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时尚。但仔细观察发现,大多数合作交流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成为一种摆设。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效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1 转变教学思想
课堂上能否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前设计时就要实现由传统的“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由“生配合师”向“师配合生”的角色转变。教学中要实现由“讲授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想方设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后要实现由“评价结果”向“评价过程”的转变,重点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合作意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 合理分组
教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一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二要保证组与组的竞争与评比。三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四要采取轮流担任小组长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发展的机会。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因此,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3.1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合作活动,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学习合作的内容;挖掘教学内涵,领会编排意图,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3.2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加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组内动手测量4个大小不同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填在表格里。
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4 教师要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它是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同进步、共同做事、共同生存。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1)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2)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参与交流,认真倾听小组发言;对学生间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适时奖励,对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调控。对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小组及时点拨、帮助排除障碍,对小组交流、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情况,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内涵和外延方面讨论、研究。(3)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5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更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是优生展示自己,这样就起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使讨论流于形式。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6 让学困生动起来
6.1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就要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创造条件,如给学困生优先发言、优先提问、优先评价的权利,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中来,提高了学困生参与的積极性。
6.2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做”
就要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如在测量、抛硬币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
6.3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乐”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参与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相机激励学生,开展合理的评价,保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参与积极时,要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和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舒展灵性,激发求知欲,发扬团队精神,提高数学素养。
1 转变教学思想
课堂上能否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前设计时就要实现由传统的“备教案”向“备学案”转变,由“生配合师”向“师配合生”的角色转变。教学中要实现由“讲授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想方设法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后要实现由“评价结果”向“评价过程”的转变,重点评价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合作意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2 合理分组
教师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一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二要保证组与组的竞争与评比。三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四要采取轮流担任小组长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发展的机会。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因此,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
3.1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合作活动,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学习合作的内容;挖掘教学内涵,领会编排意图,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较好地选择出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内容。
3.2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成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加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学习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组内动手测量4个大小不同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填在表格里。
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积极性高,促进组内交流,有利于合作学习。
4 教师要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它是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同进步、共同做事、共同生存。为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1)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2)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参与交流,认真倾听小组发言;对学生间出现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感受和寻找,并适时奖励,对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调控。对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小组及时点拨、帮助排除障碍,对小组交流、讨论出现浅层次、表面化的情况,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内涵和外延方面讨论、研究。(3)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5 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更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是优生展示自己,这样就起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使讨论流于形式。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6 让学困生动起来
6.1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就要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创造条件,如给学困生优先发言、优先提问、优先评价的权利,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交流中来,提高了学困生参与的積极性。
6.2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做”
就要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如在测量、抛硬币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学困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
6.3 让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的“乐”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参与到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相机激励学生,开展合理的评价,保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参与积极时,要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和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舒展灵性,激发求知欲,发扬团队精神,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