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两年来,由于受粮食价格回落影响,一些地方农民种粮水平低、收益降低,出现粮贱伤农,一些地方群众弃地或退地现象时有发生。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平高低关系着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本文从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取得的成效进行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当前经济条件下的粮食高产模式栽培经验,对今后粮食生产将会起到积极影响。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豫西北,地处黄淮海平原,气候适宜,一年四季明显。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生产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冬小麦和夏玉米50余万亩。
1.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布署,在省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力实施 “依靠科技进步,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等为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1.1实施地点及面积按照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方案的要求,济源市设置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两个,项目区安排在五龙口镇、梨林镇等土壤肥力较高、交通便利、水利灌溉条件优越的行政村,涉及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总面积31600亩。
1.2种植品种及关键技术 项目区种植品种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种,如矮抗58、丰德存麦1号、周麦27等小麦品种及豫单606、浚单29、郑单958等玉米品种。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全面推广了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技术及机械深耕改土、种子包衣、适期适量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及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
2. 实施成效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探讨总结出了我市在目前耕作制度下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通过样板田、示范方等典型引路,大力推进了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全市粮食生产。
2.1平均产量显著提高今年粮食收获前,济源市农业局组织农学、植保、种子、土肥等有关专家,对济源市完成的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达629.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32.7公斤,圆满完成预期目标。10万亩辐射带动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达547.5公斤,较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85.93公斤增产161.57公斤,增幅达29.5%;玉米平均单产527.5公斤,较全市玉米平均单产359.1公斤增产168.4公斤,增幅达31.9%。
2.2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通过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补助及“一喷三防”、高产项目资金等补助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平原平均70%以上土地面积得到流转,各种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纷纷云生。农民愿意种粮,种粮收益高,主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
2.3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田间机井配套、井渠相连,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另外道路修建平整,地面水泥硬化,保证了作业服务方便。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了整地、播种、追肥、施药、收获等全部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3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高产创建示范片从品种、播期、生育期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逐步提升农技农艺相融合,综合运用免耕、少耕、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落实小麦宽幅匀播、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集成配套技术,降低了种粮风险,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
2.4科技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高产创建时我们加强宣传和指导,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耕地地力三项合一”、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重点科技工程项目的综合实施,种粮大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加之我们进行的实实在在的粮食高产创建补贴,种粮群众每亩享受足额补贴,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粮食高产创建,大面积的展示和示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周边群众纷纷跟着学、带着种,科技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3 主要做法与启示
3.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为确保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济源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检查指导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由济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十余名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员,负责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与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市农业局牵头,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指导相关镇开展创建活动,制订完善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目标管理制度。
3.2责任明确,确保高产创建实施 为确保高产创建项目的顺利进行,市农业局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方案》、《济源市粮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方案》,使各项措施指标化、明白化。同时,在示范点建立了标准示范标牌,明确示范品种、关键技术、产量目标、行政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内容,接受基层干部群众监督。
3.3集约资源,合力推进高产创建 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保证高产创建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部门组织领導力量,市农业局牵头,联合水利、农机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3.4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搞好技术培训是高产创建活动的关键。市农技部门深入开展技术培训,编印良种简介、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资料,亲自送到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举办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会,促进了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推广,保证了科技措施的落实。据统计该项目今年共开展以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及示范观摩11场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编印下发科技资料15000余份(册),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3.5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为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指标的完成,在项目区启动了市、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三级植保预警机制,定点定时对小麦玉米病虫害进行监测监控和带药侦察,严格实行病虫预测预报“日报制”,随时掌握大田病虫发生动态;同时组建了市场化运作的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服务,推广大型车载植保机械,初步形成了项目区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病情、虫情,专业服务队即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赢”的新格局。
4 启示
4.1严格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发放 国家出台的有关惠农政策是对种植粮食群众的补贴,各地方、基层要严格政策发放,特别是对土地流转的种粮大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要确保资金能足额补贴到位,不能发放到没有种粮的一些群众手上,挫伤真正种粮群众积极性。
4.2加大扶持,保障粮食生产效益 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如保险等灾害性补贴力度增加,减少种粮风险。同时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粮食的种植效益;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粮食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需求,带动粮食种植。
