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品质。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本文从分析感恩的内涵、感恩教育的目标和途径出发,对开展感恩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一、感恩的内涵
要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必须对感恩本身有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感恩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感恩”是中西文化中共有的词汇,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从这一定义来看,我们认为,所谓的感恩,就是个体意识到外界(他人、社会、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全面理解感恩的内涵,可以从感恩对象和价值判断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施与对象来看,感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他人的感恩。《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牛津英语大词典》把感恩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也表明感恩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是人最原始、最朴素的一种感恩。这种对他人的感恩还存在于老师的教育之恩、同伴的友爱之恩、同事的合作之恩等等。可以说,对他人的感恩是一切感恩的起点。
2.对社会的感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鲁滨孙式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感恩社会。无论在哪种社会,一个人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故土的培育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
3.对自然的感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本质的思考。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因此,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之意。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是改变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乏现状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因此,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感恩意识的提高,而是感恩行动的传递和承接。概括起来说,感恩教育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通过某种途径,切入青少年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青少年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操。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法,需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家庭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逻辑起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孩子出生直到十二三岁,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是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人的关键因素。当前,青少年缺乏感恩之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私,不知道孝敬长辈。究其原因,家庭无原则的溺爱,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重要因素。家长一味甘心为孩子默默奉献,对孩子所应给予父母起码的感恩和爱心毫无要求、不给机会甚至间接阻扰,埋没和扼杀了平时生活中孩子的感恩言行。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家庭是逻辑的起点和重要的前提。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一些做人的准则和道理,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让孩子明白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才可能广泛地被社会接纳,才可能长期获得成功。
2.学校是开展感恩教育的主导阵地。学校是现代社会个人通往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把占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规范。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在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和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感恩教育更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既可以通过营造感恩氛围,优化感恩环境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把感恩的意识上升为感恩祖国,回报社会,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感恩具有丰富的内涵。感恩既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意识和规范,也是人类社会所推崇的一种优秀传统和文化,开展感恩教育需要我们对其内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挖掘。2、在青少年群体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素质高尚的优秀人才。3、开展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爱的种子需要四处传播,善的力量需要发扬壮大。感恩虽然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但是需要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加强研究,不断引导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在家庭方面,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要向青少年灌输感恩是一种美,是一种责任,对感恩有正确的认识。在学校方面,要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等主题,深化感恩内涵,融入各种课堂教学和活动,帮助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方面,我们要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感恩氛围,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2.注重实践。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而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感恩行动中去。家长要乐于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感恩,鼓励孩子在家里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能够体验到为家做贡献的快乐。学校要结合各种特殊的节日开展不同类型的感恩活动,更多地为青少年创造参与实践的平台。要鼓励青少年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奉献的美丽。
作者单位:南京民办实验学校(小学部)
一、感恩的内涵
要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必须对感恩本身有全面、深入、准确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感恩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感恩”是中西文化中共有的词汇,在《牛津英语大词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从这一定义来看,我们认为,所谓的感恩,就是个体意识到外界(他人、社会、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全面理解感恩的内涵,可以从感恩对象和价值判断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施与对象来看,感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他人的感恩。《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牛津英语大词典》把感恩定义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也表明感恩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是人最原始、最朴素的一种感恩。这种对他人的感恩还存在于老师的教育之恩、同伴的友爱之恩、同事的合作之恩等等。可以说,对他人的感恩是一切感恩的起点。
2.对社会的感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鲁滨孙式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感恩社会。无论在哪种社会,一个人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故土的培育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
3.对自然的感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本质的思考。人不过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如土壤、空气、水、气候、森林、草原和各类动植物,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攸关。因此,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之意。
二、感恩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开展感恩教育是改变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缺乏现状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因此,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感恩意识的提高,而是感恩行动的传递和承接。概括起来说,感恩教育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通过某种途径,切入青少年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青少年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操。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方法,需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家庭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逻辑起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孩子出生直到十二三岁,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父母的教养方式、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是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人的关键因素。当前,青少年缺乏感恩之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私,不知道孝敬长辈。究其原因,家庭无原则的溺爱,感恩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重要因素。家长一味甘心为孩子默默奉献,对孩子所应给予父母起码的感恩和爱心毫无要求、不给机会甚至间接阻扰,埋没和扼杀了平时生活中孩子的感恩言行。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家庭是逻辑的起点和重要的前提。家长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懂得一些做人的准则和道理,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让孩子明白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才可能广泛地被社会接纳,才可能长期获得成功。
2.学校是开展感恩教育的主导阵地。学校是现代社会个人通往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把占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规范。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在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和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感恩教育更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既可以通过营造感恩氛围,优化感恩环境来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引导把感恩的意识上升为感恩祖国,回报社会,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三、开展感恩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感恩具有丰富的内涵。感恩既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意识和规范,也是人类社会所推崇的一种优秀传统和文化,开展感恩教育需要我们对其内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挖掘。2、在青少年群体开展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其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素质高尚的优秀人才。3、开展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多方面的教育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育。爱的种子需要四处传播,善的力量需要发扬壮大。感恩虽然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但是需要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加强研究,不断引导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在家庭方面,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要向青少年灌输感恩是一种美,是一种责任,对感恩有正确的认识。在学校方面,要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等主题,深化感恩内涵,融入各种课堂教学和活动,帮助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方面,我们要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感恩氛围,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
2.注重实践。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而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感恩行动中去。家长要乐于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感恩,鼓励孩子在家里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能够体验到为家做贡献的快乐。学校要结合各种特殊的节日开展不同类型的感恩活动,更多地为青少年创造参与实践的平台。要鼓励青少年经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活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奉献的美丽。
作者单位:南京民办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