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研究超重/肥胖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兼夹体质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9年5月~2020年4月参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体质问卷调查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采用中医体质辨识调查问卷调查法对294例超重/肥胖者进行中医学体质调查,对超重/肥胖人群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兼夹体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超重/肥胖人群体质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多见,也是常见的兼夹体质类型。其中超重/肥胖女性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显著多于男性(P<0.05);超重/肥胖青少年湿热质、气郁质显著多于老年人(P<0.05);北方超重/肥胖人群气虚质显著多于南方(P<0.05)。结论 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为超重/肥胖人群常见体质类型,但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地域的体质分布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超重/肥胖人群;中医体质;兼夹体质;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154-03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質[1]。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提示,体型,特别是肥瘦差异确实反映着体质的某些特点[2]。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近年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把体质分成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9个类别[3]。传统中医学有“肥人多痰”的说法,认为肥胖的发生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4]。本次研究旨在明确超重/肥胖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等因素对兼夹体质的影响,为超重/肥胖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参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体质问卷调查的人群中符合诊断标准的肥胖症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划分为男性组142名,女性组152名;以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4~34岁)196名,中老年组(35~57岁)98名;以地域划分为北方组208名,南方组86名。各组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人群。当前还没有对于超重/肥胖的一致诊断标准。判断肥胖的程度使用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BMI。BMI(kg/m2)=体质量(kg)/身高(m2)。理想BMI为18.5~23.9,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5]。
排除标准:库欣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或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患者。
1.3 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超重/肥胖人群发放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作的问卷《中医体质辨识在肥胖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缺乏大型项目、大量丢失的条目、明显逻辑错误、胡乱填写的问卷给予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4份。
1.4 观察指标
量表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有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住址及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展开的关于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中医体质量表是属于自评量表,它已经被证实具有优良的信度和效度,总共涉及九个亚量表,分别用来判定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问卷中涵盖了60个题目,每个问题都采用5段计分方法,包括“总是、经常、有时、偶尔、没有”。每个亚量表所有条目的分值经过指定的公式计算就能判定出体质类型[3]。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南方与北方排名前3的体质均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见图1。
统计学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女性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显著多于男性(P<0.05);超重/肥胖青少年湿热质、气郁质显著多于老年人(P<0.05);北方超重/肥胖人群气虚质显著多于南方(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兼夹两种偏颇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兼夹两种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气郁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以及痰湿质+湿热质。见图2。 2.3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和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见图3。
3 讨论
据WHO统计,2016年有超过19亿成人超重,超过6.5亿人肥胖。一度被视为高收入国家问题的超重和肥胖,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广泛存在。因此,加强对超重/肥胖的研究与干预已迫在眉睫。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总体来看,超重/肥胖人群排名前3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这与虞晓含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中医“肥白人多痰湿”“肥人反气虚”的观点相印证[4]。兼夹体质方面也以这三种体质组合最为多见,排名前3的兼夹体质还可见气郁质和阴虚质。朱丽冰等[7]对4726例超重、肥胖人群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由于气郁不能推动津液运行,津液输布失常,酿生痰湿;痰湿内停,又会阻碍气机,故痰湿质和气郁质可互为因果。痰湿内停,郁而化热,热邪又可耗伤津液,故亦可出现阴虚体质倾向。
以性别划分,超重/肥胖女性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显著多于男性,常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兼夹出现。女性阳虚质多见,与男女阴阳属性不同有关。男属阳,多禀阳刚之气,各脏腑作用和活动能力相对强大;女属阴,女性具有阴柔之质,基础代谢能量消耗比男性低[8]。女性阴虚质多见,与女性经、孕、胎、产乳等独特生理机能,肾精、阴血在女性的体内极易损耗、缺失有关[9]。女性血瘀质、气郁质多见,与女子以肝为先天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血瘀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太阴之人”。《灵枢·通天》中指出,太阴之人阴盛阳衰,阴血浊卫气涩,气血运行不畅而血瘀[10]。肝调畅情志,如果长期情志失调如抑郁不爽等,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能力,会导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更年期女性表现会更为明显。
以年龄划分,超重/肥胖青少年湿热质、气郁质显著多于老年人,常与气虚质、痰湿质兼夹出现。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生长发育迅速成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可能因学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长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多食肥甘厚味,导致脏腑失调,痰湿内生,易从热化,湿热蕴结,故以气郁质、湿热质为多[11]。
以地域划分,北方超重/肥胖人群气虚质显著多于南方,常与痰湿质、湿热质兼夹出现。体质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天地之气萧肃闭藏,加之冬季室内供暖,温暖舒适,居民深居简出,喜卧、卧位时间过长、多睡则伤气,即“久卧伤气”[12],表现为气虚质,且长期居于室内,晚卧晚起,出现饮食不规律、挑食等气虚体质人群的饮食特征[13]。综上所述,超重/肥胖主要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3种体质类型单一或兼夹存在密切相关,但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地域的体质分布也有较大差异。此次调查研究明确了超重/肥胖人群的主要体质特点,并分析了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对体质类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超重/肥胖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30.
