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小D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书店做专员。但让身边的人没想到的是,他不到一个星期就“闪辞”了。朋友问及,他说:“工作无趣,每天坐着没事做,有一种退休养老的感觉,而且收入低到在青岛过不下去。”对于下一份工作,他想先回家乡再做打算。
许娜来到北京找工作,在同龄人还在海投简历四处面试的时候,她在面试的第一天就定下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但仅仅四天之后,她就和几个一起入职的朋友辞职了。原因是“工作太累而且收入太低,不够养活自己”。对于未来,许娜很乐观,她觉得北京那么大,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种故事,好像越来越多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前段时间,全球职场人士社交平台领英根据15万份用户的公开档案进行统计分析,发布了一项名为“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的调查报告,其中提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长达4年零3个月,80后也超过了3年半,到90后这里骤然下降到1年零7个月,职场新人95后的数据更夸张——平均7个月就从第一份工作离职了。
随着第一批00后成年,90后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军,他们更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体验就业”。不难看出,这群经过了高等教育严格、高要求的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就业不适感仍然席卷而来。与60后、70后、80后这几代人相比,他们对工作的选择、理解、追求都有所不同。
身处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们的择业观自然也大不相同。
60后们如今基本到了退休年龄,这代人和国家共同成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深植于他们的心中。对于工作,60后主要追求稳定,对职业的忠诚度无疑也是最高的。公务员、国企员工这样的“铁饭碗”,往往被优先考虑。由于他们这代人经历过困苦的岁月,所以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
70后应该算得上受改革开放影响最深刻的一代人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毕业基本包分配,而70年代后期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享受这种“特权”。从考上大学就有体面的“铁饭碗”到自己拿着大学文凭去找“饭碗”,从天之骄子到普通求职者,种种变化对这代人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经过多元化的学校教育,70后的创新精神驱动他们敢于创业,也不乏一些体制内的高层下海经商。这代人开始对外企有了向往,在他们心中能进入外企算得上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人说,在职场中,70后在某个行业会深耕多年,普遍待的都比较稳当,但也是升职耗时最长的。
80后现在是职场中的主力军,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既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也不掩饰自己对财富的渴望。都说80后在温室中长大,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敢于挑战、善于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往往需要在物质、精神上寻求上级的支持和指导,以降低试错或打破传统的风险和成本。创业也是许多80后在工作上的一种选择,一些敢做敢拼的年轻人受到了海外的优秀教育,也被国内的创业氛围所影响,在不断尝试中,最终发现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工作。
90后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社会,进入职场,是职场中的新鲜血液。“稳定”早已不是90后找工作的第一要素。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网文作家、公众号运营……许多新鲜的职业不断被这群人创造着。这代人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追求个性、实现自我价值,这也体现了90后这一代的特征——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90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信心,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有很多人开始选择创业,加上国家对于创业项目的扶持,许多小微企业崛起,90后的无限创意不断冲击着市场,开拓着新的市场领域。除了同样重视薪酬标准之外,对于休假制度也非常的关心,更偏向于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当然,他们对工作比较挑剔,希望找到真正合适的工作,不想委屈自己的同时也想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所以,现在江湖上流传着“上午入职、下午离职”的95后传说,也就不稀奇了。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说过: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好工作还停留在一种农耕文明思维,也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十几亩地就踏实了,四环内有套房就中产了……找份好工作,达成自己恨不得可以不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工业文明和技术爆炸时代,这些“确定”都变成了“不确定”。
