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九大定律”和“四大原则”九大定律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因果定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
  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尽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
  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
  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
  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
  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
  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 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 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
  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
  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松定律
  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
  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
  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
  《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当下定律
  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
  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
  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前当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
  人在达到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而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中获得。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
  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应得定律
  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
  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产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
  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
  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
  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
  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
  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
  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四大原则
  一、不图报原则
  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就长期而言,你的财富并非取决于赚进多少;而在于你如何进行储蓄与投资。
  二、 爱自己原则
  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
  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
  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它众生。
  三、宽恕原则
  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
  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
  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
  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
  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四、负责原则
  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
  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其他文献
我记得奶奶常说“花子要不穷”。  幼年的印象中,家里每年会来一个讨饭的老婆婆,据说是儿子犯了事儿,住进了监狱,要服刑8年,老人孤苦无依,只好出来讨饭,勉强糊口,但她为了不讨人嫌,为自己定了个规矩,一年之内,相同的人家,绝不拜访第二次。  她连续来了我家大概有3年,奶奶每次都含着眼泪送她大半袋米,让她进屋饱餐一顿,临走还不忘送她些点心蛋糕之类的干粮。再后来,也许是她忍受不住煎熬,过世了,也许是我们搬
期刊
现代人认为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把他写进了教科书,同时又把一切解释不了的事情通通归为迷信,这是导致今天人类信仰缺失的一个根本原因。信仰缺失不是说宗教不存在了,而是说人们不再真心信仰神灵,没有了心法的约束,为所欲为,道德相当败坏。人们的宗教行为只是一种仪式,而不能净化人心,表面上做的冠冕堂皇,其实心里对神佛是否存在也是半信半疑的,就是真心相信神佛存在的人,也只是把神佛当成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工具,在生
期刊
孝一定跟顺在一起,孝顺。当我们在孝敬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想着父母能不能欢喜地接受,不能说我们想怎么孝就怎么孝,这个心态不对。比方举个例子,我们出门在外,每次都给父母买些吃的。我们一位朋友出差给父母买吃的,买了几次之后突然他母亲说:“儿子,你买东西回来,我们很高兴,但是你下一次买,可不可以不要买这些坚果、干果类的东西,我们咬不动。”请问他在买这些东西的时候结果为谁而买?自己,对!吃的东西,一定要买父母
期刊
易道界流传着一句话——善易者不卜!古往今来的传奇大师都是这样的人物,吉凶成败立断于须臾之间,成住坏空克知在眨眼之际。  在佛门道家或是江湖民间,偶尔会有一些高人昙花一现,他们不用笔不用纸,不摇卦不看万年历,连一切东西都不必问,张口就预测得准而奇,学易的爱好者们,对此是即羡慕而又自叹难以理解。研易那段,也确实遇见并深刻体会了这些神奇预测,究其法门,如果排除先知先觉的神通法术,能如此显化神奇预知的基本
期刊
以唐卡的艺术形式精绘佛菩萨已经很多年了。何为唐卡呢?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多以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为内容,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能,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和历史发展,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同时寄托着信仰者对佛陀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更是中华民族独具风姿的艺术奇葩。  我为什么要画唐卡?从20年前说起
期刊
“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本来基础教育水平就比较低的藏区,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无法完全保证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对于无父无母、没有依靠的孤儿来说,接受教育更好像永远都实现不了。我希望能为这些孩子建立一个家园,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希望他们最终都能够成为对社会和众生有利的人。我另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我们学校的努力,最终能够培养出一些有知识有品德适合藏区能为藏区所用的教师,我知道这是
期刊
倘若我们没有对他人的帮助表示感谢,那么又怎么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对我们怀有感激之情呢?  家庭是世上最古老的社会单位,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个小型社会,而且负有传递文明火炬的责任。  大部份的父母珍爱其子女。没有一个父母不愿牺牲、不心怀爱自己儿女的幸福着想。然而不幸的,受现代唯物论的影响及压力,父母的负担比以前沉重许多,甚至遭到家庭分裂的威胁,而远在人类文明之初,家庭即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怎能轻易破裂? 
期刊
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人。  某家公司有一个传统,每年圣诞节夜都会举办晚会,并举行抽奖。抽奖的规矩是这样的:每个员工都要交10美元做为基金,全公司共有300人,换句话说总共能募集到3000美元,而被抽中的幸运儿,就可以将这些钱全抱回家。  抽奖当天,办公室洋溢着热闹的气氛,每个人纷纷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投进抽奖箱中。但是,一个年轻男子下笔时却
期刊
外公的事  我外公是湖北通城县人,生于上世纪初,年轻时经历过战乱。在日本侵华期间,我外公被日本军队抓去当了几个月伙夫,学会了一些日本话。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日本兵将邻县的进口村全村人都集中在一起,拿着机枪要把他们全扫了。我外公冲出来,苦苦哀求。也许是他们命不该绝,也许是菩萨护佑,日本人竟因此将村民全放了。待日本兵走后,许多村民给我外公下跪,叩头。当时我外公外婆身逢战乱,贫无所依,进口村全村人凑米
期刊
达摩难陀法师简介:  达摩难陀,1919年生于斯里兰卡,原名马丁,12岁出家,法名达摩难陀,意为“通过达摩生活体验幸福快乐。”  达摩难陀青年时代曾于多所著名佛教学府研修梵文、佛学、巴利文等经典,获印度哲学硕士学位。1953年,达摩难陀前往马来西亚宣扬佛法,1962年,创立大马佛教弘法会并担任导师,被誉为马来西亚南传佛教之父。  达摩难陀法师一生广开佛教教育,积极倡导以多层次的修行实践,来达到慈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