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ki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李校长,您好!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重申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我们应该如何深刻把握其所蕴涵的重大意义?
  李君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文革”十年内乱,不仅使我国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党和国家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同时还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从“文革”走出来的中国,是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或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敢地挺身而出,以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路线破题,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与此同时,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的政治路线;三是大刀阔斧地平反冤假错案,在解放大批老干部的基础上,提出干部“四化”标准,形成了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组织路线。在此基础上,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重点,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后,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记者:我们党在实践中是怎么探索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李君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探索和开辟这条道路有两个起点:一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二是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强调不够,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我国农村区域广大、农民人口众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作为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作出了很大贡献,也受到很多束缚;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主要也体现在农民贫穷上。因此,农村的改革牵动全局,影响深远。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原有的农村经济,总体上没有完全摆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状态,农村通过改革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还不完全是现代社会化的生产力。而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我国的生产力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包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种现代化的生产力,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逐步达到,也可以通过借鉴、利用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经验来实现。因此邓小平在1978年10月就提出:“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后来,他又提出要利用外资的问题,说:“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即在对外开放中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这个思路的创新意义和历史贡献,直到现在才被我们充分地认识到,但在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辅助手段。邓小平这个思路,首先就体现在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办上。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决定将这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邓小平把这些特区看作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同时又看作是一个“基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地,培养人才的基地。实践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试验是成功的。因此,从实践上考察邓小平的探索过程,创办四个经济特区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李君如: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历史特点。一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注意到,在农村改革起步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央决定把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即开始全面改革的时候,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深刻地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科学结论,标志着我们的实践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一科学结论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这就要承认落后,不能重犯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错误。不过,我们承认落后,并不是要固守落后,而是要改变落后。因此邓小平不仅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且提出要改革,要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就包含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和改革发展这两方面意义。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及其经验,首先要认识到,从中国实际出发推进经济体制和其它各方面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极其重要的历史特点。
  二是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兴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我们又相继开放沿海14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步一步走上了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作出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决策,不仅是因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有这个需要,而且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看到了我们对外开放有这个可能和条件。他在1978年9月最初提出对外开放问题的时候就说过:“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确实,从20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抓住了我们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的机遇。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这一轮经济全球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为鲜明的特点时,90年代末出现了一个反全球化的潮流,而且也在不断发展。现在,有两个世界性论坛在对抗着,一个是总部设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1971年成立),是经济全球化声音比较集中的场所;另一个是在巴西南部城市阿雷格里港成立的世界社会论坛(2001年成立),是集中反映反全球化要求的场所。这就给我们党出了一个难题: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参与反全球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研究了这个问题,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因此,我们作出了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战略抉择。从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到江泽民决策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走出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是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达到互利、双赢,而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或集团对抗来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因此又叫做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特点。   研究这两个历史特点,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努力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改革开放的这些生动实践,为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完善和发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时,首次对我国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和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正确处理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的概括,并且明确指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所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在这样深刻的拨乱反正和创造性探索过程中,邓小平开始思考中国究竟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二大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后召开的第一个党代表大会,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来自于实践的“基本结论”。这意味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拨乱反正、全面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独特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了一个科学的方向和目标。从此以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从此以后,中国社会主义走上了蓬勃发展的新路,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记者: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
  李君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究竟怎么概括和表述,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破了这个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地说,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行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全面推进,最终走向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五个基本元素: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三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是坚持“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中又加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可以说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是坚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大发展目标。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如何深入把握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内涵?
  李君如:在“7·23”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系统地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六大建设”。
  关于经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这几年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澄清了近年来有人以中央强调加强社会建设为由头,来否定经济建设是中心的错误观点。二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就已经提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回答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澄清了有些人把这两者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三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这次又一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关于政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四个重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就回答了一个长期困扰许多人思想的重大问题。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才有条件搞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是不能机械地割裂的。中国的第一场改革,即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取得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深入一步,都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加以保障。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就已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七大进展。这次又强调了这一重大问题。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不能忘记的根本原则。三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民主政治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其中之一,就是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有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两种形式,我们要善于把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四是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的任务是要在进一步加强立法的同时,把着力点放到严格执法上来,积极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关于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次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于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以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为此他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里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民生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因为要发展经济而忽略民生问题,也不能因为要重视民生问题而否定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也就是说,在民生问题上,要有一个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我们的进步,又要注意群众的需求在提高。三是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论述“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时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把它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了出来,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关于党的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二是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这里,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次序有所变化,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到了制度建设的前面,把这两个问题都突出了出来。三是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十一月  1日,上海博物馆召开建馆60周年纪念大会,同日,《上海现代服务业五新100例(第一辑)》首发式暨现代服务业商业模式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分别发来贺信。  3日,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江泽民为校庆亲笔题词,李岚清、李铁映题词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等致信祝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本文以上海市徐汇区虹梅社区为个案,梳理区域化党建的实践经验、基本格局,剖析其促进辖区资源共享的机制,探究其促进区域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非公企业党建;虹梅社区;区域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1-0050-0
期刊
[摘 要]党务公开以公开透明为特征的独特制度机制,具备激活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力功能。因此,党务公开要坚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并借助党务公开这一制度载体,全方位构筑“创先争优”活动的动力机制体系,有效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党务公开;创先争优;制度价值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
期刊
[摘 要]网络党建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在总结华东师大中文系网络党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基层网络党建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现实对接虚拟的党建同步常态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网络党建;党建科学化;高校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11-0024-03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的新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创新组织设置,把“支部建在百姓家门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了党在村级治理中的整合功能,提高了党组织化解矛盾的能力,推进了太平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太平村;组织设置;基层民主;支部建在村民组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期刊
五月  5月2日,上海市第三次老龄工作会议举行,市委副书记、市老龄委主任殷一璀出席会议并讲话。  5月3日,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举行。市领导向2011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标兵、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颁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青年典型表示祝贺,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主持会议。  5月3日,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期刊
[摘 要]作为信息时代年轻人网络问政的组织平台,2006年海盗党在西方盗版与反盗版的斗争中产生。新兴的海盗党以新兴中产阶级为中坚力量,充满了新鲜与活力,同时凭借其明确的政治诉求、多样新颖的活动方式、网络状分布的组织结构、浓厚的民主氛围以及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重视和利用,自产生后给欧洲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海盗党的发展前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海盗党;发展现状;特征;发展前景  [中图分
期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新四军历史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决定2013年下半年召开主题为“新四军与上海”的学术研讨会。为此,特面向全国举办征文活动。  征文选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自选):  一、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建设研究  (1)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  (2)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  (3)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  (4)新
期刊
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青年学者论坛日前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的11位青年学者作了专题发言。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实践与启示  复旦大学朱潇潇博士以中央苏区标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标语书写的规则、标语内容与形式的匹配与创新、标语编撰背后的
期刊
[摘 要]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矩阵式党支部结合了年级横向党支部与纵向党支部的优点,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便于支部选择不同时机、不同侧面了解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对支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更好地开展符合学生专业特色和个性需求的活动,改善组织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矩阵结构;支部模式;研究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