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侃120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47312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前夕,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一个小会议室里,我们与一些经常使用120相机的摄影师还有几位器材代理商坐在一起,品着清茶、尝着月饼,随意聊着120相机和它的魅力所在。
  主持人:近来120相机在市场上比较火,所以我们考虑在《大众摄影》第十一期着重侃一些有关中画幅相机的话题。这一期的“红星茶座”也自然要以120相机作为重点,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随意谈谈对于中画幅相机的一些看法和一些使用体会,包括自己是怎样进入中画幅相机领域的等等,面儿比较宽,大家畅所欲言。
  谢舢(职业摄影师):我是搞商业摄影的,大家知道现在商业摄影是不带135玩的,我过去想用135给别人拍,人家一看就让你靠边儿站了。我以前也没有120相机,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摄影棚给提供了一部玛米亚RZ67,用起来特别舒服,离开广告公司后自己买了一部玛米亚RB67,一个机身、两个头、两个背,还有一个波拉背。我带着这套玛米亚走南闯北,今天飞杭州、明天去上海的,还真帮我挣了不少钱,我现在用的哈苏503cw、仙娜F1、8×10都是它帮我挣的。
  哈苏感觉就不一样了,近拍一些产品时,玛米亚有皮腔,一拧就能拍得很近,哈苏就必须换头,还得换微距头,一个头就两万多,所以我现在拍活儿还是用玛米亚。当然这主要看你干什么用。去年,哈苏在政协礼堂搞了一次幻灯展示会,效果特好,特震撼,看完以后有两拨人,一拨人赶紧去买哈苏,说张张清楚;另一拨人说是要把哈苏买了,自认这辈子也拍不出人家那水平。
  董朝晖(《国际航空》杂志 记者):每个摄影师所擅长和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机器,尤其是片体,比如说哈苏6×6的片幅实际上很经典,作为构图来讲是很难的,如果是6×7的话肯定是商业用途比较好,因为出版物多采用矩型画面,6×7的片体比较适合,如果硬要拿哈苏去拍商业图片,其一是放大比率不够,另外就是中国摄影师多数不是特别有钱,真要是想拿哈苏什么都能干的话,那投入必须要在20万以上,这样哈苏才能用得比较舒服,但如果使玛米亚的话,恐怕一机、三头、三背就完全解决问题了。哈苏相机的焦点控制是特别精确的,无须补偿,主要用于风光摄影和人物摄影,在这个位置上,恐怕任何120相机都替代不了。
  其实国外很多使用中画幅的摄影师比较认富士,就是680那种机型,一个是它的片幅比较大,最大能拍到6×9cm,而且电子化程度特别高,还能移轴、俯仰,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大画幅相机的基本功能和特点,用的镜头都是它给4×5生产的,所以国外摄影师用这款相机的也很多。
  卢现艺(职业人像摄影师):我以前用海鸥4A、4B,很多片子现在还留着,看起来镜头也不错。
  主持人:在座的很多人恐怕刚刚玩照相时使的机器应该是海鸥吧?
  邵华(大众红星摄影公司摄影师):海鸥的,记得我最早用的就是海鸥203,后来就是4A、4B、4C,我觉得首先120相机跟135不同的就是它的画幅大,放大照片的时候能明显看到结像比135好得多,颗粒也细,透视感也比135的片子强多了,这是它跟135比的优势;反过来跟大相机比的优势是120灵活、方便。记得1997年去拍贡嘎山,我们一行4个人,有3个带的是4×5,就我带的是玛米亚RZ67,山上的雪下了一尺多厚,有膝盖那么深,好不容易爬到了4000米高的时候开始拍,大家都支好了架子等着太阳出来拍摄日照金山,当太阳把山染红的时候,他们最快的拍了4张,我已经拍了4卷了。回来一看还不错,后来《大众摄影》发了个封面,再看他们的4×5,也有拍得不错的,可也许是机器调整太麻烦了,焦点总不是那么特别清晰,这么一看,还是我的120占了灵活的便宜了。所以我就说120跟135比有它的优势,跟大机器比也有它的优势,要么现在那么多人想买120,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姜平(自由摄影师):我对器材不是特别了解,都是听别人的,别人说哪个好,我就买哪个。我最早使的是135,用135拍风光,有人说拍风光必须用120的,我就买了一套勃朗尼卡,后来又有人说这套相机不适合拍风光,说哈苏好,我就花了14万多买了一套哈苏。我觉得120的好处就是片幅比较大,有一次我给一家皮衣拍摄广告片,后来作成了灯箱片放在蓝岛大厦,面积大概是3×2米,我从3、4米远看,感觉色彩、颗粒、层次都不错,用135肯定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谢舢:我听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讲,在美国专门有一些正片公司,只收135反转片,而且给的价格还不低,50美金到300美金不等,如果是用做杂志封面,135底片一点问题都没有,用120都有点浪费,所以这个朋友说咱们中国摄影师必须要经历过一个追求浮华的过程,然后才能走到平实,国外摄影师无论是拍135还是拍120首先是想到他的用途,给杂志拍一般都用135,用120一是没必要,二是价格高,那么杂志花300美金买一张135反转片用作杂志封面非常好。可是现在中国摄影师都在追求4×5、8×10,往大了走。我认识一个家具店老板,他要拍家具非要8×10的片子,其实只是小型画册用。
