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设计的作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重视习题,并将其变形,举一反三,深度挖掘,创设情境以及补充完善教学内容,这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应用习题,巧引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用最精炼的语言,最佳的教学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的感觉,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燃烧时,利用习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烛火用扇子扇就会熄灭?习题贴近生活实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分析原因,并趁机引出课题——燃烧的条件。学习碱时利用习题:有两瓶溶液,一瓶是NaOH,一瓶是Ca(OH)2如何鉴别?从而引出课题——碱的性质。一个好的引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讲授定下基调。因此,平时我们要多研究习题,应用习题巧妙引入新课。
二、巧用习题,拓宽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课本上的实验是探究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在学习催化剂时,利用习题:H2O2的分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第一种影响因素:反应物的浓度。取等质量的15%H2O2溶液和5%H2O2溶液各加入1gMnO2;第二种影响因素:催化剂的种类。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1gMnO2和1gCuO;第三种影响因素:催化剂的质量。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一份加入2gMnO2,另一份加入1gMnO2;第四种影响因素:温度的高低。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取其中一份加热后,同时加入1gMnO2。再如在复习NaOH时,取三份NaOH固体置于表面器皿上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NaOH固体是否变质?如何证明NaOH变质?进一步讨论,NaOH固体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照方抓药”地做实验,使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实验探究意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活用习题,变式训练
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加工。在保持原题模型的情况下,教师对某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条件要求采取变换形式的方法进行讲解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题应变能力。如求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可变成:(1)含相等质量氧元素的SO2和SO3的质量比;(2)分子数相同的SO2和SO3,它们的质量比及它们中氧元素的质量比;(3)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原子的个数比;(4)质量相等的SO2和SO3分子的个数比。又如: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SO2和3.6gH2O。问: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是多少?可以改为:(1)确定该物质一定含 元素,可能含 元素;(2)确定该物质中是否含氧元素;(3)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
一题多变是把原题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实现知识间的转换、迁移和沟通。通过对比使学生思路更完整,清晰,灵活。
四、利用习题,归纳总结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看书、听课都懂,但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却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消化所学的知识,没有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习题中的表格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如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H2、CO2、O2的性质及制取的表格;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网状图等。这样学生就能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将杂而碎的知识进行有序排列,使其连成片,结成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物质间共性和物质特性;还能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习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可利用习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借助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多研究习题,使其成为一种经济、实效的课程资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应用习题,巧引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成功的课堂开头,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用最精炼的语言,最佳的教学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产生听之有味,欲罢不能的感觉,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如在学习燃烧时,利用习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烛火用扇子扇就会熄灭?习题贴近生活实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先让学生分析原因,并趁机引出课题——燃烧的条件。学习碱时利用习题:有两瓶溶液,一瓶是NaOH,一瓶是Ca(OH)2如何鉴别?从而引出课题——碱的性质。一个好的引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讲授定下基调。因此,平时我们要多研究习题,应用习题巧妙引入新课。
二、巧用习题,拓宽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课本上的实验是探究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总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在学习催化剂时,利用习题:H2O2的分解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第一种影响因素:反应物的浓度。取等质量的15%H2O2溶液和5%H2O2溶液各加入1gMnO2;第二种影响因素:催化剂的种类。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别加入1gMnO2和1gCuO;第三种影响因素:催化剂的质量。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一份加入2gMnO2,另一份加入1gMnO2;第四种影响因素:温度的高低。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取其中一份加热后,同时加入1gMnO2。再如在复习NaOH时,取三份NaOH固体置于表面器皿上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NaOH固体是否变质?如何证明NaOH变质?进一步讨论,NaOH固体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照方抓药”地做实验,使学生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实验探究意识,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活用习题,变式训练
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在原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和加工。在保持原题模型的情况下,教师对某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条件要求采取变换形式的方法进行讲解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题应变能力。如求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元素的质量比,可变成:(1)含相等质量氧元素的SO2和SO3的质量比;(2)分子数相同的SO2和SO3,它们的质量比及它们中氧元素的质量比;(3)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原子的个数比;(4)质量相等的SO2和SO3分子的个数比。又如: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SO2和3.6gH2O。问: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是多少?可以改为:(1)确定该物质一定含 元素,可能含 元素;(2)确定该物质中是否含氧元素;(3)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
一题多变是把原题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实现知识间的转换、迁移和沟通。通过对比使学生思路更完整,清晰,灵活。
四、利用习题,归纳总结
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反映,看书、听课都懂,但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却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消化所学的知识,没有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习题中的表格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如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H2、CO2、O2的性质及制取的表格;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网状图等。这样学生就能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将杂而碎的知识进行有序排列,使其连成片,结成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物质间共性和物质特性;还能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习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可利用习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借助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应多研究习题,使其成为一种经济、实效的课程资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