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人的血糖,空腹时70-110毫克,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140毫克之间,这都属于正常范围。如果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40毫克以上,我们就要注意这可能已经患着糖尿病。 临床上再表现有多饮、多食、多尿、容易疲劳、忽然间消瘦等症状。加上葡萄糖耐量试验,给75克葡萄糖,餐后二小时,有两次的血糖值高于200毫克以上的的状况,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这个人已经患有糖尿病了。
1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
此类心态患者均为1型DM,占54.4%。由于患者多是青少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如果没有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责备父母。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
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诊断,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焦虑恐惧的心理
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
4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28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
5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
有此心态患者1型占2.5%;2型占7.5%,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于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
1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态
此类心态患者均为1型DM,占54.4%。由于患者多是青少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如果没有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将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青少年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针对父母,责备父母。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
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诊断,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焦虑恐惧的心理
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
4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28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
5厌世抗拒治疗的心理
有此心态患者1型占2.5%;2型占7.5%,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于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