著名出版人、作家、《读库》主编张立宪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今的时代,已经没有那么篤定的“铁饭碗”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2013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2004年都尚未出现。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是在为还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们的学生,他们将使用我们目前也许还没有的专业,去解决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的问题。
所学专业会不会直接影响工作的选择呢?用数据说话吧。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研报告发现,80后的第一份工作首选行业分别是:互联网9.7%,高科技8.3%,电子芯片6.1%;到了90后,互联网就一家独大了(17.7%),紧随其后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一起都没有互联网行业多。这可是60后难以想象的。
同时,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对口比例呈现出随代际递减的趋势,过去读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的链条被打破。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而95后则锐减到28.8%。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业行业集中,报告显示,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对自身优势和兴趣了解不足,对行业也缺乏认识,结果就是一窝蜂涌向某几个行业。90/95后纷纷投奔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占据了总人数的1/3以上。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十年前80后看好互联网和工业自动化,占比不足1/5;五年前90后已经占据了1/4。从而透视出人们在行业选择上,视野变得越来越窄,而专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小。 对于专业不对口、行业选择变窄的趋势,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做出了三点解读,第一是自动化发展,就业市场开始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软性技能”,专业不再成为择业的限制,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空间也更大。第二是90/95后对于职业规划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被专业所限。第三是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可能有盲目跟随市场导向的现象出现。
“一言不合,抬腿就走”,成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职场现状。
小武是一名运营主管,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三年,但之前已经换过四份,中间试过三个月跳一次,听得最多的就是“你又换了?”去过所谓的大平台,但通常领导一句“你就照着之前做就成,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令他觉得自己任何想法都是多余;也跟过创业项目,随着老板跑前跑后,把他的想法落成方案,但被画了半年的“大饼”,毕竟不能充饥。
为什么要频繁换工作,小武的例子可见一斑。而真正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年轻人认为自己拿到的钱,匹配不上付出的劳动和承受的压力。钱少就算了,比自己想象中还少就说不过去了,毕竟上班是为了赚钱,不是做慈善。
据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17年,本科应届生预期薪酬是5200元,硕士研究生预期薪酬6500元。但是,现实比理想要骨感那么七八百块钱——本科应届生起薪4300元,硕士研究生起薪5900元。即便是在物价高昂的一线城市,应届生起薪水平也不到5000块。
领英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和金融这两大热门行业聚拢了超过三分之一的95后毕业生。可是越是新兴、有前途、人丁兴旺的行业,工作强度也相对更大。一项针对白领的调查显示,仅有28.6%的白领表示自己在8小时工作之外不需要加班,11%的白领平均每周加班20小时以上。
大批年轻人,正在职场上拼得风生水起。不喜欢无意义的加班、耗时间,但是遇到了真正需要加班的时候,他们又比谁都努力。
随之而来的就是健康问题了,90后常常自嘲:“一边往杯子里泡着枸杞养生,一边熬夜爆肝工作。”
失眠,脱发,胃病,内分泌失调,甚至抑郁,职场常见病症一样不落地在年轻人身上应验。《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中提到,北京白领的职场健康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平均水平,90后白领又是其中健康水平最差的,广泛存在颈椎病、超重、肥胖、早衰等十大常见病症。都说90后养生、惜命,一旦真走到这个承受压力的临界点,自然就不再忍受,一走了之。
除了受钱少、加班、健康等问题困扰外,就业更偏向于“体验式”的90后们出奇制胜,将“不愿讨好领导”作为跳槽的重要原因。早在2014年百度发表的《90后洞察报告》里显示,有将近一半的90后表示,自己最无法接受的同事类型就是“爱讨好上级”。
大多数90后是在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让他们更加抗拒不平等。
90后一代人,极其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边界,认为职场和个人生活之间应该留有安全距离,互不侵犯。而且,在某些关系复杂的大企业,一定要把好好的工作变成宫斗剧加谍战剧,这是90后不能理解也懒得去迎合的。90后酷就酷在:对他们而言,领导和自己只有职位上的区分,没有人格上的差别。有问题就直接沟通,哪怕最后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也不愿因为担心得罪领导而遮遮掩掩、耽误时间。
