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m_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整合地方历史资源中了解“乡音”、在自主探究知识中体验“乡情”、在主题研学旅行中追寻“乡魂”、在提升教师素养、开发校本课程中守候家国情怀。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寻根传承,立德树人。
  关键词: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探究;守候;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唯一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素养,也是历史教育在以上方面的最终目标——形成基于理性认识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家与国的认同感。历史学科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肩负重要的使命:教会学生尊重历史、敬畏生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家国产生温情与敬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一生都与家、国紧密相连。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亲切又具象的资源,可以切实地加深学生对家与国的感情,激励学生担当建设美好家园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在整合地方历史资源中了解“乡音”
  各具特色且数量众多的乡土历史汇结成中华民族的历史,两者间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教科书内容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者整合融入课堂,既可增强学生认识家乡特色文化内涵,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文明在地方历史文化中的反映。
  例如,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早在在石器时代,先民就已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各有特点,但它们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概念,且年代过于久远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明起源的理解。补充介绍昙石山文化有助于概念具体化。距今4000~5500年前,福建先民就在昙石山(原名“墰石山”,在福州话中,“墰”,即“海边礁石”之意)濒海而居。“作为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昙石山文化是探究海洋文化奥秘不可多得的“无字地书”,考古发掘“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此外,台湾岛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凤鼻山、圆山、芝山岩等文化)与昙石山文化有诸多共性,可以映证闽台两岸文化同源。
  在知识整合中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筚路蓝缕的历程,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感受福建文明的起源就在我们身边、远古文明并不遥远,既有助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激发文化的归属感、家园的寄托感、血脉的延续感。
  二、在自主探究知识中体验“乡情”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G.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运用乡土史资源为学生创设思考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认识。
  例如,人民版必须三专题二第2课《中国的古代艺术》,其中的子目戏曲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说明其艺术成就。为增加学生对戏曲的感性认识并升华情感,笔者在導学案中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查阅资料并概括家乡代表性戏曲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学生通过课前整理、课堂讨论、课后修正等方式,可以非常自豪地感受到闽剧的魅力:它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平话(Bàng-u?)演唱、念白的地方戏曲剧种。闽剧在明末儒林戏与清初的平讲戏、江湖戏基础上,吸收昆腔、京戏等外来声腔,于光绪至宣统年间正式形成。闽剧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传递乡音、乡情的艺术媒介和重要的史料资源,闽剧对研究戏曲声腔流变史和福州地方文化发展史具有独特的价值。
  借助乡土史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向学生传播乡土文化,有利于拓展和延伸教材内容,开阔历史视野,加深对家乡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激励学生担当弘扬本地区文化的重担,在无形中渗透家国情怀。
  三、在主题研学旅行中追寻“乡魂”
  以感悟家国情怀为主旨,组织学生开展新颖、有趣且具有内涵的历史主题研学旅行活动,鼓励学生“去触摸脚下的土地”,亲自去探寻乡土历史的荣光、体会先辈们的创造精神、传承优秀的家乡文化,由内而外形成对家乡、民族、国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根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例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一目中讲到“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但教材缺失可印证历朝历代沿用科举制的史实。因此设计并开展“考证乡土科举历史的研学旅行”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探访了闽侯县南屿镇南旗村水西林氏古建筑群。水西林氏自宋开宝八年(975年)迁徙至南屿。南宋九世祖林畊“父子八进士”,明代十九世祖林春泽更是“父子孙孙世进士”显赫一时。学生收集到的实物资料包括:林春泽故居旧址黑漆大门,上方悬挂“六朝大老”横匾,左、右门联写着:“三世琼林第;六朝大老家。”以及文献史料——《闽侯县志》载:“林太守春泽......早岁喜称诗,与郑善夫、方豪、张诗等唱和,晚喜读<易>超然默契......”《闽侯进士录》载:清朝沿袭科举制,共举行112次进士科考试,共录取进士三万余名,福建有3名状元,其中闽侯2名;6名榜眼,其中闽侯4名。还有学生找到高悬于闽侯南洋阮氏祠堂内的《捷报》匾和《亚魁》匾(据文物部门考证系真迹),其中《亚魁》匾中间正文题赞誉性头衔“亚魁”两大字,面对牌匾的右边有小字“六部谕吉敕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闽浙等处地方(另一起列)军务,处理粮饷、骑录,兼署福建巡抚印务叶教铁为”,写明题匾人取得的功名、所任职务等。面对牌匾的左边落款有“嘉庆已卯科中式举人第十一名阮昌光立”一行小字,记载被题匾人的姓名、功名、获得功名时间。
  “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这些实物史料(匾额)和文献史料是科举时代乡村家族难得的成功标志,是追索地方光荣史的重要线索,既可证见科举制下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历史事实,也可以感受先人情怀,并用祖辈成功案例激励后来人奋发图强勇于拼搏。   四、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守候家国情怀
  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而更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地域特色文化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要基于科学性、代表性、相融性、教育性、发展性原则,选取并整合与教材有关联、可补充的内容,以及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资源。
  我们身边有许多保存至今可参观的名人故居遗址,它们穿越时空保留下来,无言却真实地记载历史,印证着它的主人昔日或显赫、或清寒、或绚丽、或平淡的真实生活。它们装点了历史,也装点着今天和未来。借助这类资源编写校本课程《闽侯历史名人故居遗存》,选取今闽侯县域内60位历史名人故居及其遗存,按人物生平年代编写。通过介绍闽侯这些名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寻根传承并深化对家乡与祖国文化的认知,构建与时代精神契合的独特的人文景观,进一步提升千年古邑的文化品位,从而更好服务于当世,造福子孙。
  在斗转星移、岁月变迁中,历史虽然成为现实与未来的背影,却有永恒的价值。以校本为载体,顺应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与趋势,开发乡土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增强历史课程的活力,让乡土教育积极担当起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守护民族信仰的历史使命。
  五、提升教师素养用家国情怀滋养课堂
