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兖矿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省经信委关于企校合作的部署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本着“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企校合作新路子,强化高校学生实训管理,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扎实推进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强化责任意识,抓好高校学生实训工作,确保实训效果
1.突出实训基地建设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实训基地建设,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仅2009年就投入3824万元。
目前,已建成26个实训基地、19个技能训练室和22个实验室。同时投入资金1400万元,新建、改建各实训点大学生公寓楼,可提供大学生见习期住宿床位1580个。配备空调、电话、有线电视、宽带接口、书橱桌椅等设施,逐步改善了高校学生实训工作和生活条件。
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现状,集团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济宁医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签订高校学生实训合作协议。近年来,集团公司每年平均接收高校学生实训700余名。
2.突出实训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集团公司成立高校学生实训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实训点的管理责任和工作任务,集团公司各实训点均相应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和实训点“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体系。明确提出“创新制度上台阶、规范管理严考核、及时激励促工作”的思路,制定了《高校学生见(实)习管理办法》、《高校学生见(实)习保密协议书》、《全日制高校学生见习期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实训培养计划和实施细则,形成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促进了实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根据企业每年接收的高校学生实训数量,要求各实训点保证所需费用。根据实训学生专业和工作环境不同,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发放生活补贴、一次性资助就业金和研发津贴,提高了高校学生实训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突出实训管理方式创新
集团公司创新高校学生实训管理方式,主要是明确三项责任,签订“一合同两协议”,抓好四个阶段工作。明确三项责任,即明确实训点、实训指导人、带教师傅责任。签订“一合同两协议”,即签订《师徒合同书》、《实训指导协议》、《安全包保协议》,签订率均为100%。抓好四个阶段工作,即:
一是入企教育。精心组织军事化训练、拓展训练和学习培训,促进高校学生角色转变,增强企业认同感。
二是劳动锻炼。抓好高校学生劳动品质培养,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引导广大学生扎根一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三是业务见习。坚持双向选择、对口带教,扎实开展业务见习。四是转正考核和定职评选。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征求带教人意见、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对见习生入企教育、劳动锻炼、业务见习等各阶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时转正定职,考核优秀的作为评选优秀见习生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来,集团公司平均每年组织高校学生考核定职800余人,评选优秀见习生50人。
4.突出建立实训激励机制
开展见习管理评先树优活动,每年评选优秀见习生、优秀见习指导人和见习管理先进单位,分别给予1500元、2000元和3-5万元的奖励。激发了高校学生扎根企业、拼搏奉献的热情。
二、加强企校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设立3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和24个技术创新团队,形成以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以专家委员会为咨询层、以技术中心为管理层、以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团队为研发层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施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创新提供了平台。
2.构建开放式产学研合作模式
先后与中科院、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面技术合作关系。与中国矿业大学等18家单位联合成立“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2009年,有2项产学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依靠产学研合作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一是大力培育煤炭生产核心技术。与煤科总院合作的“年产600万吨重型化高可靠性自动化综放工作面”成功运行,实现了以电液程序控制为主、人工为辅的放煤新工艺。
二是加快煤化工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开展煤炭气化及多联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是开展煤电铝多联产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与中南大学、山东大学、云南铝厂等院校、企业合作,围绕电解槽电解温度在线监测及控制、电解槽寿命等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保证了电解铝产业安全平稳健康发展。
三、采取灵活合作培养方式,扎实推进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完善企校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集团公司成立企校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对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订实施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各基层单位、有关部门制定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意见和配套措施。
二是完善沟通协调体系。企校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定教学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合作内容和培养方式,保证双方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采用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划拨专项经费等方式,保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资金需求。平均每年用于企校合作人才培训专项经费达100多万元。
2.实施多渠道合作培养方式
一是合作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省委党校等院校合作培养相关人才。2007年,投入资金30万元加入中国煤炭现代远程教育网,开通网点208家,形成集团公司、矿处单位、区队(车间)三级培训网络,培养各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联合、委托培养新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新上项目,兖矿集团与相关院校合作共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与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联合定向培养600名电解铝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作制造产业发展。
3.严格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考核 集团公司强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严格标准,严格程序,提升了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职工通过参加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获得学历学位每年达2000多人。目前,集团公司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459人,大学以上学历达到11000余人,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供稿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一、强化责任意识,抓好高校学生实训工作,确保实训效果