跳槽这件事最理想的也许是,它能帮助年轻人逐渐認识自己、认识职场,最终能找到适应和生存的方式,有价值地立足于这个社会中。有人说,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每次经历都会让你成长。既然这样,无论跳还是不跳,在每份工作中都能有所学习和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许娜来到北京找工作,在同龄人还在海投简历四处面试的时候,她在面试的第一天就定下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工作。但仅仅四天之后,她就和几个一起入职的朋友辞职了。原因是“工作太累而且收入太低,不够养活自己”。对于未来,许娜很乐观,她觉得北京那么大,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种故事,好像越来越多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前段时间,全球职场人士社交平台领英根据15万份用户的公开档案进行统计分析,发布了一项名为“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的调查报告,其中提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长达4年零3个月,80后也超过了3年半,到90后这里骤然下降到1年零7个月,职场新人95后的数据更夸张——平均7个月就从第一份工作离职了。
随着第一批00后成年,90后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主力军,他们更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体验就业”。不难看出,这群经过了高等教育严格、高要求的专业训练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就业不适感仍然席卷而来。与60后、70后、80后这几代人相比,他们对工作的选择、理解、追求都有所不同。
第一份工作的代际变化
身处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们的择业观自然也大不相同。
60后们如今基本到了退休年龄,这代人和国家共同成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深植于他们的心中。对于工作,60后主要追求稳定,对职业的忠诚度无疑也是最高的。公务员、国企员工这样的“铁饭碗”,往往被优先考虑。由于他们这代人经历过困苦的岁月,所以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
70后应该算得上受改革开放影响最深刻的一代人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毕业基本包分配,而70年代后期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享受这种“特权”。从考上大学就有体面的“铁饭碗”到自己拿着大学文凭去找“饭碗”,从天之骄子到普通求职者,种种变化对这代人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经过多元化的学校教育,70后的创新精神驱动他们敢于创业,也不乏一些体制内的高层下海经商。这代人开始对外企有了向往,在他们心中能进入外企算得上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人说,在职场中,70后在某个行业会深耕多年,普遍待的都比较稳当,但也是升职耗时最长的。
80后现在是职场中的主力军,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既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也不掩饰自己对财富的渴望。都说80后在温室中长大,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敢于挑战、善于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往往需要在物质、精神上寻求上级的支持和指导,以降低试错或打破传统的风险和成本。创业也是许多80后在工作上的一种选择,一些敢做敢拼的年轻人受到了海外的优秀教育,也被国内的创业氛围所影响,在不断尝试中,最终发现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工作。
90后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社会,进入职场,是职场中的新鲜血液。“稳定”早已不是90后找工作的第一要素。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网文作家、公众号运营……许多新鲜的职业不断被这群人创造着。这代人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追求个性、实现自我价值,这也体现了90后这一代的特征——注重个性和自我表达。90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信心,能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有很多人开始选择创业,加上国家对于创业项目的扶持,许多小微企业崛起,90后的无限创意不断冲击着市场,开拓着新的市场领域。除了同样重视薪酬标准之外,对于休假制度也非常的关心,更偏向于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当然,他们对工作比较挑剔,希望找到真正合适的工作,不想委屈自己的同时也想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所以,现在江湖上流传着“上午入职、下午离职”的95后传说,也就不稀奇了。
要从事“还不存在”的工作
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逻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曾说过: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好工作还停留在一种农耕文明思维,也就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十几亩地就踏实了,四环内有套房就中产了……找份好工作,达成自己恨不得可以不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工业文明和技术爆炸时代,这些“确定”都变成了“不确定”。