  卢现艺:那么摄影师最好准备三种机型,一套135、一套120,再有一套大画幅,就象谢舢说的那样应该务实,杂志用大16开,大概也就是12英寸大吧,那么8×10的印相效果也和135放的差不多,除非作成8米、9米的特大照片,那肯定是相机的画幅越大越好。所以摄影师的定位很重要,根据需要来决定用什么相机。
  黑明(《中国青年》杂志 记者):我多年来一直用135的徕卡相机,但是前两年在中国美术馆搞展览的时候,就感觉135底片就是用再好的相机拍,也还是不如海鸥双反放大的效果好,我有一张用海鸥双反照的照片放得很大,特别清楚,颗粒也特别细,135没办法比。我就想现在拍的这本《磨难人生》的画册,同时再搞一个大型的展览,就是每张照片都放成24英寸,于是我就买了哈苏503cw,三个镜头,主要用150mm的头,就拍大头像,目的就是要放得清楚。不过哈苏用起来太麻烦,背起来也太重了,等这次展览用完了,我还是去用我那两台徕卡M6。
  徐泓(业余摄影家):有一个美国的杂志编辑说“一本杂志只需要好的照片,而不看是什么相机拍的”。但是同样水平的照片拿给编辑,那肯定片幅越大越占便宜,不过编辑会考虑135也许需要支付50块钱,而120也许就得付200块钱,如果使用只有杂志那么大,那么他不会买120的片子,就是说他们比较实际,但是在中国,不是照片好就能卖钱,而是片幅越大越专业,在座的很多职业摄影师也许都有这种体会,拿着135去干活,就算你名气再大也没戏,可你扛着8×10去就不一样了。我跟连旭讨论过这个问题,我问他为什么现在国内拍什么都用大画幅?连旭说:“片子大了客户肯付钱哪!”这一句话太经典了。
  王小宁(职业摄影师):我这两年置办的机器都是需要用的时候现去抓的,包括我的4×5,一次跟广告公司谈到片幅的时候,他们斩钉截铁地说:“4×5”。没办法现去买了一台“金宝”,其实片子根本用不了多大。
  对于那些拍纪实的、拍新闻的、拍体育的来说,那肯定是135。
  李玉祥(三联书店 编辑):用什么机器就是要看需要,我在出版社工作,经常翻拍大量的图片,135就比120方便得多,况且出版物也不会用得很大,我之所以也用120相机,主要是为了展览放大用。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研究班的教师,澳大利亚的福瑞德先生就认为135是垃圾。我认为这个观点太绝对了,当然如果是商业摄影,片幅越大越好,但如果是拍报道的,那么135的优势又是120取代不了的。
  徐泓:你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一出去就是1400个卷,他们更多的是用135相机。
  主持人:好象现在中、大画幅相机的市场越来越好,靠摄影挣钱的可能是越来越多了吧。
  徐泓:现在玩摄影的,相机的使用是不是真到家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疑问,不管是135还是120,有人135没用好,觉得135不如120,开始跳到中画幅了,中画幅也没用好,干脆改4×5吧。实际135、120都没玩好的话,估计他4×5也不会高明到哪儿去。使用什么机器还得看需要,另外还存在一个适应市场的问题,你135拍得就是好,市场不认你也没办法。具体怎么去沟通,这条路还很长。
  汪文华(器材代理商):适应市场太关键了,我们现在代理的120转机可以说就是适应了中国的市场需求,因为中国拍大型合影的机会太多了,尤其是照相馆对120转机特别感兴趣,198000元一台,卖得还挺好,以至于让国外的厂家都大吃一惊,这大概也算是国内的一种特殊需求吧,其实在国外转机主要还是用于拍摄风光、建筑,包括广告等等。
  周其岳(器材代理商):本人不是摄影师,但是我觉得相机的类型和画幅仅仅是摄影中的一小部分,胶片、药水包括后期放大等等,这是整体配合的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做不出好照片来,这一点国内搞摄影的好象不太注意。
  主持人:咱们听听卖相机的怎么说。
  刘卫权(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 经理):我们也觉得买器材就得各取所需,拍大型合影就得用转机,否则拍不下来;拍体育最好用135相机,快;姜平拍风光就喜欢方画面,他就认为6×6cm最好。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作为店家来说引导很重要。不过爱好者买120的也是越来越多,我认识的几年前玩135的那拨爱好者现在基本上都转到120了,有的已经进入4×5了。
  刘志坚(北京摄影器材城 副董事长):虽说120目前卖得比较火,但就摄影器材城来看,业余爱好者买120相机的仅占百分之二十,专业摄影师应该占百分之八十,业余摄影爱好者多数还是以135为主体,我想可能还是经济上的原因。现在摄影器材城二手相机店有十家,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竞争一下,商品中有135,也有120,让这个市场多样化,尽量满足专业摄影师和业余发烧友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他文献
在学习摄影中, 如何把握好曝光的控制, 也许是一道难题。别说是初学者,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摄影师, 也时常会出现曝光上的失误,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光影千差万别,变幻莫测,要想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曝光,既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精确的测光表,同时对摄影曝光原理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也显得相当重要。  摄影曝光是指当按下相机快门时,光线(也就是影像)透过镜头,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的过程。为了能获得一张色彩和明暗层次都
