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即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和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尝试了构建数学探究教学模式。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收集、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确立学习目标。即:给出生活事例,创设数学情境,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求学生:“能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刻苦钻研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贴近本课教学内容的相关生活事例,在课堂上根据事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再进入后阶段的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创新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用连加连减解决应用题时,教师先请同学们参加学校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体育小组有8人,气象小组有6人,美术小组有7人)“看了同学们的兴趣小组活动,你都知道了什么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兴趣小组。参加体育小组有多少人。……”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启发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启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先请同学们看小明在商店买生日礼物的图片,“售货员阿姨给他拿了30瓶,又给他拿了2瓶,根据这个情景,谁能提一个问题?”,“接着小明喝掉了2瓶,根据这个事件,你还能提出个什么问题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根据教师的描述,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导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内容的事例、数学信息等,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另外,生活事例、生活信息都要注意紧贴本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可以共同提出问题,也可以独自提出,再一起讨论、确定问题。
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而,在导入阶段提出问题后,要组织学生分析、研究数学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交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给了学生探究材料和知道研究问题后,探究活动可从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再进行合作、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大家直接进行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再统一认识。但是活动和操作的材料一定要充分,要直观、详细、具体,而且要有指导性。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如下数学活动:有三组数学数据1500人、350人、250人,要求学生将这三组数据中人数分别与乘坐火车、轮船与飞机进行搭配。根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火车乘载的人最多,轮船次之,飞机最少,于是,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火车1500人、轮船350人、飞机250人。本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先没有将比较大小的标准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迁移、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协作、讨论、交流等合作能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灵活应用
回到生活中,应用理解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生活,学以致用。如: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后,将其引入实践中,“一支铅笔2角钱,8支铅笔多少钱?”我们班每组有8个同学,共有4个组,全班有多少同学?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分层次,要使全体同学达到基本的要求,然后,再有所提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如: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被遮挡住两个角的三角形,这三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三角形的名称。于是,学生非常热闹地在纸上画出了各种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知道一个直角或钝角,可以直接判断三角形种类,而知道一个角是锐角,并不能直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总之,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中。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收集、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确立学习目标。即:给出生活事例,创设数学情境,提炼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求学生:“能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刻苦钻研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贴近本课教学内容的相关生活事例,在课堂上根据事例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再进入后阶段的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创新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教学用连加连减解决应用题时,教师先请同学们参加学校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体育小组有8人,气象小组有6人,美术小组有7人)“看了同学们的兴趣小组活动,你都知道了什么呢?”,“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快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兴趣小组。参加体育小组有多少人。……”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启发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启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先请同学们看小明在商店买生日礼物的图片,“售货员阿姨给他拿了30瓶,又给他拿了2瓶,根据这个情景,谁能提一个问题?”,“接着小明喝掉了2瓶,根据这个事件,你还能提出个什么问题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根据教师的描述,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导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内容的事例、数学信息等,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另外,生活事例、生活信息都要注意紧贴本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能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可以共同提出问题,也可以独自提出,再一起讨论、确定问题。
二、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而,在导入阶段提出问题后,要组织学生分析、研究数学问题,进行合作、讨论、交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给了学生探究材料和知道研究问题后,探究活动可从学生独立思考开始,再进行合作、讨论、交流,也可以先让大家直接进行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再统一认识。但是活动和操作的材料一定要充分,要直观、详细、具体,而且要有指导性。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如下数学活动:有三组数学数据1500人、350人、250人,要求学生将这三组数据中人数分别与乘坐火车、轮船与飞机进行搭配。根据所提供的数学信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火车乘载的人最多,轮船次之,飞机最少,于是,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火车1500人、轮船350人、飞机250人。本次数学活动中,教师先没有将比较大小的标准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都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迁移、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协作、讨论、交流等合作能力
三、联系实际生活,灵活应用
回到生活中,应用理解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生活,学以致用。如: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后,将其引入实践中,“一支铅笔2角钱,8支铅笔多少钱?”我们班每组有8个同学,共有4个组,全班有多少同学?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分层次,要使全体同学达到基本的要求,然后,再有所提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如: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被遮挡住两个角的三角形,这三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些三角形的名称。于是,学生非常热闹地在纸上画出了各种可能性,最后得出结论:知道一个直角或钝角,可以直接判断三角形种类,而知道一个角是锐角,并不能直接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
总之,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