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在“十二五”期间,“促进区域调整”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都被列为重要内容,这无疑都是指向“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界限,谋求新变化”的现实要求。
“他们在竞争什么?”“竞争力如何构成?”“什么因素会真正影响竞争结果?”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倪鹏飞认为,以资源为目标的竞赛,是近30年来最明显的特点。
他在90年代末对整个90年的城市竞逐,还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地方竞争从传统“摆成绩”变成了经济数字对抗,这种竞争包括资源、资金、市场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关于经济发展优势的竞争。套用现在较为常见的提法。就是“找准定位,瞄准优势”。
有竞争无疑是为了更好发展,而地方经济要发展,不可或缺的就是招商引资。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认识到。招商引资不仅是资本的吸引,还包括对技术、人才、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等的引进和吸收。积极的变化是,从过去单纯依靠城市硬环境和外部因素的改善提升竞争力,到现在人才和政府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所近些年研究数据显示,2002年对中国城市竞争力影响最大的5件事是:人文国际化、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经济体系健全度、科技转化能力与政府推销能力。到了2012年这个排序是:科技转化能力、经济区域优势、市内基本基础设施、金融控制力和政府推销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主政者们。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来说,一个政府能否在赢得经济GDP增长的同时,也能收获到民生GDP,绿色GDP,或许才能确保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真正实现全要素生产力的竞争。
均衡战略思维
对于市北区来说,老城区的发展研究问题不算是新课题。
从1994年到2012年,市北区从原来的7,09平方公里扩大到28,63平方公里,再到现在的65,4平方公里,每一次区划调整的背后所带来的变化叠加,从来就不是“1+1=2”这么简单。
在“并区”中,利益分割上无法完全的均等,精简行政机构、整合行政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区划调整能否实现整体上的利好,需要的是远见。
不久前的市北区第一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惠新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一句话指明了市北区的主城使命——“新的市北区将‘晋级’战略功能区的地理位置,肩负起‘承上启下,南北纵合’的中枢使命。下一步将专注价值链的重整,聚焦系统力的提升,规划新空间的布局,激活老城区的生命。”
因此,无论是承接南部产业向北转移,还是为联动李村、城阳、平度等地的发展,在这一轮青岛“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下,市北都当仁不让。它的崛起不仅有助于青岛区域经济走向均衡,也可以推动青岛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促进市北崛起,具备走活整个青岛经济一盘棋的可能。
据悉,今年1-5月份,市北区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30亿元,增长10.5%;辖区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8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3亿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6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8亿美元。增长300%。
最新的数据表明,此次“以融合发展年”为主线的市北区,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但要完成市委、市政府“调出发展新理念、调出发展新机制、调出发展新天地”的总纲领,还需要从根本上破解老城区的发展困局。
发展的深耕逻辑
提及“发展”一词,绝不陌生。但谈及“发展”的时候,多数人们的反应会不由自主地复杂和苛刻起来。因为“发展”关系着“未来”的起点和规划。不论是个人、城市还是国家,“发展”都是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
“原四方区和原市北区都是青岛的典型老城区,合区后的常驻入口达到104万,人口密度恐怕在整个山东省都位居前列,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就业困难人数可能占到市内四区的一半以上,危旧房改造任务也占到了全市主城区的77%”,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员与记者谈起区情时如此表示。
市北未来的发展逻辑是什么?老城区调整必然就是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的重新组构,也必然会要面临打破旧的格局。在6月26日市北区发展战略说明会上,市北区区长张杰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新思路一“未来五年,市北区将整合资源,聚集优势,重点突破,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一带突破、双核引领、三区集聚、四轴展开、多园支撑’的空间布局,突出抓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区品质、持续改善民生三大任务。着力打造商务中心、创新高地、文化客厅、蓝色新岸、宜居家园,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区。”
