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下台以后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在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以后,立即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休养中的赫鲁晓夫仍然兴致勃勃,不停地过问各类国务活动。
  10月12日,苏联的三名宇航员乘坐一艘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当宇宙飞船飞完第三圈时,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话与宇航员通话,祝贺他们成功。
  极度兴奋中他没有发现,其它电话已经打不通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已经中断。
  这一天,在克里姆林宫,背着他召开的苏共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有人提议撤销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
  在接着召开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成为一个靠领养老金过活的退休人员。官方宣布他去职的原因是“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
  10月14日凌晨,苏联所有印刷厂都暂停工作,几千名检查人员和编辑仔细地审查准备出版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从手稿和校样中删去一切有关赫鲁晓夫的字眼。成千吨已经印好的书籍和杂志被扣压在仓库里,最后都被送去造纸。
  在“退休”的最初几个星期里,赫鲁晓夫处于精神恍惚、惘然若失之中,常常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有一次,赫鲁晓夫的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好奇地问孩子:“你爷爷在做什么?”孩子回答:“爷爷总是在哭。”
  不久,赫鲁晓夫逐渐恢复正常,开始读报了解外界变化。
  幽居中的赫鲁晓夫对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感到有些后悔。1962年至1963年间,他曾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一批苏联美术家的运动。他本人实际上对美术一窍不通,也很少有兴趣。负疚的心情促使他让亲属把这些遭受打击的画家和雕塑家请来,表示歉意。其中有一位雕塑家伊兹维斯特内,后来还应邀为赫鲁晓夫的墓塑碑,墓碑黑白相间,隐寓着艺木家对这位昔日显赫人物的评价。
  在无所事事的闲暇中,赫鲁晓夫也培养了一些爱好,一度对摄影着了迷。他弄到了全套摄影器材,能拍出很好的照片。他主要选择大自然为摄影对象,拍摄雪地、树木和花鸟。
  赫鲁晓夫更多的时间是用于种地,摆弄花园和菜园。最使他感兴趣的是种西红柿,他种了200棵良种西红柿,每天清晨4点就起床给西红柿浇水,每棵果实都很大,丰收在望。不料一场早霜毁了这些西红柿,使他非常伤心。
  不久,赫鲁晓夫又做新的试验,搞无土栽培。他曾经干过钳工,他订购了各种铁管,不顾年迈和健康恶化,亲自弯管并在上面钻孔。他准备好溶液和混合剂,等着获得好收成,还信心十足地对人说,无土栽培有很大的前途,是农业的明天。
  不过收获时大家发现,这样生产的黄瓜和西红柿比普通的要贵十倍。他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周围的人都彼此开玩笑说,幸好赫鲁晓夫不是在十年前迷上无土栽培,不然的话又是苏联农业的一场灾难。
  时间长了,赫鲁晓夫开始到附近散步。他的住地旁有一个休养所,他一去那儿,休养的人总是围上来,断断续续同他谈上几小时。听众不断换变,以致休养所长把与赫鲁晓夫谈话作为休养所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来安排。
  有时赫鲁晓夫走得远些,去邻近的農村。有一次他看到一块地耕作得不够精细,就请人找来农庄主席,就此事责备了一番。这个集体农庄主席不以为然,回答赫鲁晓夫说,你已经不是政府领导人了,何必多管闲事。这件事使赫鲁晓夫耿耿于怀。
  更使赫鲁晓夫动怒的,是一次与政治局委员基里连科的谈话。基里连科过去曾得到赫鲁晓夫信任,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可在这次谈话中,基里连科训斥了过去的上司一通后,嘲讽地说:“你倒过得挺舒服。”赫鲁晓夫也不买帐,反唇相讥道:“那又怎么样,你可以从我这儿收回别墅和养老金,我可以到全国各地去伸手乞讨,人们或许会施舍给我一些东西。可是假如你有一天去乞讨的话,谁也不会给你东西。”
  这次谈话对赫鲁晓夫刺激很大,有人看见他在离开时,双手紧捂着胸口,痛苦地走出去。第二天,他就因中风住院。1971年,卧病一年多的赫鲁晓夫死在医院里。
  赫鲁晓夫被葬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参加葬礼的人很少,没有重要人物参加,只有他的近亲和几个朋友到场。
  葬礼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一切都在默默无闻中进行。
其他文献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一鼓作气,于6月28日解放了汉城,眼看南方指日可下,南北朝鲜统一胜利在望。然而,美国唯恐他扶植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垮台,在亚洲引起连锁反应,于6月27日,出动海、空军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6月30日,美国驻南朝鲜陆军第八集团军直接参加地面作战。随后,美国操纵的联合国,组成由美、英、
