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不是上帝,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
“我听说现在中国国内有很多关于解释孔子的争议,比如于丹讲的孔子、李零写的孔子。我觉得,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孔子。学术的理解和大众的理解这两种方式可以并行不悖。”
第一次听说孔子是1966年,我才18岁,在香港。那时候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我本来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学诗歌,室友给了我一本《四书》,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也是我决定毕生研究中国哲学的开始。
当时,哲学界是黑格尔的时代,中国文化普遍被认为是疲倦、古老、保守、没什么希望的。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孔子是—个“可以使时间静止’’的人物,代表遥远的古代,没什么现实意义。
“你讲的不是中国的孔子,是个华侨”
198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去上海复旦大学演讲。那里曾是“批孔”的发源地。我那时只有30出头,年轻气盛。
教室里,老师坐在后排,年轻的学生坐在前面。我讲了自己对孔子的理解,说孔子是世界级的思想家,对历史的贡献不亚于黑格尔。
讲完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安教授,你讲的不是中国的孔子;是个华侨。”
我回答:“国际意义上的孔子并不是你知道的那个孔子。”
他又问:“你难道懂得比我们老师还多吗?”
我回答:“中国有一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们老师解释的孔子是一种理解,但孔子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思想家,中国以外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孔子在中国被完全边缘化,中国人自己丧失了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当时有一部纪录片叫《河殇》,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中国文化被中国人认为是低一等的文化,外国文化被认为是先进的。当时在中国大学的哲学系里,研究中国哲学的地位都比较低,当领导的都是学西方哲学出身的。
一直到2001~2002年,我在北京大学访学时,仍然感觉,即使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对孔子也没什么兴趣,认为他过时了,他们感兴趣的是“新”的东西。
孔子和儒学将变成一种世界级哲学
但后来,2006年和2008年,我再次到北大访学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开始重新对孔子发生了兴趣。
现在在中国国内,政府和学界都在推动一场“国学热”。几乎所有中国重点大学都投入重金推广孔子的学说和文化,中国教育部也在过去10年间,在世界各个角落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我曾经跟语言学家出身的许嘉璐交流过对于国学的看法,他有很深的见解。
我觉得孔子学院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夏威夷大学是最早一批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大学之一,而当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拒绝了孔子学院。当时有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打电话问我,你会不会担心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利用你的学术声誉来进行“宣传”。
我回答说,我为什么要担心?我曾在武汉大学做过富布赖特学者。富布赖特项目已有60年历史,也是美国政府出的钱,日本也有日本海外基金会,韩国也有韩国项目,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每个国家都希望在海外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为什么一到中国你们就格外敏感呢?
我相信,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里,这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文化秩序,其中孔子的地位将上升到一个前一代人完全不敢想象的高度。换言之,当今世界的文化大变革将把孔子和儒学变成一种世界级哲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
美国人把孔子和耶稣归为一类
中国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仍然是个谜。西方人不理解中国文化。
夏威夷大学在比较哲学方面是很领先的,因此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对孔子的理解比较深。但对于—般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只知道孔子是中国人,是一位古代的思想家。但他们对于孔子的身份认知是模糊的,有时把他和耶稣、释迦牟尼放在一起,有时又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归为一类。
有趣的是,在他们脑中,孔子被赋予了中国没有的宗教联系。在美国的书店和图书馆里,《论语》是被放在“东方宗教”一栏的。他们把孔子“基督化”,比如孔子讲的“天”和“地”会被联想为基督教里的天和地,“义”会被理解为“遵循上帝之道”。
忠于孔子,就一定要不断“改写”他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不是上帝,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
中国人重视教育也是来自于孔子。孔子的整套学说就可以总结为关于教育的哲学。
忠于孔子,就一定要不断“改写”他。孔子自己就是以继承周公并发扬光大为己任的。孔子自己也说“述而不作”,真实地展现孔子,就一定要使之与现代生活和现代人有关。
孔子不是博物馆,只能参观,孔子应该存在于现实之中。
我听说现在中国国内有很多关于解释孔子的争议,比如于丹讲的孔子、李零写的孔子。我觉得,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孔子。学术的理解和大众的理解这两种方式可以并行不悖。
我希望孔子不要被政治化
我对现代重提孔子唯一的担心是,它会变成一种政治口号。
不久前,我在德国汉堡参加了德国汉学研究100周年的研讨会。会议邀请的都是像我、杜维明这样对孔子持正面态度的学者。为什么呢?因为德国人都不喜欢孔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种态度其实来自于二战。纳粹统治的经历使德国人对于任何国家统一思想的东西都感到格外不舒服。
因此,我希望孔子是以一种文化遗产,而不是以社会系统教化的方式被继承。我希望孔子不要被政治化。
中国人一直说自己有一种“信仰真空”,因此才有了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能够对孔子争议是一件好事。中国人需要重新树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
(注:安乐哲是当代西方汉学界和哲学界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是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长期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代表作包括《孔子哲学思微》、《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国民主之希望》。)
(本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王子夔采访整理)
“我听说现在中国国内有很多关于解释孔子的争议,比如于丹讲的孔子、李零写的孔子。我觉得,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孔子。学术的理解和大众的理解这两种方式可以并行不悖。”
第一次听说孔子是1966年,我才18岁,在香港。那时候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我本来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学诗歌,室友给了我一本《四书》,我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也是我决定毕生研究中国哲学的开始。
当时,哲学界是黑格尔的时代,中国文化普遍被认为是疲倦、古老、保守、没什么希望的。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孔子是—个“可以使时间静止’’的人物,代表遥远的古代,没什么现实意义。
“你讲的不是中国的孔子,是个华侨”
198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去上海复旦大学演讲。那里曾是“批孔”的发源地。我那时只有30出头,年轻气盛。
教室里,老师坐在后排,年轻的学生坐在前面。我讲了自己对孔子的理解,说孔子是世界级的思想家,对历史的贡献不亚于黑格尔。
讲完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安教授,你讲的不是中国的孔子;是个华侨。”
我回答:“国际意义上的孔子并不是你知道的那个孔子。”
他又问:“你难道懂得比我们老师还多吗?”
