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虽然不是纳入教育体制下的正式组织,却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社会安全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削弱作用。因此,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非正式组织 高校 学生管理
一、引言
非正式组织源自梅奥“霍桑实验”中的群体实验。这个实验颠覆了企业管理方面众多传统观念 , 证明了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并非单一性,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和物理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梅奥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经过人为的筹划和设计 ,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 ,因此它带有明确的管理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 。非正式组织产生于员工社会需要亟待满足的背景之下,形成非正式组织在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守着某种习惯、规矩或者礼仪。
高校作为社会团体组织具有团体组织的多样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虽然不在高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对学校文化建设乃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高校学生管理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及时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使其发挥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1.客观因素:(1)校园生活在时间上给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一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基本一致,不同专业的同学选修课程有所交叉,大学生基本都住校,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基本一致。(2)校园生活在空间上给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专业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他们在教室、食堂、寝室、操场等场合都有交叉,因此他们有机会频繁交流,不断适应,容易因此结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也容易因此产生。(3)校园里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如羽毛球爱好者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相同偏好者常在一起切磋技艺,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小个小组织。(4)老乡会这样的平台为非正式组织成员提供了加入非正式组织的机会,容易在情感、话题等多方面引起成员共鸣,因此交流思想、加深感情,进而取得相互信任和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非正式组织。
2.主观原因。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具有特殊性。正式组织的活动不足以全部满足非正式组织成员需要,于是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兴趣爱好相同、心理需求相似的部分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开展文体活动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似,容易产生共鸣,彼此间也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就使得每个成员的思想、行为会得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被认可,被理解和被接受,从而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活动,也有机会满足非正式组织成员瞒住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另外,学校正式组织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特点开展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部分学生会脱离正式组织而热衷于非正式组织活动,期望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弥补心灵的缺失。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是从正式组织中衍生而来 ,是与正式组织相伴相生的。其存在对大学生目标培养的实现具有两面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
1.1非正式组织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活动协调进行.学生在正式组织中的氛围带有一定的外界制约力,需要其遵守纪律,合作互助。而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关系更多是依靠情感维系,成员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成员对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更多是出于友谊和信赖,主动色彩更加浓郁,而不是出于组织纪律性。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协作精神如果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有利于促进完成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1.2非正式组织可以检验开展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正式组织在制定某些政策时,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传递信息,通过反馈来校验政策指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不合理或不可行,可以进一步修改所制定的政策,有效避免了“朝令夕改”,提高了高校公信力,促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1.3非正式组织可以补充正式组织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非正式组织具有自愿性,其成员往往自愿加入非正式组织。他们之所以愿意加入,是因为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成员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多种层次的需要, 实现组织成员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 ,成为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例如:大学生参加跆拳道俱乐部学习跆拳道,可以满足其安全需要;加入羽毛球俱乐部以球会友可以满足其社交需要,通过打比赛取得好成绩可以实现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入这些非正式组织所带来的需要在正式组织中难以获取。因此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
2.1过分热衷非正式组织活动容易影响学业。有些非正式成员过分热衷于参加非正式组织活动,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易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当非正式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时,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其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对立时,容易与正式组织产生冲突,阻碍正式組织开展集体活动,容易削弱正式组织规范的威严性和约束力,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3非正式组织消息传播容易失真。由于非正式组织体成员间接触渠道较多,比如开展活动、微信联系、QQ联系等,所以信息传播较快。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学校的指令迅速传递的同时,也有其弊端。消息的传递受传播者偏好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因此易造成人心浮动,进而影响正式组织成员的团结。 四、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1.要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团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使非正式组织产生归属感,让非正式组织感到正式组织带给的温暖,从而促使非正式组织更有凝聚力,进而对正式组织更有向心力。
2.积极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磨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个性,使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感受社会竞争的激烈,目睹社会发展状态,使其意识到由学生身份向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转变,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摆正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使其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做责任感强、有担当的新時代一份子。
3.创造条件促进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重要补充。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成员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属于合理的要设法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及时向非正式组织成员做以解释,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要积极正视、趋利避害、分类管理,发挥自身桥梁作用,防患于未然,并积极引导其不断完善。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发展大学生个性方面的功能,同时要鼓励正式组织的成员参加这些正当的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因势利导,既使非正式组织的正当活动遵循着学校的教育管理轨道,又加强对大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4.有效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的作用。核心人物是非正式组织的灵魂,是管理非正式组织的突破口。高校管理者要重视核心人物的存在并肯定其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权威,积极与其建立友谊,缩小距离感。对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积极引导其发挥创造性,并对其委以重任,通过其独特的品格和非正式组织成员对其认可的号召力促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来说,应正确认识,认真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区别各种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增强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条件满足非正式组织合理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谢继存,蔡志荣.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5):131-136.
[2]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226-228.
[3]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 2008.
