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旅欧作家万之先生在国内出版了一部名为《诺贝尔文学奖传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的专著,依照瑞典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在其序言上开头的说法,作者结集而成的这本书,实则为1974—2009年间二十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一画出了惟妙惟肖的肖像。接着又言道:“其中两位——1974年得奖的马丁松和1987年得奖的布罗斯基——很明显是作者的知音作家。”认真阅读了作者对这两位已远去的诺奖得主的细腻深刻的评述后,顿时感受到了万之与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意,心潮起伏而为之动容。
书中第二篇文章就是记述前苏联诗人布罗斯基的,题为“四海无家、四海为家”。其第一节标题则冠以“不为国王起立的诗人”,而这样醒目的标题,瞬间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笔者读后,即为布罗斯基这样一位特立独行之人而肃然起敬。事之原委,乃是万之在这节文字中绘声绘色地描述的一段被他捕捉而鲜为人知的一件往事,亦即诺贝尔基金会于1991年举办纪念诺贝尔颁奖九十周年一系列活动中的一次盛大音乐会上发生的事。当时,几乎全世界能被邀请来的诺奖得主都邀请来了,云集斯德哥尔摩。笔者为了避免转述此事真相时可能会导致偏离,故将其原文相关部分迻录如次:
音乐会自然也隆重盛大,观众席里坐满瑞典各界的风流名士盛装淑女。演出即将开始之前,观众已都屏息安静下来,乐队也都静坐等待,我突然听到一片椅子翻动的声音,众人纷纷起立,这才发现右边设有王室专座的包厢,是国王、王后、公主、王子也来出席了,所以听众纷纷起立致敬。………出于礼貌,我自然也赶紧站起来,以免失礼。漫不经心中我东张西望,突然发现坐在我前一排的布罗斯基却纹丝不动,他的夫人也依然故我。
在站立成一片的黑压压的人头中间,这两个空缺的位置在我看来是太醒目了,太招眼了,也让我太吃惊了。布罗斯基和他的夫人没有站起来!这就是我至今难以忘却的一个场面!
接着,万之在文中对布罗斯基此一举动作出了如下赞誉:
我总觉得,诗人布罗斯基不为国王起立一定有他的道理,而用不礼貌解释很勉强。我更倾向于把他的举动理解为一种对世俗权贵的藐视,他确实表现出一种傲慢的姿态,或者说一种令我不得不尊敬的高贵。
……
人有时候确实需要高傲一点,尤其是面对权贵的时候,而这样的高傲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甚至是敬畏,因为这是更高贵的人格的展现。
由此联袂而生的沉思画面,就是我们中国历代士大夫的傲然挺立的风骨早已载入史册而光照千秋。回首审视过往历史,仿佛看到了多少社会名流类似布罗斯基不为国王起立这样独立人格的坚守。
行文至此,不妨重温一下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
笔者弱冠时期,曾经在私塾一知半解地读过出自史籍《战国策·齐策》中的《颜斶说齐王》一文。而如今,又一次翻开书架上的《古文观止》,重温了这一华章。此文破题之言,乃国王与名士之间的一次直接对话,可谓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接着一段,更是酣畅直白,淋漓尽致。作为一介平民,竟敢面对眼前的一国之主说出了“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这样大不敬的话。读后,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通过齐国隐士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形象地展现了一国之君齐宣王那种居高临下的压人气势,然颜斶却能卑视王侯,不畏权势,展现出不计后果、不为利禄所诱的高风亮节。我想,举凡读过此文的读者,瞬间就会联想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传世箴言。
明末清初杰出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圆圆曲》问世以来,一直被誉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梅村体”代表作。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好诗,而好就好在诗人运用讽喻的手法、委婉的笔调,无情鞭挞了卖国求荣而沦为千古罪人的吴三桂的无耻行径。诗中的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流传至今。《圆圆曲》刻行于顺治八年,即甲申年明亡七年后的辛卯年,而此后不久的吴三桂高居平西王之位犹如当朝政坛大鳄,权势之大炙手可热,无人敢于不敬或藐视。然而,据《陈圆圆事辑》(民国版本,腾冲李根源辑,于右任题署书名)记载:“当日梅村诗出,三桂大惭,厚赂求毁版,梅村不许。三桂虽横,卒无如何也。”有道是,千金难买至理一言,吴梅村名声从此广为人知而大振。
