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抓手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f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设计是影响英语语篇教学的重要因素。以问题为抓手,设计Gulliver in Lilliput一课教学,安排了如下环节:课堂导入,以问温故;读前预测,以问激趣;略读文本,以问促读;精读体验,以问引思;读后总结,以问升华;拓展探究,以问领写。
  关键词:问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Gulliver in Lilliput
  疑为思之始。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继而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索中解决问题。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4 Reading板块的Gulliver in Lilliput时,就尝试以问题为抓手,训练学生的思维,推动教学走向深入。
  一、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以问温故
  导入是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的热身,是对学生心理的唤醒。导入环节,可以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旧知,为新知的授受做铺垫。笔者先展示几本英语小说的图片,如Alice in Wonderland、Snow white、Harry Potter等书的封面,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读过的英语小说。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Are you interested in reading English novels?
  (2)What novels have you read before?
  (3)Which is your favourite novel and why do you like it?
  导入环节的这些问题简单明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所有学生有话可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学生的回答也会逐渐丰富,为后续的阅读做好语言上的铺垫。
  (二)读前预测:以问激趣
  读前预测是根据语篇提供的各种线索,通过读题目、看插图等,对语篇的主题、性质、内容、写作方式等作出预先推断。预测会迅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发现语篇内容与自己所猜测的内容不同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对语篇内容一探究竟;而当语篇内容不出自己的所料时,学生的自信心会明显提升,从而主动地投入学习。该环节,笔者出示课本插图,让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2)Can you guess who they are and what  they  are doing?
  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借助插图来预测语篇大意。可以把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句写在黑板上,如the small men and the huge man, tie his leg, shout at the huge man, an army of small people, different weapons等。这样一来,学生会更加好奇故事的发展,更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预测不能漫无边际,需要教师跟进指导。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寻找表明故事发展阶段的提示信息(Who, What, Where, When, Why and How),帮助学生作出预测。
  (三)略读文本:以问促读
  略读是基本阅读技能之一。学生略读不仅要读得快,还要抓得准,能准确理解语篇大意,抓住语篇关键信息。因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辅助学生略读:
  (1)Who am “I”?
  (2)Why did “I” come here?
  (3)Who did “I” meet?
  (4)Why did “I” want to get away?
  考慮到略读时间有限,学生阅读速度较快,问题需要提纲挈领,帮助学生理清语篇大意,完成对主旨的概括。以上几个问题围绕主人公Gulliver展开。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把握语篇的文体特征、语言风格。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认同感。学生通过梳理Gulliver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找到语篇的重要信息,了解语篇主题,为接下来的精读做足准备。
  (四)精读体验:以问引思
  语篇精读是与作者对话,学生既要沉入语篇,又要跳出语篇;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微观探寻。精读环节,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真正掌握语篇内涵。因此,笔者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并设计了用why、how等引导的分析性、推断性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深入思考。
  第一组学生站在Gulliver的角度,问题设计如下:
  (1)How did you feel when you found yourself tied to the ground?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the tiny people?
  (3)How will you save yourself from the enemies?
  这一组问题让学生站在Gulliver的角度,思考当看到这么多小人的时候,内心感受以及准备如何拯救自己。
  第二组学生扮演the leader of the tiny people(小人们的首领),问题设计如下:
  (1)When you first saw the big monster,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2)How did you tie it up?
  (3)When he woke up, what did you say to him?   (4)Do you think he was dangerous? Why or why not?
  (5)Will you set him free or let him serve your country? And why?
  这一组问题让学生站在the tiny people(小人们)的角度,思考看到一个巨人后的表现、把Gulliver绑在地上的原因、绑住他的工具以及要对Gulliver说些什么。
  这两组问题都是基于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思考Gulliver和小人们的情绪变化;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不同角度准确理解语篇的内容和人物特点,深刻领会语篇内容,进而为之后的写作提供语言素材。
  (五) 读后总结:以问升华
  读后总结指向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对语篇理解的升华。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探险小说。既然是小说,就会有各种矛盾冲突。笔者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故事,画出表示Gulliver动作的句子,并思考他的情绪变化和性格特点。如:(1)I looked down and saw a very small man.(2)I shouted at them-the loud noise made them all fall over.從句(1)可以看出,Gulliver当时比较惊讶。从句(2)可以推断出,他已经生气了。接下来,笔者继续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1)Could Gulliver run away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2)What do you think of Gulliver? What is Gulliver like?
  (3)What questions do you want to ask the author after you read the story?
  问题(1)考查并训练学生根据语篇线索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问题(2)将学生带入语篇情境,思考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问题(3)考查学生理解语篇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这三个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所获取的相关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体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次理解。
  (六)拓展探究:以问领写
  拓展探究环节是阅读的延伸。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就作者的观点提出批评和质疑,独立起草短文、故事等,以写促读。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Which sentence do you like best in this story? Why do you like it?
