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很强的国内品牌,但很少有强势的国际化品牌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强品牌中,中国内地自主品牌仅有25个。不过,以海尔、格力、联想、波司登、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在品牌国际化战中皆有所斩获,让我们看到前路的火光。
强国要有强势品牌,美国、日本、德国都是品牌强国。现在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塑造自己的强势国际化品牌是自然而然的事。道路曲折而漫长,但前途是可期的。
自主国际品牌太少了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在2013年12月13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品牌发展论坛上表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大批的企业,但是叫得出名字的自主品牌非常少。很多人到国外买手表、衣服、箱包、化妆品,甚至奶粉,其实很多商品的加工都是在中国进行的。
可以说,在产业链中,中国加工企业能够分得的利润非常微薄,往往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廉价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光靠制造业,不去创造品牌是真不行。”张伟说。
华通明略大中华区研发总监谭北平也表示,“我们有很强的中国品牌,但在国际上不行,很少有强势的中国国际品牌。”
当然,中国从制造强国晋升为品牌强国,也并非易事。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13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经历了传统贴牌生产模式,到新兴贴牌生产模式,再到现在的自主创新生产模式。
在此过程中,不仅有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依靠自主创新被全球消费者接受的品牌,又有吉利、三一重工、复兴集团等通过并购海外品牌实现品牌提升的企业。
不过,据谭北平介绍,这些在中国很强势的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联想的知名度最高,超过50%,其次是华为,高于40%,接着是海尔30%左右。
“其实,就中国市场来说,大品牌的知名度一般在85%以上。如果某一个品牌知名度低于30%,就只能屈居三线品牌了。”谭北平感叹称,“中国品牌在海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还分析称,其实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并不是很歧视,他们的购买意愿与日本品牌、韩国品牌是接近的。相对而言,海外消费者对中国电脑科技类、家电类、游戏机、民生类、服务类等品牌的接受程度较高。
一个品牌有很强大的软性力量,涉及价格、声誉、形象、情感等多个方面。而中国品牌到底差在哪?“中国品牌最欠缺的是差异化。”谭北平举例说,“要说三星和苹果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能轻易地识别。”
打开海外知名度太难了
一个现实是,中国品牌在海外不仅被贴上“廉价”的标签,还面临贸易壁垒、专利纠纷等阻碍。
以华为和中兴为例,他们是中国通信行业品牌国际化的代表,证明中国通信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手机、对讲机等通信产品遍布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区。
然而,树大招风,来自美国的“337调查”令它们不堪其扰。刚刚进入2014年不到1个月,美国再次对华为、中兴等在当地销售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发起“337调查”。
而在此之前的2012年,美国就曾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两者发起“337调查”。尽管华为和中兴最终在2013年取得胜诉,但由此足可见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的艰辛。
其实,在品牌国际化之前,首先是要将产品打入海外市场,并进行广泛的国际宣传。
就积极走出去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来说,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顺畅。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100万辆,这一数字与国内2000万辆的产销量相比,实在太小。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韩国、日本的车企,他们的国外销量占比都达到50%~80%。”
张伟认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做得不够,针对性不强。比如美国人喜欢大车型,而欧洲人喜欢小一点的车型,如果中国汽车不在工艺上针对不同市场有所改进,那么走出去很容易碰壁。
不仅是汽车制造业,任何一个中国品牌出口,都要考虑海外市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在海外频繁遭遇知识产权壁垒。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武晓明认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必经步骤。他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国外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有人士指出,做品牌,并不一定高端的才是品牌,低端产品也有品牌;并不是贵的才是品牌,便宜的产品也有品牌。盲目的品牌国际化并不是好事,反而会消耗企业的精力。
那些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品牌中的中国自主品牌,一般都是带有垄断特征的国企,或者具有多年发展历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如海尔、联想等。
不过,这些品牌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非要卷入这场品牌国际化的浪潮中,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所处产业链的地位、所面向的重点市场及消费群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路。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强品牌中,中国内地自主品牌仅有25个。不过,以海尔、格力、联想、波司登、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在品牌国际化战中皆有所斩获,让我们看到前路的火光。
