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太平洋保险IPO之后,宝钢集团与其关联方以合计持股比例20%成为了中国太保的控股股东,宝钢旗下华宝投资有限公司浮出水面。
长江电力斥资15亿元成立长电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之后,央企金融投资再次备受关注,据称长江电力在未来还将至少拿出50亿元做PE。
2007年中海油金融产业利润达33.98亿元,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据相关报道显示,金融产业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1.3%上升到了2007年的6.37%。其中财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9亿元,利润总额23.4亿元,实现了再造两个财务公司的目标。
国家电网成为继中石油、中海油后又一家进军保险业的央企。国家电网公司及其系统内全资、控股子公司共同发起的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
……
央企金融投资早已不是个什么新鲜的话题,随着央企们日益国际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始利用金融市场提供机会开展经营活动,央企在产融结合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去年,国资委曾下发《关于印发2008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报表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将2008年度金融工具(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情况向国资委上报。
由于央企在主业外的其他投资涉及央企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涉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尽管央企在金融投资方面都持保守态度,但无法回避的是央企是国家大战略的一枚枚棋子,其金融投资是涉及面非常广的一个问题,也必然成为管理层高度重视的问题。
无论是在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央企,还是由财政部监管的中国邮政集团,以及一些正准备投身于金融投资领域的央企,近两年来央企频繁投资于保险、银行等领域的大动作越来越多。但是,除一些银行控股模式中作为母公司的商业银行明确接受银监会监管外,其他金融集团式和产业控股式的母公司均悄然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对管理层而言,是个监管问题,而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央企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避险问题。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全球化经济的浪潮。国际市场中的各种波动,随时都在影响着中国市场。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如果不会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和对冲风险,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波动日益剧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想从中获利且避险,就不得不提及金融衍生品。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央企们并非个个是精英,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资本是趋利而行,如何更好地获利,如何更有效地规避风险,已经成为央企、甚至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谓是金融投资的一堂必修课。金融衍生品同时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的复杂和巨大杠杆作用又考验着使用者的智慧,作为对衍生品需求的中央企业,度的把握是考验其智慧的。
在央企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问题上,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风险控制问题。金融投资本身存在风险是必然,但这其中的风险并不可怕,因为这是金融产品的基本属性,如果没有了高风险性,也就没有这些金融产品存在的必要了。金融投资的游戏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都同样面临的是高风险,但这一游戏又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去控制风险、规避风险,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央企们最可怕的问题,因为目前众多央企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极其匮乏的。
“中航油事件”已成往事,但却是个非常深刻且惨痛的教训。这一事件告诉人们,央企金融投资的路是一条非同寻常路,置身于金融投资本身意味着跳上了一条风险不确定的路。用好了金融投资,可以协助企业管控因原材料和外汇等价格的波动带来的损失,稳定企业的运营成本、保持好财务报表的稳定性、规避对冲风险。反之,则是输掉身家性命也赔不起。
在“中航油事件”中,很多人的观点认为是人的问题。其实在存在风险的根本原因上,则是公司治理的问题,即所谓的公司管理精英们的个人独裁、欠缺监管、权力泛滥,以及与之伴随的兴风作浪。那为什么在某些公司进行金融投资,甚至投机行为发生时,没有人知道且没有人监督呢?纵观“中航油事件”及类似事件,往往是最终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外界才得以知晓,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企业的损失根本无法挽回的时候。
在一个成熟的且规范化的企业里,决策过程中不可能随意进行,科学化的集体决策过程摆脱了企业高管个人定乾坤。这是公司层面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包括管理层对央企在金融投资方面的管理的不到位以及央企金融投资人才、熟悉金融投资的高管人才的匮乏。记得国资委曾在2006年发起过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决定,即面向全球招募央企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国资委的那一计可谓是“蓄谋已久”、用心良苦。
不仅如此,身为管理层的国资委为了防止类似于“中航油事件”的重演,这些年倾注了巨大心血,从多方面加强了对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监管力度。比如让央企清理自身在股票投资等高风险领域的业务,同时在央企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也严禁投机行为。一些央企也在风险管控上下了工夫,比如中海油。在去年上半年,中海油就启动了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总公司金融业务决策委员会,集中负责集团资金和金融业务的管理政策,并对一般金融业务的投资进行决策,审议重大战略性的金融业务投资机会与方案,并向总公司管委会提出决策建议。中海油希望借此实现公司金融业务专业、集中管理。
有一点是必须清楚的,我们的央企高管们现在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国内的资本对手,更多的是国际性玩家。这些国际玩家们,一个个经验丰富且老到,甚至这些玩家中的某些人还是国际资本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他们游戏如同在悬崖上跳舞,光有智慧是不行的,还必须兼备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国际化的视野和风险控制能力。央企金融投资,可谓是财富险中求,再次叩问一下我们的央企高管,有多少是真正兼备这样的能力的?