  (2)If you are the auth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in the next part?问题(1)请学生先在语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喜欢的原因,加深其对语篇的文体特征、语言特点、主题意义的理解。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促使学生将语篇中的信息作为自己观点的支撑点,进一步思考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内化所学内容,以问领写,以写促读。
  二、相关思考
  以问题为抓手,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本节课按照略读到精读的顺序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读前、读中和读后的问题设计符合语篇特点,围绕主人公Gulliver和小人们展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篇知识有效地获取信息、探究主题意义。这些问题的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避免了随意发问。读前的预测和读后的拓展关注了问题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开放性,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但试教后,笔者发现,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大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具有多种答案或者不确定答案,学生回答的难度较大;预留的时间较少,每个问题只能请1—2名学生回答。所以,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第二,本节课共设计了22个问题,对语篇理解的预设太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可以减少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或者讨论,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可以根据语篇的需要适当增加追问,形成主题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追问,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篇。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 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从复习《马诗》导入《石灰吟》,引领学生自由朗读、节奏朗诵、批注解读,问象明意,解诗知人,能真正读懂诗歌的意思和作者的品格。古诗的教学,要人诗互见,走向文本的生命化表达;要创设境域,转向儿童的自洽性建构;要崇尚真实,迈向童心的可能性存在;要多元发现,投向属己的成长新时空。  关键词:发现教学;人诗互見;童心;家常  在江苏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小学语文研讨活动中,我秉持“发现教学”的主张,
期刊
0世纪后期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现统称教师教育,但涉及传统“中等师范教育”如变更为“中等教师教育”易引歧解,仍沿用旧的说法。此外,如引用的中文文献使用的是“师范教育”,本文也一仍其旧,不做改动。一直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朱嘉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综合世界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和我国素质教育对教师新的角色期待,时任南通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通师”)南通师范学校今
期刊
岁月,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  然而,当我静神提笔,任往事一件件漫上心头,如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再次浮现在自己眼前时,我才发现,尚未落笔的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终于明白,过去的生活,因为师父,以及情同手足、同出师门的兄弟姐妹们,早已浸润了一份亲情般的温暖和感动。  一  1997年5月,南通师范学校。  行将毕业的我,迎来了迈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一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指导老师李庆
期刊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5章第2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安排了3课时,分别引导学生学习形如y=ax2,y=ax2+k、y=a(x+h)2,y=a(x+h)2+k、y=ax2+bx+c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必要“放眼全局”“瞻前顾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地,可以引导学生类比迁移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经验,抓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二
期刊
摘要:从一次《间隔排列》教学点线结构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发,探索块状结构和立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教师不应零敲碎打,让学生“小步走”,分散地开展一个接一个的小活动,而应融通多个活动的关联,通过大活动的设计和大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大步走”甚至“一步走”,在更大的开放空间中实现动态、立体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学习活动;结构化处理;点线结构;块状结构;立体结构  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观察了一位教师执教的苏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十多篇短小的文言文,可谓“大手笔”,让许多教师有了某种新鲜感,纷纷以此上公开课。我把听过的名师课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几乎所有的小学文言文都被名师研究过,设计过,执教过。  为了能教好这些文言文,我从网上搜课来看,在杂志上找文章来读,只要有机会就到现场听。有什么感受呢?答案是:文言文,还是那个文言文;教师的“教”,还是那般教——让学生读,再读,反复读,讲大意,背诵。怎么读的呢?把文言
期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單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之力”。教学设计主要安排知识“小引”、问题“小议”、方法“小结”和牛刀“小试”四个环节。  关键词:逻
期刊
【编者按】在评价驱动的课堂上,“呈现评价任务”是教学的开始。“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这一素来少有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期《本刊特稿》栏目的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呈现:以“学生明白”为原则》通过观察一位语文教师的“同课异上”,阐明如何以“学生明白”为原则有效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如何精准呈现》梳理了10节英语课评价任务的呈现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摘要:单元复习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大概念”(主题或线索)组织、串联因分课时学习而显得零散、无序、碎片化的单元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结构,获得深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产生与运用,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这节课更深的教学立意有:追求
期刊
摘要:多元解读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溪鳗》的经典性。从文本的叙事策略角度展开分析:空白策略,叙述空白然而并不空洞,折射无限的可能;闲笔策略,闲笔频出却又不觉琐碎,彰显无尽的意蕴;纵横策略,线索纵横实则裹藏历史,容纳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溪鳗》;叙事策略;空白策略;闲笔策略;纵横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现当代文坛,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创作空间大大扩展。与广大创作者关注主题新颖不同,重返文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