种种美好的愿景源于对区情历史及优势的深度把握,也就是区长张杰所提到的“五大优势”,即区位、产业资源、空间潜力、人文影响、高端科研载体。
作为胶州湾东岸的核心主城区,长途汽车站、青岛港坐落区内,胶州湾大桥与海底隧道将市北与黄岛相连,胶宁、杭鞍快速路横贯东西,环湾大道、山东路、晕庆南路、308国道纵横南北,区域位置优势明显。
产业资源优势也因两区合并而聚集,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近些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把“做优做美东岸老城区”放到重要位置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加上市北区本身重点规划的建筑面积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各种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及功能优势的叠加,为市北区“后发优势”注入潜力。
至于人文资源、科研创新这些方面的优势,无论是百年港口、百年青啤、百年纺织等这些与青岛同生共长的文化基因,还是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提供的科教人才高地,都在为市北区日渐清晰的未来“挥毫泼墨”。 构筑现代产业的多重体系
未来五年市北区究竟要如何谋篇布局?简而言之就是以高端、蓝色、新兴为方向,加快实施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现在看来,首当其冲是危旧房改造。据悉,目前市北区重点推介危旧房改造项目4个,合计征收户数4177户,项口总建筑面积达103.4万平方米;已签约的危旧房项目共有6个,总投资额近175亿元人民币,总规划设计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已吸引了万科股份、阳光新业地产、北大资源集团、深圳海岸集团等全国知名房地产商参与城建,由此也体现出市北区对改善民生、提升老城品质的决心和魄力。
“不论是优化城区空间布局,还是提升产业发展层级,还是改善人居质量、优化城区环境,危旧房改造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希望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都能积极参与到“三改一优”的工程中来,互利共赢。”区长张杰如此表示。
纳优吐劣,迎强扶弱,导入世界品牌,平移国际产业,引导国际资本融入本地经济,引入高端服务业态总部经济等,以外资带动本区现代化程度、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提升,将是市北区积极瞄准全球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建设主城中心区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市北区在发展现代产业园和现代商务楼宇经济两方面具备了规模效应。最有力的表现就是,他们会主动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面拓展物理空间和整合潜力资源。记者在接触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或是普通的招商科员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市北区“以情招商”、“无缝对接”的意识体现。
比如,青岛首批“集中办公区”已入驻橡胶谷、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极大改善了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丰富了市场主体登记方式、为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作出了积极尝试。以橡胶谷为例,自设立企业登记集中办公区以来,已经引进了各类科技型创新企业61家。另外像产业孵化中心、拜泉路商务城、山东路万科中心、建筑创意大厦、海尔智能产业园等一大批市、区重点项目都在快速推进。截至到目前,各类产业园区有4处已经启动投入使用,另有7处已经完成规划,着手筹备。入驻园区企业已达1000余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0亿元以上,有6个园区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未来,市北区还将建成60余座商务楼宇,全面打造高品质全配套的商务办公、商贸流通的总部聚集区。计划到2020年,这里将达到国家示范中央商务区的评价指标,进入国家示范中央商务区行列。
结语
对于市北,坚守辨证施治的智慧,就是要对未来充满洞见力和想象力。对于区域的代际承续而言,保持创新改革的活力,实际上就是要坚定地落实到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义上,当然这绝非易事。放眼未来,这里不再有困顿和自卑,他们有的是在经济转型、区域调整间养成的自信,他们将在城市变革和市场竞争中不断蜕变。
“他们在竞争什么?”“竞争力如何构成?”“什么因素会真正影响竞争结果?”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组长倪鹏飞认为,以资源为目标的竞赛,是近30年来最明显的特点。
他在90年代末对整个90年的城市竞逐,还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地方竞争从传统“摆成绩”变成了经济数字对抗,这种竞争包括资源、资金、市场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关于经济发展优势的竞争。套用现在较为常见的提法。就是“找准定位,瞄准优势”。
有竞争无疑是为了更好发展,而地方经济要发展,不可或缺的就是招商引资。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已经有足够多的人认识到。招商引资不仅是资本的吸引,还包括对技术、人才、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等的引进和吸收。积极的变化是,从过去单纯依靠城市硬环境和外部因素的改善提升竞争力,到现在人才和政府管理对城市竞争力的贡献度越来越大。
