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暇出智慧。我对生命体成长的一点感悟,也许源自一盆小小的绿萝。
一直盼望着能拥有一盆水培的绿萝,因为我爱绿萝肥美的叶片,舒展的姿态,水培较之盆栽的好处,是能看清植物底部缠绵的根须。
去年秋天我终于拥有了第一盆水培的绿萝,放入一个圆球状的器皿,搁在红木花架上。茶余饭后,我常常绕着花架欣赏每一片绿叶。心形的叶片各具形态,摇曳生姿;绿意盎然,蓬蓬勃勃。它们绿得醉人,墨绿厚实,浓绿深沉,淡绿则在光下透着清影,但每一片绿叶都长着眉眼,热闹地聚拢过来,比赛似的伸长开去。尤其是当叶尖上淌下透明的水滴,我更觉得这绿萝由根部通畅到了叶尖,我想:那茎脉里汁水的路径该是世上最美的曲线吧?抑或演绎着世间最美的舞蹈?
看得久了,更发现叶片是如何衍生出来的。最早,它只是一片孤独的叶,但它积蓄了所有的养分,悄悄地孕育着另一片新绿。幼小的新芽扭曲着细细的身躯,有一天终于害羞地抬起头来,向着阳光微笑,徐徐地露出了她的笑颜。这时,它们的长度得以延伸。就这么一节一节,遇上叶片繁茂的地区,它们还得受着挤压,不断壮大自己,尽力伸长脖子去看一眼最外面的世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虽艰难但从未却步。这是个追求的过程,痛苦且快乐着。就是这样,每一丛绿萝扩展自己的地盘,每一片叶子绽放自己的青春,大大小小的叶片宛若绿色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
底部的根须,互相缠绕支撑,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新生的根须又白又细,久了便会裹上一层绿毛,很多根须簇拥在一块儿,多像绿色的胡子啊!它们还没有占领花盆的整个空间,因此与玻璃相映衬,绿叶、根须显得很灵秀。
花架上面有立体镂空的雕花,红花绿叶,真叶假花,真是绝配了!我静静地等待着绿萝的生长,它们一天比一天有朝气,一天比一天更美丽。绿叶有自己生长的规律,我仅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它,感受它的生命律动,觉得很幸福。看绿叶一如看我的孩子们;看孩子们的时候,我也会想起绿叶。
我以为,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给孩子的莫过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空间,给予他们成长所需的养料,激励他们内心蓬勃向上。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所以课堂上我更愿意与孩子们一起走向学习的“发现之旅”,分享他们的快乐。的确,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也常常像我种下的绿萝,时不时地舒展叶片,绽放光彩。
每每读完课文,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学《三袋麦子》时,有孩子问:“里屋就是屋里吗?”我笑而不答,把这两个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比一比。接着孩子又发现了“虫蛀”倒过来还是一个词:“蛀虫”。我也将它们写在黑板上。经过辨析,学习时孩子心头的一个“结”被打开了,还派生出一系列的词语来,摸索到了语言文字的一个特点,了解了一条规律。
学习《卧薪尝胆》,有一个孩子朗读时不小心把“请求”读成了“要求”。我问大家,能用“要求”来替代“请求”吗?他们果真有自己的理解,联系打了败仗的勾践面对吴王,其地位已不可相提并论,就明白了“请求”一般用于下对上,希望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且上文提到了勾践的“万般无奈”、“只好”,正是与之相应。“要求”呢,更多的用于上对下,提出自己的条件。
话音刚落,又有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上文中,谋臣们怎么对吴王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的说谋臣们的意见涉及国家命运,所以用要求。有的说到伍子胥是老臣,说话最有分量,连年轻的吴王也要让他三分,在这里用要求也是合情合理呀。提问的那位孩子也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确切地讲,“要求”有时也用于下对上、对同级,或者对自己,在这里正是一例。不曾预约,润物无声,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不正是智慧教学的幸福滋味吗?