我回答:“中国有一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们老师解释的孔子是一种理解,但孔子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思想家,中国以外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孔子在中国被完全边缘化,中国人自己丧失了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当时有一部纪录片叫《河殇》,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中国文化被中国人认为是低一等的文化,外国文化被认为是先进的。当时在中国大学的哲学系里,研究中国哲学的地位都比较低,当领导的都是学西方哲学出身的。
一直到2001~2002年,我在北京大学访学时,仍然感觉,即使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对孔子也没什么兴趣,认为他过时了,他们感兴趣的是“新”的东西。
孔子和儒学将变成一种世界级哲学
但后来,2006年和2008年,我再次到北大访学的时候,发现学生们开始重新对孔子发生了兴趣。
现在在中国国内,政府和学界都在推动一场“国学热”。几乎所有中国重点大学都投入重金推广孔子的学说和文化,中国教育部也在过去10年间,在世界各个角落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我曾经跟语言学家出身的许嘉璐交流过对于国学的看法,他有很深的见解。
我觉得孔子学院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夏威夷大学是最早一批建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大学之一,而当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名校都拒绝了孔子学院。当时有一个《纽约时报》的记者打电话问我,你会不会担心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利用你的学术声誉来进行“宣传”。
我回答说,我为什么要担心?我曾在武汉大学做过富布赖特学者。富布赖特项目已有60年历史,也是美国政府出的钱,日本也有日本海外基金会,韩国也有韩国项目,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每个国家都希望在海外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为什么一到中国你们就格外敏感呢?
我相信,在未来的十至二十年里,这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文化秩序,其中孔子的地位将上升到一个前一代人完全不敢想象的高度。换言之,当今世界的文化大变革将把孔子和儒学变成一种世界级哲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
美国人把孔子和耶稣归为一类
中国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中国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仍然是个谜。西方人不理解中国文化。
夏威夷大学在比较哲学方面是很领先的,因此我的同事和学生们对孔子的理解比较深。但对于—般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只知道孔子是中国人,是一位古代的思想家。但他们对于孔子的身份认知是模糊的,有时把他和耶稣、释迦牟尼放在一起,有时又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归为一类。
有趣的是,在他们脑中,孔子被赋予了中国没有的宗教联系。在美国的书店和图书馆里,《论语》是被放在“东方宗教”一栏的。他们把孔子“基督化”,比如孔子讲的“天”和“地”会被联想为基督教里的天和地,“义”会被理解为“遵循上帝之道”。
忠于孔子,就一定要不断“改写”他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不是上帝,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
中国人重视教育也是来自于孔子。孔子的整套学说就可以总结为关于教育的哲学。
忠于孔子,就一定要不断“改写”他。孔子自己就是以继承周公并发扬光大为己任的。孔子自己也说“述而不作”,真实地展现孔子,就一定要使之与现代生活和现代人有关。
孔子不是博物馆,只能参观,孔子应该存在于现实之中。
我听说现在中国国内有很多关于解释孔子的争议,比如于丹讲的孔子、李零写的孔子。我觉得,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孔子。学术的理解和大众的理解这两种方式可以并行不悖。
我希望孔子不要被政治化
我对现代重提孔子唯一的担心是,它会变成一种政治口号。
不久前,我在德国汉堡参加了德国汉学研究100周年的研讨会。会议邀请的都是像我、杜维明这样对孔子持正面态度的学者。为什么呢?因为德国人都不喜欢孔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种态度其实来自于二战。纳粹统治的经历使德国人对于任何国家统一思想的东西都感到格外不舒服。
因此,我希望孔子是以一种文化遗产,而不是以社会系统教化的方式被继承。我希望孔子不要被政治化。
中国人一直说自己有一种“信仰真空”,因此才有了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能够对孔子争议是一件好事。中国人需要重新树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
(注:安乐哲是当代西方汉学界和哲学界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是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长期担任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代表作包括《孔子哲学思微》、《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先哲的民主:杜威、孔子和中国民主之希望》。)
(本刊记者戴闻名、特约撰稿王子夔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