  目前高中学习科目众多,学生要应对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的各种挑战,有限且宝贵的教学课时既要确保完成学业任务,又要整合乡土史资源、拓展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乡土历史资源利用与开发能力,不断探究乡土资源有效的发掘与运用途径,探索新课中乡土史的导入法、问题情境创设法、知识拓展法、思想情感升华法等等,厚积方能薄发,从而在课堂这一主阵地灵活自如地應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达成拓展基础知识、传播地域特色文化、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人师表必先以身垂范,教师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要正确,而后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国家历史、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一个人对于他出生的乡土,对于他周围的自然界,对于他出身的民族,对于他所使用的语言,对于本民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所形成的一切都有着恋慕的感情——这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乡土历史文化教育,在寻根问祖中追寻历史生命的精彩,在传承守护中体会古人智慧的精华,在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对家国的温情与敬意。让乡土文化教育与历史的传承带给学生伴随终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树红霞.《昙石山文化遗址:沉睡五千年的文明 》.福建日报,2014
  [2]陈大斌.《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7(12)
  [3]黄妙茜.《有效运用乡土资源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2)
  [4]林建.《浅论闽剧的传承与发展》[J].文学与艺术,2011(1)
  [5]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J].历史教学,2015(3)
  [6]加里宁.《论教师底任务》[M].北京:群众出版社,1953:105.
  [7]肖禄贵.《乡土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直观想象素养,突破传统的空间想象与数形结合,在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结构当中形成关联,借助数学知识外在的特征来进行连接和想象,是解决探究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为了能够让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想象的内涵,本篇文章将会从数学表象、空间想象能力和多媒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直观想象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引言:直观想象是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
期刊
摘 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彻落实到底,这是教师应承担的义务和教育职责。在新课改实施以后,广大教学人士愈发重视起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尽全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在众多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最基础的情感落脚点,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对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进
期刊
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强调通过向学生讲授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不断完善其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几点提升高中生历史素养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学科素养;提升;策略  高中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教学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中学作文都是中学语文成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作文写作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值得被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与创新性探讨;中学语文  语文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文字表达,但是,虽然很多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却不具备写作技巧,无法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情感。这既在于传统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高中阶段,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手段,例如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問题情境;教学策略  与传统教学相比,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期刊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教学中逐步在完善和进一步确定,同时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引导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要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成为组织和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即是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中的相关问题,谈一谈应对的策略。  一、高中数学的难度更大  在高中教材经过不断变更后,最主观的
期刊
摘 要: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考试,它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在高三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英语成绩的关键。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本文就高三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三英语;教学策略;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内容  在高三英语学习之中,学生必须在大量的阅读之中才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的水平。然而,如今的英语阅读中存在着许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逐渐提高,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挑战。高中语文教师要以良好的姿态迎接这一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我们国民的文化自信,不断研究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人文精神由于其存在的独特性逐渐被教师发现,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方式将其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思考  为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新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这对于高中的化学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化学;应用分析  1、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有情况  在新的教育改
期刊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一大教学热点与难点,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及人文情怀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在对现代文的讲解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教师讲解课文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同时,在当前的考试中现代文阅读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提升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所要重点研究的。针对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影响,本文笔者将就现阶段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作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