我喜欢看孩子们闪亮的眼神,看他们兴致盎然的模样,和他们交流是平等的对话,彼此唤醒心底的向往,让生命丰富、充盈。欣喜于他们的声音,我常常对自己说,教育无痕、无声,悄悄然地,活泼泼的,绿叶逐渐繁茂。我或许只是绿萝的根须,让我和他们一起成长,晚一些老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一直盼望着能拥有一盆水培的绿萝,因为我爱绿萝肥美的叶片,舒展的姿态,水培较之盆栽的好处,是能看清植物底部缠绵的根须。
去年秋天我终于拥有了第一盆水培的绿萝,放入一个圆球状的器皿,搁在红木花架上。茶余饭后,我常常绕着花架欣赏每一片绿叶。心形的叶片各具形态,摇曳生姿;绿意盎然,蓬蓬勃勃。它们绿得醉人,墨绿厚实,浓绿深沉,淡绿则在光下透着清影,但每一片绿叶都长着眉眼,热闹地聚拢过来,比赛似的伸长开去。尤其是当叶尖上淌下透明的水滴,我更觉得这绿萝由根部通畅到了叶尖,我想:那茎脉里汁水的路径该是世上最美的曲线吧?抑或演绎着世间最美的舞蹈?
看得久了,更发现叶片是如何衍生出来的。最早,它只是一片孤独的叶,但它积蓄了所有的养分,悄悄地孕育着另一片新绿。幼小的新芽扭曲着细细的身躯,有一天终于害羞地抬起头来,向着阳光微笑,徐徐地露出了她的笑颜。这时,它们的长度得以延伸。就这么一节一节,遇上叶片繁茂的地区,它们还得受着挤压,不断壮大自己,尽力伸长脖子去看一眼最外面的世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虽艰难但从未却步。这是个追求的过程,痛苦且快乐着。就是这样,每一丛绿萝扩展自己的地盘,每一片叶子绽放自己的青春,大大小小的叶片宛若绿色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
底部的根须,互相缠绕支撑,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新生的根须又白又细,久了便会裹上一层绿毛,很多根须簇拥在一块儿,多像绿色的胡子啊!它们还没有占领花盆的整个空间,因此与玻璃相映衬,绿叶、根须显得很灵秀。
花架上面有立体镂空的雕花,红花绿叶,真叶假花,真是绝配了!我静静地等待着绿萝的生长,它们一天比一天有朝气,一天比一天更美丽。绿叶有自己生长的规律,我仅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它,感受它的生命律动,觉得很幸福。看绿叶一如看我的孩子们;看孩子们的时候,我也会想起绿叶。
我以为,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能给孩子的莫过于创建一个良好的空间,给予他们成长所需的养料,激励他们内心蓬勃向上。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所以课堂上我更愿意与孩子们一起走向学习的“发现之旅”,分享他们的快乐。的确,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也常常像我种下的绿萝,时不时地舒展叶片,绽放光彩。
每每读完课文,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学《三袋麦子》时,有孩子问:“里屋就是屋里吗?”我笑而不答,把这两个词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比一比。接着孩子又发现了“虫蛀”倒过来还是一个词:“蛀虫”。我也将它们写在黑板上。经过辨析,学习时孩子心头的一个“结”被打开了,还派生出一系列的词语来,摸索到了语言文字的一个特点,了解了一条规律。
学习《卧薪尝胆》,有一个孩子朗读时不小心把“请求”读成了“要求”。我问大家,能用“要求”来替代“请求”吗?他们果真有自己的理解,联系打了败仗的勾践面对吴王,其地位已不可相提并论,就明白了“请求”一般用于下对上,希望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且上文提到了勾践的“万般无奈”、“只好”,正是与之相应。“要求”呢,更多的用于上对下,提出自己的条件。
话音刚落,又有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上文中,谋臣们怎么对吴王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的说谋臣们的意见涉及国家命运,所以用要求。有的说到伍子胥是老臣,说话最有分量,连年轻的吴王也要让他三分,在这里用要求也是合情合理呀。提问的那位孩子也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确切地讲,“要求”有时也用于下对上、对同级,或者对自己,在这里正是一例。不曾预约,润物无声,引领、促进学生的“学”,不正是智慧教学的幸福滋味吗?
我喜欢看孩子们闪亮的眼神,看他们兴致盎然的模样,和他们交流是平等的对话,彼此唤醒心底的向往,让生命丰富、充盈。欣喜于他们的声音,我常常对自己说,教育无痕、无声,悄悄然地,活泼泼的,绿叶逐渐繁茂。我或许只是绿萝的根须,让我和他们一起成长,晚一些老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