接触过,何况国内有些摄影师拍摄现代舞题材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作品有相当高的水准,而我拍摄现代舞仅仅是一瞬的冲动,过把瘾而已。 在影棚拍摄现代舞和在演出现场拍摄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影棚拍摄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选择演员的服装、道具以及灯光和拍摄角度、背景颜色。而在
1999年9月,《闪光在当代》摄影比赛在北京评选。这是一次专题性、区域性摄影比赛,北京“当代商城”为扩大影响,选择了以摄影人、消费者为参予对象的一次摄影活动,欲借影像之力,达商业宣传之功。 评选进入最后阶段,是六幅作品中决出一幅特等奖。奖金万元,不可草率。为了更公正地评出佳作,评委们采取先良的方式。大家各抒已见,从本次比赛的主题到每幅作品的表现。 无记名投票的结果是——有两幅作品并列“第一”(
四明山苍翠如黛,山涧溪流淙淙,泉水叮咚,我拍了不少流水的照片,今借此栏目与广大同行和爱好者共享。 江南的流水与别处不同,流细水清,千柔百媚,有如江南之女子。我特别喜欢在小溪里寻找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小景,我认为在近微的观察中能满足我对画面构图的主观表现想法,尤其令人惬意。如《生之无极》一幅,几块青苔斑斑的石头,一抹泉水缓缓淌过。我使用哈苏相机,支起三脚架,用180mm镜头将景物拉近,再打开取景屏的
中秋前夕,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一个小会议室里,我们与一些经常使用120相机的摄影师还有几位器材代理商坐在一起,品着清茶、尝着月饼,随意聊着120相机和它的魅力所在。 主持人:近来120相机在市场上比较火,所以我们考虑在《大众摄影》第十一期着重侃一些有关中画幅相机的话题。这一期的“红星茶座”也自然要以120相机作为重点,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随意谈谈对于中画幅相机的一些看法和一些使用体会,包括自己是怎样进
和李洁军已是老朋友了,采访起来轻松自如,他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摄影记者要学会单兵作战 “没有小报纸,只有小记者”。身处再小的报纸,都必须将自己定位于大报,大意识。我始终持这种信念。 1996年3月的报道摄影研讨会上,曾璜和黄文讲了一些国外对版面的要求,他们的介绍给我的印象很深,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立刻就在和陈远忠去云南采访丽江大地震时开始实践。灾难几乎年年都会发生,而一个记者如何面对每一次
中国摄影家知多少?这并非一个计量的问题,首先在于定性,在于心态。 《中国摄影家辞典》越编越大,越编越厚。据悉,只要是省一级摄影部门工作者,省一级摄影团体的会员,即可入编。这自然是一种定性。由是,“××大辞典入编”成了填写资历的内容、印刷名片的头衔。这当然是一种心态。有人说,加入了摄影家协会难道还不算是摄影家?这既是定性,也是一种心态。 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靠的是一点精神。许多事情,许多名份,就
长城52号(用瑞士360°SEITZ环摄转机拍摄,80mm蔡司镜头,柯达E-100VS彩色反转片)小树·高楼·绿地(用瑞士360°SEITZ环摄转机拍摄,80mm蔡司镜头,柯达E100S彩色反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