期刊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是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亚洲主战场之一的中缅印战场为大背景,以印缅战场、中国腾冲、陪都重庆为主场景,通过韩氏家族韩绍功、韩绍英、韩绍臣等在这场战争中拥有不同身份的成员境遇,讲述了新二零零师和新三十八师两支传奇之师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  4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热播后,引起了全国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极大关注
期刊
1929年,励志社在南京成立,社长是蒋介石。  蔣介石的初衷是希望将励志社变成一个能端正军中风气的场所,因此,在励志社成立后,他特地为社员制定了一句格言:“立人立己,革命革心”,并颁布了十条戒律: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三不招摇,四不骄傲,五不偷懒,六不嫖赌,七不吸烟,八不饮酒,九不借钱,十不说谎,要求所有社员一体遵行。  励志社成员分职员和社员两种,其发展对象是军队或军警机关的官佐,军事学校、警官学
期刊
黄花岗:革命党和老百姓    从某种意义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党人对于百姓的共同心理。只是,有时百姓的“不幸”,其实多半出自党人的想象。  辛亥期间的革命党人是典型的英雄史观。他们是英雄,老百姓都是群氓。革命,就是先知先觉解放后知知觉,以英雄解救群氓。所以,从兴中会开始,所有的革命和起义,本质上都是少数人的密谋暴动。过去历史书总是指责革命党不发动群众,但在革命党人的字典里,根本不存在发动群众这
期刊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这里提到的“四君”,即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  其实,依我看,这所谓的战国四公子,除了那位以弥天大勇之精神窃符救赵的信陵君还差强人意外,其余皆不足取。尤其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简直就是徒有虚名。  诸君如若不信,请听在下一一道来。  黄歇最大的功劳是协助楚太子熊完逃离秦国,回到楚国,
期刊
一、在西安至延安八百里长的公路线上,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热血青年向延安进发    我参加过1938年抗大第六大队(对外称八路军随营学校)第五期的招生工作,耳闻目睹了广大青年学生长途跋涉,投奔延安,报考抗大的感人情形。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二年,华北和京、沪、杭相继沦陷,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全国各地,特别是沦陷区的爱国青年,看到抗大的招生广告后,纷纷投奔延安,报考抗日军政大学。  这
期刊
链接>>  张国焘,字桤荫,又名特立,江西省吉水县人。  张国焘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历任中共中央工农部主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等职。  1938年4月,张国焘叛党私逃,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中共中央将其开除党籍。
期刊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三十周年了,我和地方志打交道亦有十年之久,对地方志工作很有感情,借此机会,说几句话,略表心意。  我很早就对地方志感兴趣,这与我经历的两件事有关。一是民国初年,我的家乡辽县(今左权县)曾遭范姓“土匪”袭扰,我随父外逃避乱。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县志中看到了有关该事件的记载,遂对志书产生兴趣。再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看到由山西省社科院点校出版的清光绪版《山西
期刊
“半鸭知县”于成龙    清代,于成龙官至兵部尚书,曾任两江总督。他在广西罗城县担任知县时,一次,远在他乡的儿子来看望他,并带来了一只咸鸭,一向为官清廉的于成龙仅吃了一半,另一半留了起来。儿子临别时,他把那剩下的半只咸鸭拿出来,让儿子在路上吃,因为他根本没有金银送给儿子当旅途的费用。因此老百姓就给他起了个“半鸭知县”的美称。后来他任两江总督,每餐只吃青菜,因此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    “一钱
期刊
一、马通人性,“518”离开连长后,咆哮不安,一度绝食,以求饿死    1945年,我出去执行任务,腿受了伤,被国民党抓了差,因为没有暴露身份,被强拉在东北国民党某部的一个骑兵连当马夫。  连长拉玛扎佈的坐骑也受伤“被俘”了,它是我们内蒙骑兵师注册为“518”号的军马。马通人性,“518”离开连长后,咆哮不安,一度绝食,以求饿死。我来后,“518”闻到昔日战友的气味,这才进食。  我正好照顾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