关键词:大学生 非正式组织 高校 学生管理
一、引言
非正式组织源自梅奥“霍桑实验”中的群体实验。这个实验颠覆了企业管理方面众多传统观念 , 证明了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并非单一性,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和物理因素影响外,还受社会环境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梅奥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经过人为的筹划和设计 ,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 ,因此它带有明确的管理者的意图和价值取向 。非正式组织产生于员工社会需要亟待满足的背景之下,形成非正式组织在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守着某种习惯、规矩或者礼仪。
高校作为社会团体组织具有团体组织的多样性。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虽然不在高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对学校文化建设乃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高校学生管理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及时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使其发挥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1.客观因素:(1)校园生活在时间上给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一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基本一致,不同专业的同学选修课程有所交叉,大学生基本都住校,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基本一致。(2)校园生活在空间上给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专业大部分学生都住校,他们在教室、食堂、寝室、操场等场合都有交叉,因此他们有机会频繁交流,不断适应,容易因此结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也容易因此产生。(3)校园里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如羽毛球爱好者参加羽毛球俱乐部,相同偏好者常在一起切磋技艺,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小个小组织。(4)老乡会这样的平台为非正式组织成员提供了加入非正式组织的机会,容易在情感、话题等多方面引起成员共鸣,因此交流思想、加深感情,进而取得相互信任和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非正式组织。
2.主观原因。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具有特殊性。正式组织的活动不足以全部满足非正式组织成员需要,于是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兴趣爱好相同、心理需求相似的部分同学经常在一起交流、开展文体活动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似,容易产生共鸣,彼此间也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就使得每个成员的思想、行为会得到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被认可,被理解和被接受,从而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活动,也有机会满足非正式组织成员瞒住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另外,学校正式组织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特点开展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因此部分学生会脱离正式组织而热衷于非正式组织活动,期望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弥补心灵的缺失。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是从正式组织中衍生而来 ,是与正式组织相伴相生的。其存在对大学生目标培养的实现具有两面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1.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
1.1非正式组织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活动协调进行.学生在正式组织中的氛围带有一定的外界制约力,需要其遵守纪律,合作互助。而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关系更多是依靠情感维系,成员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成员对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更多是出于友谊和信赖,主动色彩更加浓郁,而不是出于组织纪律性。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协作精神如果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有利于促进完成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1.2非正式组织可以检验开展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正式组织在制定某些政策时,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传递信息,通过反馈来校验政策指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不合理或不可行,可以进一步修改所制定的政策,有效避免了“朝令夕改”,提高了高校公信力,促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1.3非正式组织可以补充正式组织以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非正式组织具有自愿性,其成员往往自愿加入非正式组织。他们之所以愿意加入,是因为非正式组织可以满足成员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多种层次的需要, 实现组织成员一定的社会满足和心理满足 ,成为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例如:大学生参加跆拳道俱乐部学习跆拳道,可以满足其安全需要;加入羽毛球俱乐部以球会友可以满足其社交需要,通过打比赛取得好成绩可以实现其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入这些非正式组织所带来的需要在正式组织中难以获取。因此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
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
2.1过分热衷非正式组织活动容易影响学业。有些非正式成员过分热衷于参加非正式组织活动,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2.2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易对正式组织的活动产生抵触情绪。当非正式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一致时,能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其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相对立时,容易与正式组织产生冲突,阻碍正式組织开展集体活动,容易削弱正式组织规范的威严性和约束力,影响正式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3非正式组织消息传播容易失真。由于非正式组织体成员间接触渠道较多,比如开展活动、微信联系、QQ联系等,所以信息传播较快。传播速度快有利于学校的指令迅速传递的同时,也有其弊端。消息的传递受传播者偏好的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因此易造成人心浮动,进而影响正式组织成员的团结。 四、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1.要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团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使非正式组织产生归属感,让非正式组织感到正式组织带给的温暖,从而促使非正式组织更有凝聚力,进而对正式组织更有向心力。
2.积极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磨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个性,使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感受社会竞争的激烈,目睹社会发展状态,使其意识到由学生身份向社会工作者身份的转变,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社会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摆正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使其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做责任感强、有担当的新時代一份子。
3.创造条件促进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重要补充。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成员的精神和物质需要,属于合理的要设法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及时向非正式组织成员做以解释,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要积极正视、趋利避害、分类管理,发挥自身桥梁作用,防患于未然,并积极引导其不断完善。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在发展大学生个性方面的功能,同时要鼓励正式组织的成员参加这些正当的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因势利导,既使非正式组织的正当活动遵循着学校的教育管理轨道,又加强对大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4.有效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的作用。核心人物是非正式组织的灵魂,是管理非正式组织的突破口。高校管理者要重视核心人物的存在并肯定其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权威,积极与其建立友谊,缩小距离感。对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积极引导其发挥创造性,并对其委以重任,通过其独特的品格和非正式组织成员对其认可的号召力促使组织目标顺利实现。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来说,应正确认识,认真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式多样,区别各种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增强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条件满足非正式组织合理的多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谢继存,蔡志荣.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评价和引导[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5):131-136.
[2]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7):226-228.
[3]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C]《华东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