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艺创作离不开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和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性,优秀的文艺创作更是如此。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是优秀的大型叙事性作品,此曲以中国古代历史为根据,音乐材料来自于中国传统音乐《满江红·金陵怀古》,并大胆融入西方音乐作曲手法,根据多元化的音乐创作技法将传统音乐《满江红·金陵怀古》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本文以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的经典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为例,浅谈文艺创作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文艺创作 思想性 艺术性 临安遗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a)-0225-02
1 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思想内涵
我国著名的传统乐曲《满江红》便为《临安遗恨》的主题旋律出处。《满江红》为宋元时期的词牌,相传《满江红》为岳飞作词,1925年政治动荡,杨荫浏先生为《满江红》谱曲,抒发当时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整首作品由两大段组成,中间乐段运用了我国词调戏曲音乐中典型的曲式结构——“换头”,使两段第一句稍作调整。1981年,作曲家林吉良改编的中阮独奏曲《临安遗恨》便运用《满江红》的主题旋律,到20世纪90年代,何占豪先生又运用西方作曲手法,中西结合创作出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
崇高是一种美。在艺术创作中,集中反映了崇高美的形态。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曲风充满激情活力、节奏坚定、曲风壮烈、爱国主义情怀和人物形象有很强的吸引力。真实的艺术感情可以恰如其分的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流露。“美”有“真”为前提、“善”为基本才叫美。人们欣赏《临安遗恨》时,先体验到感觉岳飞词作《满江红》的意境,并想象出那段让人难过的历史往事,想起原本歌曲旋律,将获得更多的从音乐的原本基础上所深化的内涵,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冲击。一句话,乐曲《临安遗恨》选择了大众知晓度高的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故事,可以得到欣赏者更多的共鸣,这是此作品带给人思想上情感震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占豪先生始终坚持既要传承民族之精华、也要吸收外来音乐使其民族化的创作原则。何占豪先生在探索与传统民族风格有关的古筝音乐时,他创造了很多受人欢迎的筝作品,尤其《临安遗恨》,已成为筝乐学习者必弹的优秀经典作品之一。作品除了取材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之外,对传统音乐调式调性等表现方式也进行了琢磨分析,并适当加入西方音乐手法,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碰撞,使《临安遗恨》在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也展现出现代音乐美。部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超出音乐地域的限制,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何占豪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中西音乐文化碰撞,对中国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原因是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艺理念,而且,因为它是文艺创作主题——创作者主体创造作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统一。人们需要丰富的精神食量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以人民生活为基础。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是发展国家的驱动力,人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人们应当成为文艺创作的对象和主体,也就是文艺主人。我们的文艺要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优秀展现出来,采用多种形式和风格,健康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需求。从这方面看来,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经典作品《临安遗恨》十分贴切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2 中西合璧,大胆创新
文艺工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生活之美。好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会贴近现实社会,将现实社会的时代风采用好的艺术语言得以展现,优秀的作品是不被时代所消磨的,一部好的作品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鼓励者,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者。
想要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必须科学化、现代化,也就是说,结合先进的音乐表达的手段来弘扬和继承民族音乐。交响乐是成就先进的音乐艺术发展的技能之一,是用交响乐团最完美的形式表达音乐,也就是最高形式。传统古筝作品加上交响音乐,使音乐规模增加,更为多元化的展现方式让作品耳目一新、耐人寻味。
不得不说,在古筝作品中融入交响乐的表现形式,何占豪先生无疑为古筝创作拓宽的“知识面”。近代以来,古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主要用于说唱音乐伴奏,或本地音乐合奏,因此,古筝不同流派的韵律特征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中慢慢形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慢慢走上专业发展之路,经常作为独奏乐器,以独奏的形式表达作品。何占豪先生所创作的《临安遗恨》,让古筝音乐与西洋乐团交融,成为筝和交响乐团合作的典范。筝和交响乐团合作下的《临安遗恨》,让古筝音乐得以多方位展现,也提升了筝和西方音乐的合作力量,让外国人知道这个中国传统器乐——古筝的魅力。古筝与交响乐团在音色的对比、旋律的对比、力度的对比,都是基于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不可否认,在传统的古筝音乐中,何占豪先生对古筝作品的创作是对古筝音乐很有价值的研究。
