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昌英:从小脚女到孔雀公主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8964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年10月的一天,湖南株洲某村,一个女婴的诞生让一户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官宦人家喜气盈门。虚弱的母亲脸上挂着微笑,但这微笑中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她望着女儿稚嫩的脸,心里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男孩啊!
  这家的男主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历任云南、山东、安徽财政厅厅长的袁雪安见女儿生得眉清目秀,便给她起名袁昌英,又见她眉宇间有股英武之气,希望她长大后像花木兰一样以家国为怀、有所作为,便将她的字叫作“兰子…兰紫”。
  转眼到了该缠足的年龄,尽管小昌英哭闹着躲避这旧时女子都会遇到的厄运,但深受旧思想影响的母亲还是咬紧嘴唇,将长长的裹脚布缠在她的脚上。后来,思想开明的外祖父叫家人解开了令袁昌英痛苦万分的裹脚布,而母亲一番犹豫后,又将裹脚布给她重新缠上,外祖父又为她争取。一场拉锯战之后,她的脚终于被解放出来,但此时的脚已经变成了畸形。
  袁昌英之后,母亲又生了三个女儿,都不幸夭折。在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来自亲戚与乡邻的闲言碎语让裹在旧思想中的母亲郁郁寡欢,最后抑郁而亡。母亲的死让渐渐懂事的袁昌英看到了旧思想的残忍,她暗暗发誓:决不能因为自己有双畸形的小脚,就放弃成长为一个思想开放、性格独立的新女性。她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向旧思想宣战。
  幸运的是,思想开明的父亲为她铺设了一条与外面世界接轨的道路,将她送进了家乡的私塾里读书。她从底蕴深厚的国学开始学起,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从此,那双畸形的小脚像汪洋中的小船,载着她先后来到江西萍乡女校、湖南长沙女校读书。在成长为新时代女性的道路上,袁昌英始终不遗余力地前行着。
  女儿的成长,令父亲十分欣慰。20岁那年,父亲将她接到上海,送入教会学校中西女塾学英文。两年后,又送她赴英国留学。为了迅速掌握英语口语,袁昌英在课余时间也闭门苦读,甚至不惜压缩自己的吃饭时间,只吃黑面包果腹。一年后,她这个有着畸形小脚、不起眼的女子就从中学一跃进入苏格兰最好的大学——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
  其间,她结识了一群湖南籍热血青年,也结识了徐志摩这样的文学青年。有一次,徐志摩邀请袁昌英到家里做客,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这样描述那次会面:“那天我一整天都在打扫、买菜,准备晚餐。我时刻准备着接待他的情人,她正在英国一所大学里读书,我料想她一定会讲流利的英文。我很清楚地记得她的装束,一对玲珑般的大眼睛,头发剪得短短的,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是位小脚新青年。”显然,张幼仪误会了徐志摩与袁昌英的关系,袁昌英走后,张幼仪对徐志摩说的那句“她看起来很好,可是小脚和西服不搭调”也流露出或多或少的醋意,但在张幼仪的心目中,袁昌英虽然是小脚,却也是不折不扣的新青年。
  也就是在这一年,命运的小船又载着袁昌英驶向爱情的港湾,她认识了父亲的得意门生、被公认为中国商业会计奠基人的经济学家杨端六,二人后来结为伉俪。婚后,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院教授莎士比亚,成为中国第一位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女学者。
  为求精进,婚后五年,袁昌英再次出国,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和近代戏剧,两年后学成回国,在上海某公学当教授。这位思想型、事业型的新女性在教学之余,用她那双畸形小脚同时走上了翻译、创作的艰辛之路。
  武汉大学创办后,袁昌英凭着满腹才学及对事业的热爱,成为第一批被聘请的教授,一个人教授七门功课。虽然辛苦,但她没有丝毫懈怠,传道、授业、解惑,她乐此不疲地工作着。而且,她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精选几位作家的代表作,做深入细致的剖析,然后再指定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她还喜欢将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与学生交流,深受学生欢迎。
