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着手基础,精选习题,优化组合,“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思维,解放学生
【关键词】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领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习题课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主的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拓展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思考、处理物理问题的多种综合能力。 怎样才能上好每节物理习题课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选题上应主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在内容上,力求代表性。习题的选择要精练、准确、新颖,切忌题海战术,在检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重点知识的重复率。既要反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又要反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题目的解决能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习题的一般方法,并且能使学生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 是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式。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以及叙述方法多样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都能迎刃而解。三是在层次上,力求拓展性。习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准确地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习题,并不断地改变条件,逐步引申,适当地进行拓展,这样的习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选题及处理习题应注意:
2.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面对习题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呢?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学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这种可能,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步骤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适度难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的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是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鼓励的程度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问题“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解决问题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应当根据结果作出调整。
4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對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领下,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能致用。
5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习题课前,教师提前二至三天把精心选出的习题以习题集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解答。然后,教师以抽查的形式,每小组抽取两个学生的作业,此时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力求好、中、差都要照顾到。教师亲自批阅,全面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充分展示差生的提高情况,指出中等生的不足之处,让尖子生去辅导、指导差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不仅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只有教师提高了习题课的高效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学生从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
【关键词】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领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习题课是指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主的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运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拓展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思考、处理物理问题的多种综合能力。 怎样才能上好每节物理习题课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选题上应主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在内容上,力求代表性。习题的选择要精练、准确、新颖,切忌题海战术,在检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重点知识的重复率。既要反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又要反映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题目的解决能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习题的一般方法,并且能使学生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 是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式。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以及叙述方法多样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都能迎刃而解。三是在层次上,力求拓展性。习题的深度和广度要准确地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习题,并不断地改变条件,逐步引申,适当地进行拓展,这样的习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选题及处理习题应注意:
2.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面对习题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呢?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教学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对某些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促进这种可能,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步骤的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起促进和调节的作用,使之指向明确并维持一定的程度。适度难训练中教师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困难让其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为了促成这种可能,教师应恰当的运用鼓励、表扬等手段,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但是问题的难度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鼓励的程度也要因人而异,因此必须采取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措施,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新的问题“高不可攀”而气馁,或者解决问题过于容易而自满时,学习的热情往往都会下降。为了避免这种可能,应当根据结果作出调整。
4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對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领下,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能致用。
5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习题课前,教师提前二至三天把精心选出的习题以习题集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解答。然后,教师以抽查的形式,每小组抽取两个学生的作业,此时要注意学生的层次,力求好、中、差都要照顾到。教师亲自批阅,全面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充分展示差生的提高情况,指出中等生的不足之处,让尖子生去辅导、指导差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不仅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只有教师提高了习题课的高效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把学生从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