至于民国年代,流传民间的类似故事那就更多了。在那个时期里,但凡刚直不阿、恃才自傲的学界名流,无不素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而被后世铭记于怀。不用我在这里饶舌,举凡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举如马寅初、张奚若、傅斯年、刘文典等许多前辈,面对权贵仗义执言,乃至弹劾之事例,可谓时有发生。至于傅斯年,不妨补上一句。据传,胡适先生曾对他的这位高足作出过如下评价:“不论在什么地方,傅斯年总是一个力量!”可见,面对这样的“傅大炮”(民间向来有此称谓),权贵们是心存忌惮的。
书中第二篇文章就是记述前苏联诗人布罗斯基的,题为“四海无家、四海为家”。其第一节标题则冠以“不为国王起立的诗人”,而这样醒目的标题,瞬间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笔者读后,即为布罗斯基这样一位特立独行之人而肃然起敬。事之原委,乃是万之在这节文字中绘声绘色地描述的一段被他捕捉而鲜为人知的一件往事,亦即诺贝尔基金会于1991年举办纪念诺贝尔颁奖九十周年一系列活动中的一次盛大音乐会上发生的事。当时,几乎全世界能被邀请来的诺奖得主都邀请来了,云集斯德哥尔摩。笔者为了避免转述此事真相时可能会导致偏离,故将其原文相关部分迻录如次:
音乐会自然也隆重盛大,观众席里坐满瑞典各界的风流名士盛装淑女。演出即将开始之前,观众已都屏息安静下来,乐队也都静坐等待,我突然听到一片椅子翻动的声音,众人纷纷起立,这才发现右边设有王室专座的包厢,是国王、王后、公主、王子也来出席了,所以听众纷纷起立致敬。………出于礼貌,我自然也赶紧站起来,以免失礼。漫不经心中我东张西望,突然发现坐在我前一排的布罗斯基却纹丝不动,他的夫人也依然故我。
在站立成一片的黑压压的人头中间,这两个空缺的位置在我看来是太醒目了,太招眼了,也让我太吃惊了。布罗斯基和他的夫人没有站起来!这就是我至今难以忘却的一个场面!
接着,万之在文中对布罗斯基此一举动作出了如下赞誉:
我总觉得,诗人布罗斯基不为国王起立一定有他的道理,而用不礼貌解释很勉强。我更倾向于把他的举动理解为一种对世俗权贵的藐视,他确实表现出一种傲慢的姿态,或者说一种令我不得不尊敬的高贵。
……
人有时候确实需要高傲一点,尤其是面对权贵的时候,而这样的高傲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敬,甚至是敬畏,因为这是更高贵的人格的展现。
由此联袂而生的沉思画面,就是我们中国历代士大夫的傲然挺立的风骨早已载入史册而光照千秋。回首审视过往历史,仿佛看到了多少社会名流类似布罗斯基不为国王起立这样独立人格的坚守。
行文至此,不妨重温一下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
笔者弱冠时期,曾经在私塾一知半解地读过出自史籍《战国策·齐策》中的《颜斶说齐王》一文。而如今,又一次翻开书架上的《古文观止》,重温了这一华章。此文破题之言,乃国王与名士之间的一次直接对话,可谓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接着一段,更是酣畅直白,淋漓尽致。作为一介平民,竟敢面对眼前的一国之主说出了“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这样大不敬的话。读后,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通过齐国隐士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形象地展现了一国之君齐宣王那种居高临下的压人气势,然颜斶却能卑视王侯,不畏权势,展现出不计后果、不为利禄所诱的高风亮节。我想,举凡读过此文的读者,瞬间就会联想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传世箴言。
明末清初杰出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圆圆曲》问世以来,一直被誉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梅村体”代表作。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好诗,而好就好在诗人运用讽喻的手法、委婉的笔调,无情鞭挞了卖国求荣而沦为千古罪人的吴三桂的无耻行径。诗中的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而流传至今。《圆圆曲》刻行于顺治八年,即甲申年明亡七年后的辛卯年,而此后不久的吴三桂高居平西王之位犹如当朝政坛大鳄,权势之大炙手可热,无人敢于不敬或藐视。然而,据《陈圆圆事辑》(民国版本,腾冲李根源辑,于右任题署书名)记载:“当日梅村诗出,三桂大惭,厚赂求毁版,梅村不许。三桂虽横,卒无如何也。”有道是,千金难买至理一言,吴梅村名声从此广为人知而大振。
至于民国年代,流传民间的类似故事那就更多了。在那个时期里,但凡刚直不阿、恃才自傲的学界名流,无不素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而被后世铭记于怀。不用我在这里饶舌,举凡耳熟能详的著名学者,举如马寅初、张奚若、傅斯年、刘文典等许多前辈,面对权贵仗义执言,乃至弹劾之事例,可谓时有发生。至于傅斯年,不妨补上一句。据传,胡适先生曾对他的这位高足作出过如下评价:“不论在什么地方,傅斯年总是一个力量!”可见,面对这样的“傅大炮”(民间向来有此称谓),权贵们是心存忌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