强国要有强势品牌,美国、日本、德国都是品牌强国。现在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塑造自己的强势国际化品牌是自然而然的事。道路曲折而漫长,但前途是可期的。
自主国际品牌太少了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在2013年12月13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品牌发展论坛上表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大批的企业,但是叫得出名字的自主品牌非常少。很多人到国外买手表、衣服、箱包、化妆品,甚至奶粉,其实很多商品的加工都是在中国进行的。
可以说,在产业链中,中国加工企业能够分得的利润非常微薄,往往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廉价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光靠制造业,不去创造品牌是真不行。”张伟说。
华通明略大中华区研发总监谭北平也表示,“我们有很强的中国品牌,但在国际上不行,很少有强势的中国国际品牌。”
当然,中国从制造强国晋升为品牌强国,也并非易事。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13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经历了传统贴牌生产模式,到新兴贴牌生产模式,再到现在的自主创新生产模式。
在此过程中,不仅有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依靠自主创新被全球消费者接受的品牌,又有吉利、三一重工、复兴集团等通过并购海外品牌实现品牌提升的企业。
不过,据谭北平介绍,这些在中国很强势的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联想的知名度最高,超过50%,其次是华为,高于40%,接着是海尔30%左右。
“其实,就中国市场来说,大品牌的知名度一般在85%以上。如果某一个品牌知名度低于30%,就只能屈居三线品牌了。”谭北平感叹称,“中国品牌在海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还分析称,其实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并不是很歧视,他们的购买意愿与日本品牌、韩国品牌是接近的。相对而言,海外消费者对中国电脑科技类、家电类、游戏机、民生类、服务类等品牌的接受程度较高。
一个品牌有很强大的软性力量,涉及价格、声誉、形象、情感等多个方面。而中国品牌到底差在哪?“中国品牌最欠缺的是差异化。”谭北平举例说,“要说三星和苹果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能轻易地识别。”
打开海外知名度太难了
一个现实是,中国品牌在海外不仅被贴上“廉价”的标签,还面临贸易壁垒、专利纠纷等阻碍。
以华为和中兴为例,他们是中国通信行业品牌国际化的代表,证明中国通信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手机、对讲机等通信产品遍布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区。
然而,树大招风,来自美国的“337调查”令它们不堪其扰。刚刚进入2014年不到1个月,美国再次对华为、中兴等在当地销售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发起“337调查”。
而在此之前的2012年,美国就曾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两者发起“337调查”。尽管华为和中兴最终在2013年取得胜诉,但由此足可见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的艰辛。
其实,在品牌国际化之前,首先是要将产品打入海外市场,并进行广泛的国际宣传。
就积极走出去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来说,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也并不是那么顺畅。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100万辆,这一数字与国内2000万辆的产销量相比,实在太小。
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韩国、日本的车企,他们的国外销量占比都达到50%~80%。”
张伟认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做得不够,针对性不强。比如美国人喜欢大车型,而欧洲人喜欢小一点的车型,如果中国汽车不在工艺上针对不同市场有所改进,那么走出去很容易碰壁。
不仅是汽车制造业,任何一个中国品牌出口,都要考虑海外市场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在海外频繁遭遇知识产权壁垒。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武晓明认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必经步骤。他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国外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形成自己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有人士指出,做品牌,并不一定高端的才是品牌,低端产品也有品牌;并不是贵的才是品牌,便宜的产品也有品牌。盲目的品牌国际化并不是好事,反而会消耗企业的精力。
那些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品牌中的中国自主品牌,一般都是带有垄断特征的国企,或者具有多年发展历史、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如海尔、联想等。
不过,这些品牌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是非要卷入这场品牌国际化的浪潮中,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所处产业链的地位、所面向的重点市场及消费群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