期刊
我和世雄已有二十几年的交情,80年代初我们一起在厦大组织学生摄影活动,毕业后共同组织“厦门大学影友圈”、“自由神摄影创作群”,共同创办《厦大影友通讯》、举办“5个1”(香港)影展,对他应该说是很了解的。1988年我从北京调回厦门工作,和他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但是,我每见一回面他总是要让我吃惊一回,我反而感到越来越不认识他了。  他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当老师,满可以高枕无忧逍遥度日,但他不甘寂寞
期刊
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反映共和国50年光辉历程,展示新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大型摄影展览“祖国颂”,于9月23日上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作家协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50个重点献礼文艺项目中的一项。  开幕式由中国摄协秘书长刘榜主持,中国文联、中国摄协副主席吕厚民代表中国文联
期刊
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湖北的一个中学生。那时在报上看见一幅《广州大丈夫》,印象极深,虽然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摄影这门手艺,但却记住了“安哥”这个名字。等到1990年毕业到广州干新闻,便忘不了打听摄影记者安哥在哪儿,别人说他到香港《中国旅游》去工作了。不知怎的,我好像松了一口气。大约因为我有社交恐惧症,怕跟大腕打招呼,而安哥在我心目中肯定是手腕极其丰满的。后来听说安哥又回到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了,不知为何,
期刊
约翰·洛恩加德在1961-1972年任“生活”杂志摄影记者,被“美国摄影家”杂志誉为六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摄影家。从1972年起约翰·洛恩加德成为图片编辑,并出版了个人摄影作品集《摄影图片的讨论》、《赞美负片》和《乔治亚·奥基夫在幽灵农场》。他还编辑出版了《生活杂志名作品——一份个人的说明》和《“生活”的面孔》。九十年代初,约翰·洛恩加德开始采访曾经是《生活》杂志专职摄影师的88人中还活着的摄影
期刊
佳能最新推出的S4500喷墨打印机的最大打印幅面为A3幅面,最高打印分辨率达1440×720dpi。除此之外,这款喷墨打印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较高的打印速度、独立式墨水盒和扫描功能。    打印速度    S4500打印速度的提升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采用多喷嘴打印头,在黑色和彩色模式下实现双向打印;喷嘴采用墨滴调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喷嘴产生两种不同大小的墨滴,小墨滴用于打印浅色区域,可以
期刊
湖北咸丰县刘家大院,1999年8月(相机:宾得6×7Ⅱ型)湖南龙山县洗车河,1999年8月(相机:宾得6×7Ⅱ型)
期刊
拍摄这组现代舞者的念头还是在观看一场现代舞演出之后产生的。现代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我的名字上就能找到。而对拍现代舞来说我从未接触过,何况国内有些摄影师拍摄现代舞题材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作品有相当高的水准,而我拍摄现代舞仅仅是一瞬的冲动,过把瘾而已。  在影棚拍摄现代舞和在演出现场拍摄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影棚拍摄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选择演员的服装、道具以及灯光和拍摄角度、背景颜色。而在
期刊
1999年9月,《闪光在当代》摄影比赛在北京评选。这是一次专题性、区域性摄影比赛,北京“当代商城”为扩大影响,选择了以摄影人、消费者为参予对象的一次摄影活动,欲借影像之力,达商业宣传之功。  评选进入最后阶段,是六幅作品中决出一幅特等奖。奖金万元,不可草率。为了更公正地评出佳作,评委们采取先良的方式。大家各抒已见,从本次比赛的主题到每幅作品的表现。  无记名投票的结果是——有两幅作品并列“第一”(
期刊
四明山苍翠如黛,山涧溪流淙淙,泉水叮咚,我拍了不少流水的照片,今借此栏目与广大同行和爱好者共享。  江南的流水与别处不同,流细水清,千柔百媚,有如江南之女子。我特别喜欢在小溪里寻找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小景,我认为在近微的观察中能满足我对画面构图的主观表现想法,尤其令人惬意。如《生之无极》一幅,几块青苔斑斑的石头,一抹泉水缓缓淌过。我使用哈苏相机,支起三脚架,用180mm镜头将景物拉近,再打开取景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