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四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点和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公式的教学学习,如何丰富学生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就尤为重要。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所见所闻的认识,只建立在初步的空间观念,如何诱导发展形象思维,如何进行两者的联系与认识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空间思维;转换;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38-01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一个物体从各种角度、各个方位进行观看,用空间思维来对物体的形状、高低、宽窄、颜色、美观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模型,从而认识物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我们一般观察小一点的物体形状、大小和数量。如何诱导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思维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提供现实小物体模型学习创设情景,感受空间图形勾画思维
学生喜欢解决小物体、小模型有几个面和几个边、大小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出发,一定要给学生呈现出“现实、有意义、生活常见”的材料,开放课堂思维方式,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所见引入学习图形的课堂教学中。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平面与立体来源于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中所见所闻体验到的平面与立体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平面和立体图形的价值观和实际用途的广泛。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把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中平面和立体图形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课时,创设了小型楼房模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具中的平面与立体结合,然后说出自己对模具的形状和组成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如,课桌面——长方形,黑板——长方形,书本——长方体,粉笔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等等。
3.结合生活实践引入计算。
在教学中,要有兴趣、有求知欲、有效地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转换,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结合生活实践,并进行印证。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这样的问题:用砖砌一段长2米,宽20厘米的墙,高是1米,转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请你计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塊砖?这样就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平面与立体思想方法真正使用于生活。
二、加强对学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初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都是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平面图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而立体图则可以从二个或三个角度去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都是几何图形,但立体图形是几何体,平面图形是在一个平面内画出的图形,好处是可以清楚的辨别出它们的相同于不同,可以了解他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比如:摸起来平平的,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平面图形,而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还有球,有几个面,而且摸起来有些是有棱有角的,而有些摸起来不是平平的,像这样都是立体图形。
3.小学生掌握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探索和引导学习和掌握了解立体图形,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还有几种,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就上面展开的集中方法来看,转发那个题都是有六个正方形拼起来的物体,这样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他们是存在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简单的图形后面不简单的道理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小学阶段就是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的一个阶段,会计算简单的计算题,认识简单的有规则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引导
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的教学中,引导相当重要,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学得比较死板,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特性和外在表现、内在联系。如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相同的几个正方形拼一拼、正方体拓印等方法去验证正方形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学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知识学习的许多基本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空间思维;转换;联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38-01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一个物体从各种角度、各个方位进行观看,用空间思维来对物体的形状、高低、宽窄、颜色、美观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模型,从而认识物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我们一般观察小一点的物体形状、大小和数量。如何诱导发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空间想象思维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认识。
一、提供现实小物体模型学习创设情景,感受空间图形勾画思维
学生喜欢解决小物体、小模型有几个面和几个边、大小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出发,一定要给学生呈现出“现实、有意义、生活常见”的材料,开放课堂思维方式,把生活中的问题和所见引入学习图形的课堂教学中。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平面与立体来源于生活中。使学生从生活中所见所闻体验到的平面与立体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平面和立体图形的价值观和实际用途的广泛。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把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中平面和立体图形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平面和立体图形问题。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课时,创设了小型楼房模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具中的平面与立体结合,然后说出自己对模具的形状和组成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善于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搜集了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种玩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如,课桌面——长方形,黑板——长方形,书本——长方体,粉笔盒——长方体,魔方——正方体等等。
3.结合生活实践引入计算。
在教学中,要有兴趣、有求知欲、有效地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转换,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结合生活实践,并进行印证。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道这样的问题:用砖砌一段长2米,宽20厘米的墙,高是1米,转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请你计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塊砖?这样就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平面与立体思想方法真正使用于生活。
二、加强对学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空间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初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都是在同一平面上,但是平面图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看,而立体图则可以从二个或三个角度去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都是几何图形,但立体图形是几何体,平面图形是在一个平面内画出的图形,好处是可以清楚的辨别出它们的相同于不同,可以了解他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比如:摸起来平平的,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平面图形,而像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还有球,有几个面,而且摸起来有些是有棱有角的,而有些摸起来不是平平的,像这样都是立体图形。
3.小学生掌握平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在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探索和引导学习和掌握了解立体图形,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正方体和长方体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还有几种,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就上面展开的集中方法来看,转发那个题都是有六个正方形拼起来的物体,这样让学生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他们是存在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简单的图形后面不简单的道理只需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小学阶段就是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的一个阶段,会计算简单的计算题,认识简单的有规则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引导
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的教学中,引导相当重要,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学得比较死板,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特性和外在表现、内在联系。如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相同的几个正方形拼一拼、正方体拓印等方法去验证正方形和正方体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学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知识学习的许多基本方法,为学生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