《临安遗恨》主要基于对传统风格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了解与运用,同时在西洋乐的展现形式中加入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在这个具有民族魅力的旋律上中西结合,使我国民族音乐表现出新颖独特的吸引力,让作品不为时间的流逝而流失。
何占豪先生他创作的《临安遗恨》中,艺术语言拥有独特魅力,展现出地道的风土人情,音乐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主要是在于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尽管是用传统的民间素材作为基础,但它没有直接引用这些“原材料”,而是在研磨傳统元素的自身魅力后进行有生命力的改变,让作品在传统音乐原有的面貌上也具备现代音乐的魅力,让中国传统音乐的独有特色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出彩。
常说何占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能由耳入心,听得让人心生美感,但其实何占豪先生的创作不仅用“美”形容,听起来美丽的旋律更是展现了独特的民族内涵。作品《临安遗恨》中的主人公岳飞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经典的人物设定让作品的思想感情更为宽广。在音乐表现上,大气磅礴的乐句表达岳飞的精忠报国,而岳飞内心的悲伤、焦虑则由细腻的曲调来表达,让音乐曲调错落有致、层层推进、相互对比。比如在慢板部分,使用了古筝独有的按、滑弦等技巧,使音乐起伏有致、高低错落,将情感一点一滴的展现出来,其中部分单音旋律的运用,更是细腻的刻画出岳飞的内心世界:思念家人、对儿女的牵挂。有时音乐不一定要多么纷繁复杂,例如这里所说的单音旋律强有力的触动着欣赏者内心,让音乐作品真正意义上做到从心里来、又到心里去。
何占豪先生创作的《临安遗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还具备很强的艺术魅力。中西合璧即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加上经过推敲的西洋音乐,是作曲家创作《临安遗恨》的亮点。协奏曲的背景素材为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同时宏大的历史题材加上古筝协奏曲的表演形式,突破了传统古筝温婉柔和的音乐意境,增加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想象空间。何占豪先生在创作时,西洋乐的加入并没有破坏古筝的传统韵味,是传统古筝音乐中所不涉及的,给古筝音乐的发展拓宽空间。他结合古筝自身的演奏技法表达人物思想,再现历史场景,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做主题,收集古曲、地方音乐语言为素材,再用这些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相整合,继承再创作这些民族文化,使得传统民族文化成为作品灵魂。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不仅展示出古筝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增强了古筝艺术的当代魅力。让传统乐器不仅能继承传统文化,也能通过自身优势展现现代美;让创作的作品不仅成为当代好作品,也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仲呈祥.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学习习主席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的体会[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77-78.
[2] 闫怡君.浅析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J].大舞台,2011(12):115-116.
关键词:文艺创作 思想性 艺术性 临安遗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a)-0225-02
1 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思想内涵
我国著名的传统乐曲《满江红》便为《临安遗恨》的主题旋律出处。《满江红》为宋元时期的词牌,相传《满江红》为岳飞作词,1925年政治动荡,杨荫浏先生为《满江红》谱曲,抒发当时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整首作品由两大段组成,中间乐段运用了我国词调戏曲音乐中典型的曲式结构——“换头”,使两段第一句稍作调整。1981年,作曲家林吉良改编的中阮独奏曲《临安遗恨》便运用《满江红》的主题旋律,到20世纪90年代,何占豪先生又运用西方作曲手法,中西结合创作出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
崇高是一种美。在艺术创作中,集中反映了崇高美的形态。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曲风充满激情活力、节奏坚定、曲风壮烈、爱国主义情怀和人物形象有很强的吸引力。真实的艺术感情可以恰如其分的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流露。“美”有“真”为前提、“善”为基本才叫美。人们欣赏《临安遗恨》时,先体验到感觉岳飞词作《满江红》的意境,并想象出那段让人难过的历史往事,想起原本歌曲旋律,将获得更多的从音乐的原本基础上所深化的内涵,引起更强烈的情感冲击。一句话,乐曲《临安遗恨》选择了大众知晓度高的历史爱国主义主题故事,可以得到欣赏者更多的共鸣,这是此作品带给人思想上情感震撼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占豪先生始终坚持既要传承民族之精华、也要吸收外来音乐使其民族化的创作原则。何占豪先生在探索与传统民族风格有关的古筝音乐时,他创造了很多受人欢迎的筝作品,尤其《临安遗恨》,已成为筝乐学习者必弹的优秀经典作品之一。作品除了取材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之外,对传统音乐调式调性等表现方式也进行了琢磨分析,并适当加入西方音乐手法,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碰撞,使《临安遗恨》在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也展现出现代音乐美。