[2]杨玲玲,倪诚,李英帅,等.王琦治疗肥胖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1):1811-1813.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
[4]雷静,吴翠萍,李海,等.健脾养胃膏干预易感冒人群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8):1455-1460.
[5]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2.
[6]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05-107.
[7]朱丽冰,王济,李玲孺,等.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161-165.
[8]唐瑛,闫颖,赵庆.试析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情进展分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30-931.
[9]成杰辉,颜彦,吴芷兴,等.珠海地区2842例居民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新中医,2013,45(1):46-49.
[10]邢天野,林贺,尚晓玲,等.血瘀体质与冠心病、妇科疾病的关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0,40(6):735-737.
[11]宋婧杰,王玥,譚梦,等.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体质类型及其情志状态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4):283-286.
[12]沈仕.坐欲适时适地[J].上海医药,2009,30(2):75.
[13]叶子怡,李海,谭健成,等.影响气虚体质的饮食因素调查研究[J].新中医,2020,52(13):190-193.
关键词:超重/肥胖人群;中医体质;兼夹体质;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154-03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質[1]。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提示,体型,特别是肥瘦差异确实反映着体质的某些特点[2]。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近年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把体质分成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9个类别[3]。传统中医学有“肥人多痰”的说法,认为肥胖的发生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4]。本次研究旨在明确超重/肥胖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等因素对兼夹体质的影响,为超重/肥胖的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参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体质问卷调查的人群中符合诊断标准的肥胖症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性别划分为男性组142名,女性组152名;以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4~34岁)196名,中老年组(35~57岁)98名;以地域划分为北方组208名,南方组86名。各组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人群。当前还没有对于超重/肥胖的一致诊断标准。判断肥胖的程度使用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BMI。BMI(kg/m2)=体质量(kg)/身高(m2)。理想BMI为18.5~23.9,24.0~27.9为超重,≥28.0为肥胖[5]。
排除标准:库欣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或其他疾病、药物引起的继发性肥胖患者。
1.3 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超重/肥胖人群发放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制作的问卷《中医体质辨识在肥胖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缺乏大型项目、大量丢失的条目、明显逻辑错误、胡乱填写的问卷给予剔除,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4份。
1.4 观察指标
量表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含有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腰围、住址及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展开的关于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中医体质量表是属于自评量表,它已经被证实具有优良的信度和效度,总共涉及九个亚量表,分别用来判定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问卷中涵盖了60个题目,每个问题都采用5段计分方法,包括“总是、经常、有时、偶尔、没有”。每个亚量表所有条目的分值经过指定的公式计算就能判定出体质类型[3]。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南方与北方排名前3的体质均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见图1。
统计学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女性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显著多于男性(P<0.05);超重/肥胖青少年湿热质、气郁质显著多于老年人(P<0.05);北方超重/肥胖人群气虚质显著多于南方(P<0.05)。见表1。
2.2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兼夹两种偏颇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兼夹两种偏颇体质类型是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气郁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以及痰湿质+湿热质。见图2。 2.3 不同性别、年龄、地域超重/肥胖人群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类型分布
