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的背景
1.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打造
近几年,连云港市教育局继续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从三年前提出了“三案六环节”课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再到如今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不断改进完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灵魂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教学过程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音乐剧人贝多芬》这堂观摩研讨课也正是在大的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课采用了“交流展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矫正反馈”四模块建构课堂。其中“质疑教学”是本堂课有精彩生成的亮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互助合作的起点。
2.“目标教学”的落实
“有目标、有分解、有落实”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因此本节课的“首阵地”就是落实目标教学。
贝多芬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杰出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的坚韧不屈令人肃然起敬,再者,作者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开掘,又注意人物的形象与灵魂深处的刻画,有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所以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抓住语言描写,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质疑教学”的有效运用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古人多么重视学习中的自主质疑、自主解惑。
因此,本节课的主体呈现就是大胆采用“质疑教学”,整个过程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的动力,共同研究所感兴趣的内容,大致分为“自我质疑生——(师)生探究——创造性解惑——自我反思”几个过程。
二、案例情境描述
根据交流展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矫正反馈四模块构建课堂,围绕三个目标,上课伊始,我采用这样的导入:
(一)情景导入、交流展示
1.笔者首先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两端旋律起伏较大的片段,让学生简评听后的感受,让学生能感性认识到贝多芬在扼住命运的咽喉,在敲击人生搏斗中的最强音,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铺垫。
2.漂亮展示、我型我秀
这个环节分3步,分别为“我来教学字词”、“我来介绍贝多芬”、“我来分层概括故事”。这里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第三个步骤更是起到了梳理思路、整体感知的作用,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外貌定格,走近贝多芬
有了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细读课文,课件展示主问题:
请找出文章中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语句,你从(这些词语)______ 或(句子)____中看出他是个_____ 的人(学生的答案:生活上杂乱无章、邋遢不修边幅;貌似丑陋,但却透着坚忍无比的意志……)
(三)自主质疑,诠释灵魂
这是本节课最凸显“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的关键模块,也是学生积极踊跃进行质疑、探究的小高潮,令在座的各位听课教师们叫好的一点亮笔。
首先,我让学生跳读课文10到27段,找出描写贝多芬语言的句子,找出不明白或需质疑的地方。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文中贝多芬语言描写的段落提出了不少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筛选出很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问题会在下文“案例的反思中体现)。
接下来,待学生质疑的问题一一展示出来后,各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记录,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回答,他们的回答不时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称赞鼓掌。教者再启发深入,利用追问进一步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在实践锻炼中循环上升。这里的具体情形将在下文——案例的反思中做详细的笔述。
(四)我书我写,赞扬贝多芬
到这已经进入“矫正反馈”模块,我采用了这个问题促成学生的反馈:
根据本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阅读积累,给这位音乐巨人致颁奖词。
学生经过一堂课深入学习后,从思想和语言上都敢于、愿意给贝多芬致颁奖词,这里我记录了一位学生优质发言: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曲绝美的交响乐,用无声的个体展现魅力的天籁,展现生命的坚韧,在弹指间倾注爱乐的灵魂,一次厄运为我们呈现斗争者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他正如美国作家海鸣威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五)拓展迁移:外貌描写——写“神”同学。
这一环节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1,以读促写,学以致用。
三、案例的反思
(一)给力学生课堂自主质疑,扶着学生“跑”起来。
上完这堂课,反思下来,让这堂课开始兴起波澜的莫过于“自主质疑”这一模块。所谓“自主质疑”,是指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模块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把学习置于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课的“自主质疑”,我是围绕能力目标——抓住语言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确定学生质疑的大范围,利用以下问题建构本模块。
学生在前一天的认真预习(导学案上已布置此题),课堂上的有效阅读后,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汇报、交流、筛选,大致在课堂上提出以下可供探究的问题:诸如:
问题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老狮子的毛”?
问题2:“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为什么贝多芬会认为一棵树会比一个人好?
问题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问题4:“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奏出的音乐”,贝多芬为何会如此高调? 随着上述问题的提出,显示了个体思维的灵性,碰撞出群体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归纳和启发,我扶着学生真正“热”了起来,教者也感受到一股不可抑止的质疑潮流扑面而来,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解惑冲动。
(二)教师的追问“曲中有直”,领着学生“冲”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所以,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追问”就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合作探究,直至达到目标教学终点的“指挥哨”。
记得在探讨质疑问题一“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老狮子的毛”时,最初一学生答:该句运用了比喻,老狮子的毛很形象地比喻贝多芬残疾后生活得杂乱无章,不修边幅,他的相貌此时丑陋而可怕。
(接下来的一两个学生继续在贝多芬疏于料理自己,形象可憎方面纠结,我意识到学生已片面理解贝多芬的形象,通过以下追问,把学生引向正常“跑道”。)
教师追问: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现了客人看到贝多芬时的感受,找找看?
