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曾经是号称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已经离开了土地,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种地已经不是农民的惟一选择,农业的含义也早已超越了种地。
但是,农村出来的农民工虽然打工离乡背井、放弃照顾家里孩子老人天伦之乐,仅只身在外,让家乡土地荒芜,这么多年的外出打工吃尽苦头,但并没有因此而富裕和发展,还是无法改变农村贫困的局面,很多人仍然停留在赤贫线上。
从去年开始,四川等地农民不大想外出打工了,沿海地区由此而发生用工荒,招不到人了。就是招到,也需要企业签定合同和付出比过去更高的工资才肯打工,这让沿海觉得,中国农民工不那么廉价了,用人成本高了起来。从完全愚昧地认为城市比农村好,逐渐回归到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在农村如何发展自己,这是农民思想开放后的进步。打工生活艰苦,却由此而开拓了农民的视野,吸收了外面的社会进步思想,学到了技术和文化,今天的农民跟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农村人未必非要离开农村才有出路,中国农民整体在进步着。
中国是个实质上的农业国家,所有的人都在“农转非”阶段,别看有人先期搬到了城里,骨子里照样是农民的思想根基,就没有脱离过农村那种思维。从这一点来看,不过是城市人搬了个地方住而已,而不能说城市就比农村人思想进步,农村和城市人之间没什么思想文化的太大差别,谁都不能看不起谁。农村现在需要文化教育,需要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不是说把农村都建设成城市,人人都当工人。人人都进城市发财,那是不切实际的。而应该是把农村建设的比城市好,比城市舒服,成为更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亦工亦农、缩小城乡差别,给农村修马路、通电灯,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直到农村和城市人口待遇上没有了实质上的差距,那时候住哪里都一样了,已经没有城乡差别。谁也不会因为自己住在所谓的城市就有优越感,比如现在在美国小镇住的人,并没有比住纽约的人自卑,住在曼哈顿,那也是因为了工作性质决定的。所以,要解决一个农村、城市户口区别对待问题,不再区分农村、城市户口,为第一不歧视农村人口的措施。
国内现在很多人实际上很想去农村,说是想脱离城市喧嚣和紧张,热爱大自然,热爱青山绿水,想找个清净的地方住下去,既环保又呼吸自由,还可以养养鸡和狗,在院子里栽栽蔬菜和南瓜,了却一下收获的情节。有这些想法的人,大多是曾经在乡下呆过的人,或者是回忆童年,或者是当过知识青年,对农村有内心的热爱。可是大多数人住了不到两天就想跑,其原因是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差别太大,卫生条件差,没有现代厕所,洗澡洗衣服困难,通讯和交通不便,没有宽带可以联络朋友,这等于封闭了自己,将自己排斥在文明社会之外了,城市人只好所谓的热爱一下农村,就立刻逃跑,有点叶公好龙的样子,这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所在。大城市不好住,比如北京那种超大城市,好多人去了感觉幸福指数降低,住在那里绝对是不方便的。而农村又差距太大,离现代文明太远,让想去农村住的人也住不下来。中国农村为什么不按照欧洲小镇那种模式发展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镇,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服务设施,农民除了下地种田,可以搞果园,邀请城市里的休闲人下来收蔬菜、粮食、水果,搞农家乐休闲服务等等。
成都周边的红砂村一带,已经发展成了花卉基地和市场、家庭娱乐休闲、万亩荷花塘休闲、万亩梅花休闲地,那里大片的土地上的农民有了自豪感,过着让城市人羡慕的好日子,城市人想当那里的农民,还没门呢,不要你落户了。每年春夏秋冬,那里都能去娱乐休闲,餐饮、茶馆、麻将、风景旅游,沿途一带农民都富裕了,谁还想去外面打工呢?本地打工有的是机会。这里的农民已经实现了城市人口的医疗养老保险,房子土地都没变,但有退休,有养老金,这样的农民,那里还自卑哟!心里说不定还歧视城市里某些人呢。
说到底,农村的变化需要人带。中国农村不光是缺钱,主要是缺思维,是想不出来因地制宜如何发展。如果有人在那里拿出好的思维和他们一起发展,一起富裕,他们是愿意的。一个从美国回来上世纪就有绿卡的女子,租下了四川农村靠山的几十亩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美式木制含非洲元素建筑风格的山庄,她不要当地人砍伐树木,提倡环保和保护树木森林,在那样一个山里,她提供了很多工作职位给农民的子女,发展起旅游业,当地农民就挨着她的山庄,也建立了若干的住宿吃饭休闲山庄,并悄悄地到她那里学习经验。是她逐渐地带动当地农民的思维开阔,并一起和当地共同发展。现在她和家人朋友几乎脱离了城市生活,就在那里守着自己的山庄,和农民一样,过着田园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