超重/肥胖人群总体排名前3的兼夹三种偏颇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男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女性排名前3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青少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中老年排名前3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南方排名前3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和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见图3。
3 讨论
据WHO统计,2016年有超过19亿成人超重,超过6.5亿人肥胖。一度被视为高收入国家问题的超重和肥胖,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广泛存在。因此,加强对超重/肥胖的研究与干预已迫在眉睫。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总体来看,超重/肥胖人群排名前3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这与虞晓含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中医“肥白人多痰湿”“肥人反气虚”的观点相印证[4]。兼夹体质方面也以这三种体质组合最为多见,排名前3的兼夹体质还可见气郁质和阴虚质。朱丽冰等[7]对4726例超重、肥胖人群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由于气郁不能推动津液运行,津液输布失常,酿生痰湿;痰湿内停,又会阻碍气机,故痰湿质和气郁质可互为因果。痰湿内停,郁而化热,热邪又可耗伤津液,故亦可出现阴虚体质倾向。
以性别划分,超重/肥胖女性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显著多于男性,常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兼夹出现。女性阳虚质多见,与男女阴阳属性不同有关。男属阳,多禀阳刚之气,各脏腑作用和活动能力相对强大;女属阴,女性具有阴柔之质,基础代谢能量消耗比男性低[8]。女性阴虚质多见,与女性经、孕、胎、产乳等独特生理机能,肾精、阴血在女性的体内极易损耗、缺失有关[9]。女性血瘀质、气郁质多见,与女子以肝为先天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血瘀质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太阴之人”。《灵枢·通天》中指出,太阴之人阴盛阳衰,阴血浊卫气涩,气血运行不畅而血瘀[10]。肝调畅情志,如果长期情志失调如抑郁不爽等,超过了人体生理调节能力,会导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给体质造成不良影响,更年期女性表现会更为明显。
以年龄划分,超重/肥胖青少年湿热质、气郁质显著多于老年人,常与气虚质、痰湿质兼夹出现。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生长发育迅速成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可能因学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长期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多食肥甘厚味,导致脏腑失调,痰湿内生,易从热化,湿热蕴结,故以气郁质、湿热质为多[11]。
以地域划分,北方超重/肥胖人群气虚质显著多于南方,常与痰湿质、湿热质兼夹出现。体质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天地之气萧肃闭藏,加之冬季室内供暖,温暖舒适,居民深居简出,喜卧、卧位时间过长、多睡则伤气,即“久卧伤气”[12],表现为气虚质,且长期居于室内,晚卧晚起,出现饮食不规律、挑食等气虚体质人群的饮食特征[13]。综上所述,超重/肥胖主要与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3种体质类型单一或兼夹存在密切相关,但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地域的体质分布也有较大差异。此次调查研究明确了超重/肥胖人群的主要体质特点,并分析了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对体质类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超重/肥胖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30.
[2]杨玲玲,倪诚,李英帅,等.王琦治疗肥胖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1):1811-1813.
[3]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
[4]雷静,吴翠萍,李海,等.健脾养胃膏干预易感冒人群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8):1455-1460.
[5]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2.
[6]虞晓含,朱燕波,王琦,等.体重指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对应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2):105-107.
[7]朱丽冰,王济,李玲孺,等.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中医兼夹体质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161-165.
[8]唐瑛,闫颖,赵庆.试析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情进展分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7):930-931.
[9]成杰辉,颜彦,吴芷兴,等.珠海地区2842例居民中医体质分型研究[J].新中医,2013,45(1):46-49.
[10]邢天野,林贺,尚晓玲,等.血瘀体质与冠心病、妇科疾病的关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0,40(6):735-737.
[11]宋婧杰,王玥,譚梦,等.青少年网络成瘾者体质类型及其情志状态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4):283-286.
[12]沈仕.坐欲适时适地[J].上海医药,2009,30(2):75.
[13]叶子怡,李海,谭健成,等.影响气虚体质的饮食因素调查研究[J].新中医,2020,52(13):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