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高原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生理适应的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系统高原训练后,机体可发生一系列有利或不利的抗缺氧生理适应。
关键词:高原训练;适应;综述
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2]。
一、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近年研究表明适当时间、适宜缺氧刺激的运动训练使呼吸系统调节机能增强,调动机体呼吸系统的代偿功能以提高氧气进人肺泡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肺通气功能储备并提高呼吸肌功率,表现为运动时每分通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肺活量和肺总容量均增加,保证了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饱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呼吸系统对低氧分压的适应可使运动员增加氧的摄人,提高肺通气功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1]。
二、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适应期,心率加快,高训后返回平原,心率低于上高原前且同级负荷后心率相对更低,表明运动员心搏频率储备增加,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随着机体的适应与训练加强,心输出量有所增加,返回平原后心输出量增加表现尤为明显[3]。高原训练可能是增加骨骼肌及其线粒体中毛细血管的分布,有利于氧气等的交换。
三、高原训练对血液的影响
在低氧刺激下可促进肾脏分泌增加,在它的作用下,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机体运氧的能力。但李强等人研究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一周后,机体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生成显著增加,但EPO在低氧环境下虽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高原训练可使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b-O2半饱和度压力等升高,但目前很少知道这些变化持续时间及返回平原后它们的生理作用。
四、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高原缺氧训练可使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和肌红蛋白浓度增加,糖酵解酶活性降低,但Hoppeter等认为,骨骼肌氧化酶并沒增加,在4300m以上反而下降。高原训练可致骨骼肌蛋白质丢失,并随高度升高而加剧。一方面分解的蛋白质参与糖异生,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另一方面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降低,限制了肌肉最大力量发挥,此正是不能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原训练可能对肌肉组织有损耗,肌力、体重与速度可能下降,力量训练的效果可能不佳,以及高原训练产生的其它方面难以克服的弊端,这是高原足球训练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另外,目前尚未证实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纤维Ⅰ型(ST)与Ⅱ型(FT)之间相互转换,但已从小鼠身上研究发现高压缺氧训练14周后,Ⅱab肌纤维百分比明显增加。
五、高原训练对心率的影响
在高原适应一段时间后,平原运动员静息心率下降,达到平原水平,Heath等认为是由于急速进入高原心动过速引起心排量增高后,心搏量降低是心排量恢复正常所致。运动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不能重复在平原的运动成绩,高原训练的节奏感与平原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外均有研究,这是由缺氧引起的糖代谢加速使体内乳酸提早出现所致。但运动中的最高心率在高原及平原均达到通常公认的极限下负荷(180次/min)的心率水平[4]。因此,在高原训练时,最大心率与平原训练基本没有区别。
六、小结
高原训练是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高原训练不是万能的,高原缺氧还会产生一些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影响,如肌肉萎缩、应激激素分泌增多和训练强度下降等,高原训练的效果受海拔高度、停留时间、运动训练、营养状况、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作用依赖于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平衡,充分发挥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有利影响,而减轻其副作用是以后高原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尹伟娜,张传新.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5-117.
[2]冯连世.高原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1.
[3]赵常红.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陈亚中,张永龙.对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性的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38-41.
关键词:高原训练;适应;综述
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2]。
一、呼吸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近年研究表明适当时间、适宜缺氧刺激的运动训练使呼吸系统调节机能增强,调动机体呼吸系统的代偿功能以提高氧气进人肺泡的速度,进一步提高机体在低氧环境下的肺通气功能储备并提高呼吸肌功率,表现为运动时每分通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肺活量和肺总容量均增加,保证了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饱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呼吸系统对低氧分压的适应可使运动员增加氧的摄人,提高肺通气功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1]。
二、心血管系统对高原训练的适应
运动员在高原训练适应期,心率加快,高训后返回平原,心率低于上高原前且同级负荷后心率相对更低,表明运动员心搏频率储备增加,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随着机体的适应与训练加强,心输出量有所增加,返回平原后心输出量增加表现尤为明显[3]。高原训练可能是增加骨骼肌及其线粒体中毛细血管的分布,有利于氧气等的交换。
三、高原训练对血液的影响
在低氧刺激下可促进肾脏分泌增加,在它的作用下,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从而提高机体运氧的能力。但李强等人研究发现,间歇性低氧训练一周后,机体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生成显著增加,但EPO在低氧环境下虽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高原训练可使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b-O2半饱和度压力等升高,但目前很少知道这些变化持续时间及返回平原后它们的生理作用。
四、高原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
高原缺氧训练可使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和肌红蛋白浓度增加,糖酵解酶活性降低,但Hoppeter等认为,骨骼肌氧化酶并沒增加,在4300m以上反而下降。高原训练可致骨骼肌蛋白质丢失,并随高度升高而加剧。一方面分解的蛋白质参与糖异生,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另一方面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降低,限制了肌肉最大力量发挥,此正是不能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高原训练可能对肌肉组织有损耗,肌力、体重与速度可能下降,力量训练的效果可能不佳,以及高原训练产生的其它方面难以克服的弊端,这是高原足球训练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另外,目前尚未证实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纤维Ⅰ型(ST)与Ⅱ型(FT)之间相互转换,但已从小鼠身上研究发现高压缺氧训练14周后,Ⅱab肌纤维百分比明显增加。
五、高原训练对心率的影响
在高原适应一段时间后,平原运动员静息心率下降,达到平原水平,Heath等认为是由于急速进入高原心动过速引起心排量增高后,心搏量降低是心排量恢复正常所致。运动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不能重复在平原的运动成绩,高原训练的节奏感与平原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外均有研究,这是由缺氧引起的糖代谢加速使体内乳酸提早出现所致。但运动中的最高心率在高原及平原均达到通常公认的极限下负荷(180次/min)的心率水平[4]。因此,在高原训练时,最大心率与平原训练基本没有区别。
六、小结
高原训练是提高耐力的有效手段,然而高原训练不是万能的,高原缺氧还会产生一些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影响,如肌肉萎缩、应激激素分泌增多和训练强度下降等,高原训练的效果受海拔高度、停留时间、运动训练、营养状况、运动员训练水平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作用依赖于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平衡,充分发挥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有利影响,而减轻其副作用是以后高原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尹伟娜,张传新.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5-117.
[2]冯连世.高原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4):1.
[3]赵常红.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陈亚中,张永龙.对足球运动员高原训练科学性的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