生2::这句:“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做声地望着他”。
师:为什么有“怜惜的神情”,为什么又会有“敬畏的神情”?
生3:从这里看出了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不被世人理解和尊重,这一点从上文孩子嘲笑他这个残疾人也可以看出,他的脾气开始乖戾暴躁,所以很像老狮子,对生人充满了厌烦和自卑情绪,所以客人会有怜惜的神情。
生4补充:之所以产生“敬畏”,是因为他内心坚韧无比的意志,对音乐的执著热爱。
师:一个暴躁、丑陋的外表下潜藏着一颗献身音乐的执着的心,被你看出来了,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这外乱内静的心。
生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终生与音乐为伴。
生5补充:“永恒”的还有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永恒”的是遭遇厄运后,心灵的平静与坚强自信。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追问的艺术,教师采用两个打开学生思维的追问,通过采用“迂回战术”,让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顺利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抓住语言描写,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课后的专家质疑促成反思,期待自己“刷新”课堂,“刷新”纪录。
区教研员也听了我这堂课,之后与我交流让我明白,整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过于突出贝多芬崇高伟大的一面,而忽略了贝多芬经历低谷时中表现出的平凡的一面,这也是作者何为这篇人物传记真实而又独到的一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在质疑环节探讨“文中为什么多处表现贝多芬不那么光辉伟大的一面,这是不是有丑化伟大人物的嫌疑?”这个问题,对全面立体的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大有裨益。
例如完全可以从前一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回答老狮子的毛时,纠结于他的暴躁脾气、丑陋形象的契机入手,通过追问抛出上面的问题。
还可以分析贝多芬家的女佣和记者对话,侧面描写出贝多芬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在耳聋之后,他孤独、痛苦,甚至绝望。
分析贝多芬见到记者后的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渴望被世人尊重,当无端被人打扰和冒犯时,他一样会不耐烦。可正是由于平凡的表现,才更能凸显他超越自己的伟大的心。
这样的文本“立体解读”,才能真实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也更彰显质疑教学和追问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更深入、更细腻地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是笔者就一堂公开课的一点粗浅研究,希望通过质疑教学、追问艺术,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跑”起来,去领略一道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教师也通过质疑,反思自己的课堂,刷新曾有的纪录,迈向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新校区)
1.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打造
近几年,连云港市教育局继续贯彻“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从三年前提出了“三案六环节”课堂,到“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再到如今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不断改进完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灵魂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教学过程变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音乐剧人贝多芬》这堂观摩研讨课也正是在大的课改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课采用了“交流展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矫正反馈”四模块建构课堂。其中“质疑教学”是本堂课有精彩生成的亮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互助合作的起点。
2.“目标教学”的落实
“有目标、有分解、有落实”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因此本节课的“首阵地”就是落实目标教学。
贝多芬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杰出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的坚韧不屈令人肃然起敬,再者,作者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开掘,又注意人物的形象与灵魂深处的刻画,有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所以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2)抓住语言描写,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质疑教学”的有效运用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古人多么重视学习中的自主质疑、自主解惑。
因此,本节课的主体呈现就是大胆采用“质疑教学”,整个过程由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的动力,共同研究所感兴趣的内容,大致分为“自我质疑生——(师)生探究——创造性解惑——自我反思”几个过程。
二、案例情境描述
根据交流展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矫正反馈四模块构建课堂,围绕三个目标,上课伊始,我采用这样的导入:
(一)情景导入、交流展示
1.笔者首先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两端旋律起伏较大的片段,让学生简评听后的感受,让学生能感性认识到贝多芬在扼住命运的咽喉,在敲击人生搏斗中的最强音,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铺垫。
2.漂亮展示、我型我秀
这个环节分3步,分别为“我来教学字词”、“我来介绍贝多芬”、“我来分层概括故事”。这里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第三个步骤更是起到了梳理思路、整体感知的作用,为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二)外貌定格,走近贝多芬
有了整体感知后,我让学生细读课文,课件展示主问题:
请找出文章中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语句,你从(这些词语)______ 或(句子)____中看出他是个_____ 的人(学生的答案:生活上杂乱无章、邋遢不修边幅;貌似丑陋,但却透着坚忍无比的意志……)
(三)自主质疑,诠释灵魂
这是本节课最凸显“建构式生态课堂”理念的关键模块,也是学生积极踊跃进行质疑、探究的小高潮,令在座的各位听课教师们叫好的一点亮笔。
首先,我让学生跳读课文10到27段,找出描写贝多芬语言的句子,找出不明白或需质疑的地方。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就文中贝多芬语言描写的段落提出了不少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筛选出很有价值的几个问题(问题会在下文“案例的反思中体现)。
接下来,待学生质疑的问题一一展示出来后,各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记录,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回答,他们的回答不时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称赞鼓掌。教者再启发深入,利用追问进一步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在实践锻炼中循环上升。这里的具体情形将在下文——案例的反思中做详细的笔述。
(四)我书我写,赞扬贝多芬
到这已经进入“矫正反馈”模块,我采用了这个问题促成学生的反馈:
根据本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阅读积累,给这位音乐巨人致颁奖词。
学生经过一堂课深入学习后,从思想和语言上都敢于、愿意给贝多芬致颁奖词,这里我记录了一位学生优质发言: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曲绝美的交响乐,用无声的个体展现魅力的天籁,展现生命的坚韧,在弹指间倾注爱乐的灵魂,一次厄运为我们呈现斗争者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他正如美国作家海鸣威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五)拓展迁移:外貌描写——写“神”同学。
这一环节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1,以读促写,学以致用。
三、案例的反思
(一)给力学生课堂自主质疑,扶着学生“跑”起来。
上完这堂课,反思下来,让这堂课开始兴起波澜的莫过于“自主质疑”这一模块。所谓“自主质疑”,是指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发现问题、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模块以问题为研究对象,把学习置于问题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课的“自主质疑”,我是围绕能力目标——抓住语言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确定学生质疑的大范围,利用以下问题建构本模块。
学生在前一天的认真预习(导学案上已布置此题),课堂上的有效阅读后,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汇报、交流、筛选,大致在课堂上提出以下可供探究的问题:诸如:
问题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老狮子的毛”?