  袁昌英一边授课,一边忙于家务,一边坚持写作。无数个夜晚中,夜阑人静,一灯如豆,她用一支笔在纸上耕耘着她的田地,兢兢业业地做一名“麦田守望者”。她陆陆续续写了不少散文、杂文、评论,结集为《山居散墨》。
  1930年,她创作出版了《孔雀东南飞》三幕剧,其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新意打破了戏剧文坛长久以来的沉闷,以至于有人评价她:“袁昌英的戏剧虽然就只有这一集(指《孔雀东南飞及其它》),但已使她在文坛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至此,这个小脚女子终于蜕变为孔雀公主,完成了质的飞跃。
  而且这只“孔雀”只管展翅高飞,从不问前路是否曲折坎坷。
  抗战时期,武大由武汉迁至四川乐山,加上通货膨胀导致经济紧张,她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不得不辞去佣人,自己操持烦琐的家务。但即使这样,她始终坚持在本校上课,同时挤出有限的时间进行创作,其散文小品《忙》正是身兼教授、作家、主妇、母亲数职的袁昌英的贴切素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学者、作家,她用作品中体现的爱国情怀来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比如《朴朗呤教授》《游新都后的感想》等代表作。她还用英文写过一本《中国的爱国文学》,把屈原、杜甫、辛弃疾等爱国志士介绍给外国读者。这些爱国故事也是她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爱国情怀必不可少的教材。
  不仅如此,袁昌英还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她的爱国思想。抗战初期,她主动把自己的一大笔积蓄捐给国家。“九·一八”事变后,身兼女生指导的她带领女同学和部分教职员家属,为东北义勇军缝制了千余套棉衣。
  在战时生活物资匮乏、敌机随时轰炸的恶劣环境下,她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意志力坚持完成了洋洋洒洒20万字的《法国文学》。她在序言中情难自禁地写道:“我这半年中,聚精会神地写了这部《法国文学》,苦真是苦极了……可是我的大安慰是,我是中华民族的女儿!”朴素而真摯的爱国热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
  在1944届毕业生告别会上,她这样勉励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每个人要牢记武大的校训,为国家为民族保存气节。”
  无论是在文学史、学术史,还是在教育学领域,袁昌英这只孔雀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飞冲天。沈从文曾称袁昌英是“湖南留法女作家最露面的一位”,也是“目前治西洋文学女教授中最有成就的一位”。非但如此,她也如父亲当年期待的那样,爱国情怀终其一生。
  是啊!不忘初心,一个畸形的小脚女子做到了。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我的外婆是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她个头不高,却是个“大力士”。每次从老家来,她都会大包小包拎一大堆东西,于是,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我的外婆就是个“大力士”。  记得我上幼儿园时,每天放学后外婆来接我,我都会把手里的东西一股脑儿丢给外婆,甚至还撒娇地骑到她的背上,一摇一晃的真舒服。可是,这样的“大力士”外婆是哪天变老的呢?  记得那天,我和外婆一起坐車回乡下,外婆拿了两个又大又重的包,留下我的小书包让我自
一  公元373年端午节,一个男孩在前秦首都长安呱呱落地。关中习俗认为这天出生的孩子很不吉利,男孩的父母准备把他过继给宗族。男孩的爷爷王猛听到消息,急忙赶来抱住孙子说:“战国时的孟尝君也出生在不吉利的日子,却官至齐国宰相。我孙子将来也一定能光宗耀祖!”王老爷子时任前秦总理,因辅佐苻坚统一北方、建立前秦而深受关中百姓拥戴,被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最后,他做主留下了这个男孩,还给他起了个“以毒攻毒”
“我的志向是成为北魏监察部门的监察官,向一切邪恶势力亮剑!”北魏监察部部长高道穆出仕前多次在朋友圈发这段励志宣言,赢得了无数人点赞。  高道穆立志进入监察部,源自父亲对他的影响。高道穆年幼时,曾随担任洛阳市长的父亲到洛阳读书。他目睹父亲一身正气、勇斗强权豪门的魄力,将乱哄哄的洛阳治理得“县内肃然”,于是油然生发敬意,立志长大后要成为父亲这样的好官。  父亲不幸早逝后,高道穆一方面勤奋学习各种治国的