长江电力斥资15亿元成立长电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之后,央企金融投资再次备受关注,据称长江电力在未来还将至少拿出50亿元做PE。
2007年中海油金融产业利润达33.98亿元,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据相关报道显示,金融产业对集团利润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1.3%上升到了2007年的6.37%。其中财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9亿元,利润总额23.4亿元,实现了再造两个财务公司的目标。
国家电网成为继中石油、中海油后又一家进军保险业的央企。国家电网公司及其系统内全资、控股子公司共同发起的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亿元。
……
央企金融投资早已不是个什么新鲜的话题,随着央企们日益国际化、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始利用金融市场提供机会开展经营活动,央企在产融结合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潮。在去年,国资委曾下发《关于印发2008年度中央企业财务预算报表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要求各中央企业将2008年度金融工具(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情况向国资委上报。
由于央企在主业外的其他投资涉及央企本身的发展方向,也涉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尽管央企在金融投资方面都持保守态度,但无法回避的是央企是国家大战略的一枚枚棋子,其金融投资是涉及面非常广的一个问题,也必然成为管理层高度重视的问题。
无论是在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的央企,还是由财政部监管的中国邮政集团,以及一些正准备投身于金融投资领域的央企,近两年来央企频繁投资于保险、银行等领域的大动作越来越多。但是,除一些银行控股模式中作为母公司的商业银行明确接受银监会监管外,其他金融集团式和产业控股式的母公司均悄然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对管理层而言,是个监管问题,而对越来越国际化的央企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避险问题。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全球化经济的浪潮。国际市场中的各种波动,随时都在影响着中国市场。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如果不会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和对冲风险,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波动日益剧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想从中获利且避险,就不得不提及金融衍生品。在金融衍生品方面,央企们并非个个是精英,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强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资本是趋利而行,如何更好地获利,如何更有效地规避风险,已经成为央企、甚至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谓是金融投资的一堂必修课。金融衍生品同时又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的复杂和巨大杠杆作用又考验着使用者的智慧,作为对衍生品需求的中央企业,度的把握是考验其智慧的。
在央企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问题上,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风险控制问题。金融投资本身存在风险是必然,但这其中的风险并不可怕,因为这是金融产品的基本属性,如果没有了高风险性,也就没有这些金融产品存在的必要了。金融投资的游戏是公平的,因为大家都同样面临的是高风险,但这一游戏又是永远处于变化中的,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去控制风险、规避风险,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央企们最可怕的问题,因为目前众多央企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极其匮乏的。
“中航油事件”已成往事,但却是个非常深刻且惨痛的教训。这一事件告诉人们,央企金融投资的路是一条非同寻常路,置身于金融投资本身意味着跳上了一条风险不确定的路。用好了金融投资,可以协助企业管控因原材料和外汇等价格的波动带来的损失,稳定企业的运营成本、保持好财务报表的稳定性、规避对冲风险。反之,则是输掉身家性命也赔不起。
在“中航油事件”中,很多人的观点认为是人的问题。其实在存在风险的根本原因上,则是公司治理的问题,即所谓的公司管理精英们的个人独裁、欠缺监管、权力泛滥,以及与之伴随的兴风作浪。那为什么在某些公司进行金融投资,甚至投机行为发生时,没有人知道且没有人监督呢?纵观“中航油事件”及类似事件,往往是最终纸包不住火的时候,外界才得以知晓,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企业的损失根本无法挽回的时候。
在一个成熟的且规范化的企业里,决策过程中不可能随意进行,科学化的集体决策过程摆脱了企业高管个人定乾坤。这是公司层面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还包括管理层对央企在金融投资方面的管理的不到位以及央企金融投资人才、熟悉金融投资的高管人才的匮乏。记得国资委曾在2006年发起过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决定,即面向全球招募央企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国资委的那一计可谓是“蓄谋已久”、用心良苦。
不仅如此,身为管理层的国资委为了防止类似于“中航油事件”的重演,这些年倾注了巨大心血,从多方面加强了对高风险金融衍生品投资的监管力度。比如让央企清理自身在股票投资等高风险领域的业务,同时在央企的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也严禁投机行为。一些央企也在风险管控上下了工夫,比如中海油。在去年上半年,中海油就启动了金融体制改革,成立了总公司金融业务决策委员会,集中负责集团资金和金融业务的管理政策,并对一般金融业务的投资进行决策,审议重大战略性的金融业务投资机会与方案,并向总公司管委会提出决策建议。中海油希望借此实现公司金融业务专业、集中管理。
有一点是必须清楚的,我们的央企高管们现在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国内的资本对手,更多的是国际性玩家。这些国际玩家们,一个个经验丰富且老到,甚至这些玩家中的某些人还是国际资本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与他们游戏如同在悬崖上跳舞,光有智慧是不行的,还必须兼备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国际化的视野和风险控制能力。央企金融投资,可谓是财富险中求,再次叩问一下我们的央企高管,有多少是真正兼备这样的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