1.突出实训基地建设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实训基地建设,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8亿元,仅2009年就投入3824万元。
目前,已建成26个实训基地、19个技能训练室和22个实验室。同时投入资金1400万元,新建、改建各实训点大学生公寓楼,可提供大学生见习期住宿床位1580个。配备空调、电话、有线电视、宽带接口、书橱桌椅等设施,逐步改善了高校学生实训工作和生活条件。
结合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现状,集团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济宁医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签订高校学生实训合作协议。近年来,集团公司每年平均接收高校学生实训700余名。
2.突出实训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集团公司成立高校学生实训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能部门、实训点的管理责任和工作任务,集团公司各实训点均相应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集团公司、职能部门和实训点“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体系。明确提出“创新制度上台阶、规范管理严考核、及时激励促工作”的思路,制定了《高校学生见(实)习管理办法》、《高校学生见(实)习保密协议书》、《全日制高校学生见习期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实训培养计划和实施细则,形成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促进了实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根据企业每年接收的高校学生实训数量,要求各实训点保证所需费用。根据实训学生专业和工作环境不同,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发放生活补贴、一次性资助就业金和研发津贴,提高了高校学生实训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突出实训管理方式创新
集团公司创新高校学生实训管理方式,主要是明确三项责任,签订“一合同两协议”,抓好四个阶段工作。明确三项责任,即明确实训点、实训指导人、带教师傅责任。签订“一合同两协议”,即签订《师徒合同书》、《实训指导协议》、《安全包保协议》,签订率均为100%。抓好四个阶段工作,即:
一是入企教育。精心组织军事化训练、拓展训练和学习培训,促进高校学生角色转变,增强企业认同感。
二是劳动锻炼。抓好高校学生劳动品质培养,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引导广大学生扎根一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三是业务见习。坚持双向选择、对口带教,扎实开展业务见习。四是转正考核和定职评选。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征求带教人意见、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对见习生入企教育、劳动锻炼、业务见习等各阶段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时转正定职,考核优秀的作为评选优秀见习生的主要依据之一。近年来,集团公司平均每年组织高校学生考核定职800余人,评选优秀见习生50人。
4.突出建立实训激励机制
开展见习管理评先树优活动,每年评选优秀见习生、优秀见习指导人和见习管理先进单位,分别给予1500元、2000元和3-5万元的奖励。激发了高校学生扎根企业、拼搏奉献的热情。
二、加强企校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设立30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和24个技术创新团队,形成以集团公司技术委员会为决策层、以专家委员会为咨询层、以技术中心为管理层、以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团队为研发层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施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创新提供了平台。
2.构建开放式产学研合作模式
先后与中科院、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面技术合作关系。与中国矿业大学等18家单位联合成立“煤炭高效开发产学研联盟”。2009年,有2项产学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依靠产学研合作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创新
一是大力培育煤炭生产核心技术。与煤科总院合作的“年产600万吨重型化高可靠性自动化综放工作面”成功运行,实现了以电液程序控制为主、人工为辅的放煤新工艺。
二是加快煤化工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开展煤炭气化及多联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完成国家“863”计划课题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粉煤加压气化制备合成气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是开展煤电铝多联产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与中南大学、山东大学、云南铝厂等院校、企业合作,围绕电解槽电解温度在线监测及控制、电解槽寿命等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保证了电解铝产业安全平稳健康发展。
三、采取灵活合作培养方式,扎实推进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完善企校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集团公司成立企校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对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订实施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各基层单位、有关部门制定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意见和配套措施。
二是完善沟通协调体系。企校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定教学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合作内容和培养方式,保证双方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采用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划拨专项经费等方式,保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资金需求。平均每年用于企校合作人才培训专项经费达100多万元。
2.实施多渠道合作培养方式
一是合作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先后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省委党校等院校合作培养相关人才。2007年,投入资金30万元加入中国煤炭现代远程教育网,开通网点208家,形成集团公司、矿处单位、区队(车间)三级培训网络,培养各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是联合、委托培养新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紧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新上项目,兖矿集团与相关院校合作共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与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联合定向培养600名电解铝产业技术工人,促进了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作制造产业发展。
3.严格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考核 集团公司强化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考核,严格标准,严格程序,提升了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职工通过参加企校合作人才培养获得学历学位每年达2000多人。目前,集团公司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459人,大学以上学历达到11000余人,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供稿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