4.3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 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种子领域、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转化推广,增加新品种新技术来源。同时加大与省内外农技推广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和经验,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农技部门应积极组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参观各地先进经验模式,及时学习了解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宣传,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豫西北,地处黄淮海平原,气候适宜,一年四季明显。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生产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冬小麦和夏玉米50余万亩。
1.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情况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的安排布署,在省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力实施 “依靠科技进步,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高产优质”等为内容的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1.1实施地点及面积按照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方案的要求,济源市设置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两个,项目区安排在五龙口镇、梨林镇等土壤肥力较高、交通便利、水利灌溉条件优越的行政村,涉及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总面积31600亩。
1.2种植品种及关键技术 项目区种植品种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种,如矮抗58、丰德存麦1号、周麦27等小麦品种及豫单606、浚单29、郑单958等玉米品种。在高产创建活动中,全面推广了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技术及机械深耕改土、种子包衣、适期适量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及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
2. 实施成效 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探讨总结出了我市在目前耕作制度下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通过样板田、示范方等典型引路,大力推进了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全市粮食生产。
2.1平均产量显著提高今年粮食收获前,济源市农业局组织农学、植保、种子、土肥等有关专家,对济源市完成的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万亩示范区小麦平均单产达629.2公斤,玉米平均单产632.7公斤,圆满完成预期目标。10万亩辐射带动示范田小麦平均亩产达547.5公斤,较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85.93公斤增产161.57公斤,增幅达29.5%;玉米平均单产527.5公斤,较全市玉米平均单产359.1公斤增产168.4公斤,增幅达31.9%。
2.2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通过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补助及“一喷三防”、高产项目资金等补助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平原平均70%以上土地面积得到流转,各种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纷纷云生。农民愿意种粮,种粮收益高,主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
2.3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高标准良田项目建设,田间机井配套、井渠相连,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另外道路修建平整,地面水泥硬化,保证了作业服务方便。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了整地、播种、追肥、施药、收获等全部机械化,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3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明显提升 高产创建示范片从品种、播期、生育期全程实行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逐步提升农技农艺相融合,综合运用免耕、少耕、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落实小麦宽幅匀播、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集成配套技术,降低了种粮风险,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
2.4科技辐射带动效应增强 高产创建时我们加强宣传和指导,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应对自然灾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耕地地力三项合一”、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重点科技工程项目的综合实施,种粮大户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加之我们进行的实实在在的粮食高产创建补贴,种粮群众每亩享受足额补贴,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粮食高产创建,大面积的展示和示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周边群众纷纷跟着学、带着种,科技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3 主要做法与启示
3.1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为确保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济源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及检查指导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由济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组长,农技、土肥、植保等十余名技术人员为技术指导员,负责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与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市农业局牵头,负责高产创建各项具体任务的落实,指导相关镇开展创建活动,制订完善的活动实施方案和目标管理制度。
3.2责任明确,确保高产创建实施 为确保高产创建项目的顺利进行,市农业局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方案》、《济源市粮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济源市粮食高产创建技术培训方案》,使各项措施指标化、明白化。同时,在示范点建立了标准示范标牌,明确示范品种、关键技术、产量目标、行政负责人、技术专家等内容,接受基层干部群众监督。
3.3集约资源,合力推进高产创建 集约重大项目资源,与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病虫综防、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政策与科技项目紧密结合,保证高产创建的物质基础与资金优势,推进高产创建工作;集约各部门组织领導力量,市农业局牵头,联合水利、农机等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3.4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搞好技术培训是高产创建活动的关键。市农技部门深入开展技术培训,编印良种简介、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资料,亲自送到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次举办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会,促进了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和推广,保证了科技措施的落实。据统计该项目今年共开展以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及示范观摩11场次,培训农民8000余人次,编印下发科技资料15000余份(册),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
3.5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为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各项指标的完成,在项目区启动了市、镇、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三级植保预警机制,定点定时对小麦玉米病虫害进行监测监控和带药侦察,严格实行病虫预测预报“日报制”,随时掌握大田病虫发生动态;同时组建了市场化运作的植保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服务,推广大型车载植保机械,初步形成了项目区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病情、虫情,专业服务队即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即赢”的新格局。
4 启示
4.1严格政策,确保惠农资金发放 国家出台的有关惠农政策是对种植粮食群众的补贴,各地方、基层要严格政策发放,特别是对土地流转的种粮大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要确保资金能足额补贴到位,不能发放到没有种粮的一些群众手上,挫伤真正种粮群众积极性。
4.2加大扶持,保障粮食生产效益 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如保险等灾害性补贴力度增加,减少种粮风险。同时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提高粮食的种植效益;积极鼓励支持农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粮食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需求,带动粮食种植。
4.3扩大合作,增加技术创新源泉 加强与有关科研、教学等单位的联系,及时跟踪了解种子领域、栽培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及早进入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转化推广,增加新品种新技术来源。同时加大与省内外农技推广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广泛了解各地高产典型和经验,善于发现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创新点,及时总结推广;农技部门应积极组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参观各地先进经验模式,及时学习了解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推广、研究热点,适时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加强宣传,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