部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超出音乐地域的限制,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何占豪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中西音乐文化碰撞,对中国传统音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原因是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艺理念,而且,因为它是文艺创作主题——创作者主体创造作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统一。人们需要丰富的精神食量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以人民生活为基础。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是发展国家的驱动力,人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人们应当成为文艺创作的对象和主体,也就是文艺主人。我们的文艺要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优秀展现出来,采用多种形式和风格,健康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需求。从这方面看来,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经典作品《临安遗恨》十分贴切的体现了这一思想。
2 中西合璧,大胆创新
文艺工作者的主要责任是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生活之美。好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会贴近现实社会,将现实社会的时代风采用好的艺术语言得以展现,优秀的作品是不被时代所消磨的,一部好的作品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鼓励者,是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者。
想要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必须科学化、现代化,也就是说,结合先进的音乐表达的手段来弘扬和继承民族音乐。交响乐是成就先进的音乐艺术发展的技能之一,是用交响乐团最完美的形式表达音乐,也就是最高形式。传统古筝作品加上交响音乐,使音乐规模增加,更为多元化的展现方式让作品耳目一新、耐人寻味。
不得不说,在古筝作品中融入交响乐的表现形式,何占豪先生无疑为古筝创作拓宽的“知识面”。近代以来,古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主要用于说唱音乐伴奏,或本地音乐合奏,因此,古筝不同流派的韵律特征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中慢慢形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慢慢走上专业发展之路,经常作为独奏乐器,以独奏的形式表达作品。何占豪先生所创作的《临安遗恨》,让古筝音乐与西洋乐团交融,成为筝和交响乐团合作的典范。筝和交响乐团合作下的《临安遗恨》,让古筝音乐得以多方位展现,也提升了筝和西方音乐的合作力量,让外国人知道这个中国传统器乐——古筝的魅力。古筝与交响乐团在音色的对比、旋律的对比、力度的对比,都是基于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不可否认,在传统的古筝音乐中,何占豪先生对古筝作品的创作是对古筝音乐很有价值的研究。
《临安遗恨》主要基于对传统风格音乐、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了解与运用,同时在西洋乐的展现形式中加入了我国传统音乐元素,在这个具有民族魅力的旋律上中西结合,使我国民族音乐表现出新颖独特的吸引力,让作品不为时间的流逝而流失。
何占豪先生他创作的《临安遗恨》中,艺术语言拥有独特魅力,展现出地道的风土人情,音乐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主要是在于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尽管是用传统的民间素材作为基础,但它没有直接引用这些“原材料”,而是在研磨傳统元素的自身魅力后进行有生命力的改变,让作品在传统音乐原有的面貌上也具备现代音乐的魅力,让中国传统音乐的独有特色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出彩。
常说何占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能由耳入心,听得让人心生美感,但其实何占豪先生的创作不仅用“美”形容,听起来美丽的旋律更是展现了独特的民族内涵。作品《临安遗恨》中的主人公岳飞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民族英雄,经典的人物设定让作品的思想感情更为宽广。在音乐表现上,大气磅礴的乐句表达岳飞的精忠报国,而岳飞内心的悲伤、焦虑则由细腻的曲调来表达,让音乐曲调错落有致、层层推进、相互对比。比如在慢板部分,使用了古筝独有的按、滑弦等技巧,使音乐起伏有致、高低错落,将情感一点一滴的展现出来,其中部分单音旋律的运用,更是细腻的刻画出岳飞的内心世界:思念家人、对儿女的牵挂。有时音乐不一定要多么纷繁复杂,例如这里所说的单音旋律强有力的触动着欣赏者内心,让音乐作品真正意义上做到从心里来、又到心里去。
何占豪先生创作的《临安遗恨》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还具备很强的艺术魅力。中西合璧即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加上经过推敲的西洋音乐,是作曲家创作《临安遗恨》的亮点。协奏曲的背景素材为大家熟悉的历史故事,同时宏大的历史题材加上古筝协奏曲的表演形式,突破了传统古筝温婉柔和的音乐意境,增加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和想象空间。何占豪先生在创作时,西洋乐的加入并没有破坏古筝的传统韵味,是传统古筝音乐中所不涉及的,给古筝音乐的发展拓宽空间。他结合古筝自身的演奏技法表达人物思想,再现历史场景,用经典人物、经典故事做主题,收集古曲、地方音乐语言为素材,再用这些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术相整合,继承再创作这些民族文化,使得传统民族文化成为作品灵魂。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不仅展示出古筝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增强了古筝艺术的当代魅力。让传统乐器不仅能继承传统文化,也能通过自身优势展现现代美;让创作的作品不仅成为当代好作品,也能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仲呈祥.文化自信与文艺繁荣——学习习主席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的体会[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7(1):77-78.
[2] 闫怡君.浅析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J].大舞台,2011(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