日记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性情。因为日记,我们知道胡适最爱打麻将,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难耐,都得“打牌”“打牌”“打牌”,戒都戒不掉。  季羡林的日记更有趣:  1932.09.23 早晨只是坐班,坐得腚都痛了。  1932.12.21 说实话,看女人打篮球……是在看大腿。  1933.04.29 因为女生宿舍开放,特别去看了一遍。一大半都不在屋里。  1934.03.13 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这些
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约翰·劳从小就在算术上显露出异常的天赋。17岁时,父亲去世,他带着大笔遗产前往伦敦,成为各大赌场的常客,凭借他的算术天赋,基本没怎么输过。  约翰·劳顺风顺水的赌徒生涯由此开始,一赌就是九年。直到1694年,他为了一名女子杀死情敌,被关进死牢,但很快就靠贿赂逃了出来,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先后在法国、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地游荡。不过他的逃亡生涯并不凄惨,作为技术精湛的赌
18世纪,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变革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中。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其中就包括名不见经传的理发匠阿克莱特。  1732年,阿克莱特出生在英国一个贫穷家庭,为了补贴家用,他13岁就去当学徒,学习理发。经过几年的打拼,阿克莱特开始自己单干,并筹集资金,做起了制作假发的买卖。这让阿克莱特赚到了一大笔钱。但是,阿克莱特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他后来又把目光对准了方兴未艾的棉纺织业。  阿克莱
原子弹之母迈特纳出生在奥地利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当时的高中不接受女生,她14岁便终止了初级教育,靠自学完成了高中学业。21岁时,大学终于对女性开放,迈特纳考入维也纳大学,因在数学和物理学上表现出众,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父亲的支持下,迈特纳来到聚集着众多著名科学家的柏林,可是对于女性,保守的社会观念并没有同科学的迅猛发展保持同步,她仰慕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讨厌办公室出现女性的身影。虽然
金太祖的孙子完颜亨性格直率,体力好,武艺高强。他的马球打得非常好,堪称天下第一,一个人可以对抗多个人。完颜亨的另一个绝技是扔铁链锤。有一次完颜亨陪同皇帝哥哥完颜亮去打猎,他把手里的铁锤远远丢出去,正好击中一只野猪的腹部,相当精准。另外他还可以挽强弓,完颜亮任命他为右卫将军,赐给他一张劲弓,完颜亨试了试,很不客气地说:“这把弓太软了,根本没法用。”  这种大实话惹得完颜亮很不高兴,更让他对完颜亨的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这句话来诠释部分唯利是图的商人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有人打破了世俗的定义,他就是晚清富商张振勋。  1840年,张振勋出生于广东,因家贫,年仅13岁的他便辍学到处打零工。185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振勋跟随一位华侨乘坐上了去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船只。  不幸的是,到了那里,没有一家工厂愿意录用他,他们用蹩脚的中文讥笑张振勋:“你来自那个遥远的东方、被称为纸
宋仁宗时期,西部边疆骚乱,主帅在战争中阵亡。战事传回京师,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说是朝廷派去监军的宦官插手指挥,扰乱了主帅的部署,才导致不幸。大家上奏要求對监军太监治罪,还请求宋仁宗废除宦官做监军的惯例。  得力主将的牺牲让宋仁宗很痛心,他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下诏将监军斩首。而对于废除宦官做监军的制度,仁厚的宋仁宗犹豫不决:斩了一个,已经起到震慑效果,再取缔监军职务,会让宦官们寒心。无奈,宋仁宗只好向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