问题2:“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为什么贝多芬会认为一棵树会比一个人好?
问题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问题4:“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奏出的音乐”,贝多芬为何会如此高调? 随着上述问题的提出,显示了个体思维的灵性,碰撞出群体思维的火花,加之教师的归纳和启发,我扶着学生真正“热”了起来,教者也感受到一股不可抑止的质疑潮流扑面而来,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解惑冲动。
(二)教师的追问“曲中有直”,领着学生“冲”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所以,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追问”就是引领学生不断地合作探究,直至达到目标教学终点的“指挥哨”。
记得在探讨质疑问题一“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老狮子的毛”时,最初一学生答:该句运用了比喻,老狮子的毛很形象地比喻贝多芬残疾后生活得杂乱无章,不修边幅,他的相貌此时丑陋而可怕。
(接下来的一两个学生继续在贝多芬疏于料理自己,形象可憎方面纠结,我意识到学生已片面理解贝多芬的形象,通过以下追问,把学生引向正常“跑道”。)
教师追问: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现了客人看到贝多芬时的感受,找找看?
生2::这句:“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做声地望着他”。
师:为什么有“怜惜的神情”,为什么又会有“敬畏的神情”?
生3:从这里看出了贝多芬生活的窘迫和苦难,不被世人理解和尊重,这一点从上文孩子嘲笑他这个残疾人也可以看出,他的脾气开始乖戾暴躁,所以很像老狮子,对生人充满了厌烦和自卑情绪,所以客人会有怜惜的神情。
生4补充:之所以产生“敬畏”,是因为他内心坚韧无比的意志,对音乐的执著热爱。
师:一个暴躁、丑陋的外表下潜藏着一颗献身音乐的执着的心,被你看出来了,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这外乱内静的心。
生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终生与音乐为伴。
生5补充:“永恒”的还有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永恒”的是遭遇厄运后,心灵的平静与坚强自信。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就是追问的艺术,教师采用两个打开学生思维的追问,通过采用“迂回战术”,让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顺利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抓住语言描写,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课后的专家质疑促成反思,期待自己“刷新”课堂,“刷新”纪录。
区教研员也听了我这堂课,之后与我交流让我明白,整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过于突出贝多芬崇高伟大的一面,而忽略了贝多芬经历低谷时中表现出的平凡的一面,这也是作者何为这篇人物传记真实而又独到的一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如果在质疑环节探讨“文中为什么多处表现贝多芬不那么光辉伟大的一面,这是不是有丑化伟大人物的嫌疑?”这个问题,对全面立体的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大有裨益。
例如完全可以从前一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在回答老狮子的毛时,纠结于他的暴躁脾气、丑陋形象的契机入手,通过追问抛出上面的问题。
还可以分析贝多芬家的女佣和记者对话,侧面描写出贝多芬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在耳聋之后,他孤独、痛苦,甚至绝望。
分析贝多芬见到记者后的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渴望被世人尊重,当无端被人打扰和冒犯时,他一样会不耐烦。可正是由于平凡的表现,才更能凸显他超越自己的伟大的心。
这样的文本“立体解读”,才能真实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也更彰显质疑教学和追问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更深入、更细腻地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是笔者就一堂公开课的一点粗浅研究,希望通过质疑教学、追问艺术,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跑”起来,去领略一道道美丽的人文风景;教师也通过质疑,反思自己的课堂,刷新曾有的纪录,迈向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