著名出版人、作家、《读库》主编张立宪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今的时代,已经没有那么篤定的“铁饭碗”了。一个很直观的例子:2013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2004年都尚未出现。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是在为还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们的学生,他们将使用我们目前也许还没有的专业,去解决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的问题。
所学专业会不会直接影响工作的选择呢?用数据说话吧。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研报告发现,80后的第一份工作首选行业分别是:互联网9.7%,高科技8.3%,电子芯片6.1%;到了90后,互联网就一家独大了(17.7%),紧随其后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一起都没有互联网行业多。这可是60后难以想象的。
同时,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对口比例呈现出随代际递减的趋势,过去读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的链条被打破。70后当年的专业对口比例超过40%,而95后则锐减到28.8%。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就业行业集中,报告显示,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对自身优势和兴趣了解不足,对行业也缺乏认识,结果就是一窝蜂涌向某几个行业。90/95后纷纷投奔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占据了总人数的1/3以上。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十年前80后看好互联网和工业自动化,占比不足1/5;五年前90后已经占据了1/4。从而透视出人们在行业选择上,视野变得越来越窄,而专业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小。 对于专业不对口、行业选择变窄的趋势,领英中国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做出了三点解读,第一是自动化发展,就业市场开始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往往更看重人才的“软性技能”,专业不再成为择业的限制,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空间也更大。第二是90/95后对于职业规划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被专业所限。第三是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可能有盲目跟随市场导向的现象出现。
找工作就像谈恋爱
“一言不合,抬腿就走”,成了一部分年轻人的职场现状。
小武是一名运营主管,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三年,但之前已经换过四份,中间试过三个月跳一次,听得最多的就是“你又换了?”去过所谓的大平台,但通常领导一句“你就照着之前做就成,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令他觉得自己任何想法都是多余;也跟过创业项目,随着老板跑前跑后,把他的想法落成方案,但被画了半年的“大饼”,毕竟不能充饥。
为什么要频繁换工作,小武的例子可见一斑。而真正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年轻人认为自己拿到的钱,匹配不上付出的劳动和承受的压力。钱少就算了,比自己想象中还少就说不过去了,毕竟上班是为了赚钱,不是做慈善。
据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17年,本科应届生预期薪酬是5200元,硕士研究生预期薪酬6500元。但是,现实比理想要骨感那么七八百块钱——本科应届生起薪4300元,硕士研究生起薪5900元。即便是在物价高昂的一线城市,应届生起薪水平也不到5000块。
领英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和金融这两大热门行业聚拢了超过三分之一的95后毕业生。可是越是新兴、有前途、人丁兴旺的行业,工作强度也相对更大。一项针对白领的调查显示,仅有28.6%的白领表示自己在8小时工作之外不需要加班,11%的白领平均每周加班20小时以上。
大批年轻人,正在职场上拼得风生水起。不喜欢无意义的加班、耗时间,但是遇到了真正需要加班的时候,他们又比谁都努力。
随之而来的就是健康问题了,90后常常自嘲:“一边往杯子里泡着枸杞养生,一边熬夜爆肝工作。”
失眠,脱发,胃病,内分泌失调,甚至抑郁,职场常见病症一样不落地在年轻人身上应验。《2016北京白领健康白皮书》中提到,北京白领的职场健康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平均水平,90后白领又是其中健康水平最差的,广泛存在颈椎病、超重、肥胖、早衰等十大常见病症。都说90后养生、惜命,一旦真走到这个承受压力的临界点,自然就不再忍受,一走了之。
除了受钱少、加班、健康等问题困扰外,就业更偏向于“体验式”的90后们出奇制胜,将“不愿讨好领导”作为跳槽的重要原因。早在2014年百度发表的《90后洞察报告》里显示,有将近一半的90后表示,自己最无法接受的同事类型就是“爱讨好上级”。
大多数90后是在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让他们更加抗拒不平等。
90后一代人,极其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边界,认为职场和个人生活之间应该留有安全距离,互不侵犯。而且,在某些关系复杂的大企业,一定要把好好的工作变成宫斗剧加谍战剧,这是90后不能理解也懒得去迎合的。90后酷就酷在:对他们而言,领导和自己只有职位上的区分,没有人格上的差别。有问题就直接沟通,哪怕最后事实证明自己是错的,也不愿因为担心得罪领导而遮遮掩掩、耽误时间。
跳槽这件事最理想的也许是,它能帮助年轻人逐渐認识自己、认识职场,最终能找到适应和生存的方式,有价值地立足于这个社会中。有人说,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每次经历都会让你成长。既然这样,无论跳还是不跳,在每份工作中都能有所学习和收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