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所近些年研究数据显示,2002年对中国城市竞争力影响最大的5件事是:人文国际化、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经济体系健全度、科技转化能力与政府推销能力。到了2012年这个排序是:科技转化能力、经济区域优势、市内基本基础设施、金融控制力和政府推销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敬人者恒敬之,爱人者恒爱之。”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主政者们。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来说,一个政府能否在赢得经济GDP增长的同时,也能收获到民生GDP,绿色GDP,或许才能确保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真正实现全要素生产力的竞争。
均衡战略思维
对于市北区来说,老城区的发展研究问题不算是新课题。
从1994年到2012年,市北区从原来的7,09平方公里扩大到28,63平方公里,再到现在的65,4平方公里,每一次区划调整的背后所带来的变化叠加,从来就不是“1+1=2”这么简单。
在“并区”中,利益分割上无法完全的均等,精简行政机构、整合行政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区划调整能否实现整体上的利好,需要的是远见。
不久前的市北区第一次党代会上,区委书记惠新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一句话指明了市北区的主城使命——“新的市北区将‘晋级’战略功能区的地理位置,肩负起‘承上启下,南北纵合’的中枢使命。下一步将专注价值链的重整,聚焦系统力的提升,规划新空间的布局,激活老城区的生命。”
因此,无论是承接南部产业向北转移,还是为联动李村、城阳、平度等地的发展,在这一轮青岛“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战略布局下,市北都当仁不让。它的崛起不仅有助于青岛区域经济走向均衡,也可以推动青岛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促进市北崛起,具备走活整个青岛经济一盘棋的可能。
据悉,今年1-5月份,市北区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30亿元,增长10.5%;辖区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8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3亿美元,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61.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实际到账外资完成1.8亿美元。增长300%。
最新的数据表明,此次“以融合发展年”为主线的市北区,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但要完成市委、市政府“调出发展新理念、调出发展新机制、调出发展新天地”的总纲领,还需要从根本上破解老城区的发展困局。
发展的深耕逻辑
提及“发展”一词,绝不陌生。但谈及“发展”的时候,多数人们的反应会不由自主地复杂和苛刻起来。因为“发展”关系着“未来”的起点和规划。不论是个人、城市还是国家,“发展”都是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
“原四方区和原市北区都是青岛的典型老城区,合区后的常驻入口达到104万,人口密度恐怕在整个山东省都位居前列,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就业困难人数可能占到市内四区的一半以上,危旧房改造任务也占到了全市主城区的77%”,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员与记者谈起区情时如此表示。
市北未来的发展逻辑是什么?老城区调整必然就是社会、经济以及物质空间的重新组构,也必然会要面临打破旧的格局。在6月26日市北区发展战略说明会上,市北区区长张杰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新思路一“未来五年,市北区将整合资源,聚集优势,重点突破,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一带突破、双核引领、三区集聚、四轴展开、多园支撑’的空间布局,突出抓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区品质、持续改善民生三大任务。着力打造商务中心、创新高地、文化客厅、蓝色新岸、宜居家园,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区。”
种种美好的愿景源于对区情历史及优势的深度把握,也就是区长张杰所提到的“五大优势”,即区位、产业资源、空间潜力、人文影响、高端科研载体。
作为胶州湾东岸的核心主城区,长途汽车站、青岛港坐落区内,胶州湾大桥与海底隧道将市北与黄岛相连,胶宁、杭鞍快速路横贯东西,环湾大道、山东路、晕庆南路、308国道纵横南北,区域位置优势明显。
产业资源优势也因两区合并而聚集,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近些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把“做优做美东岸老城区”放到重要位置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启动了一大批重点工程,加上市北区本身重点规划的建筑面积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各种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及功能优势的叠加,为市北区“后发优势”注入潜力。
至于人文资源、科研创新这些方面的优势,无论是百年港口、百年青啤、百年纺织等这些与青岛同生共长的文化基因,还是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提供的科教人才高地,都在为市北区日渐清晰的未来“挥毫泼墨”。 构筑现代产业的多重体系
未来五年市北区究竟要如何谋篇布局?简而言之就是以高端、蓝色、新兴为方向,加快实施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现在看来,首当其冲是危旧房改造。据悉,目前市北区重点推介危旧房改造项目4个,合计征收户数4177户,项口总建筑面积达103.4万平方米;已签约的危旧房项目共有6个,总投资额近175亿元人民币,总规划设计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已吸引了万科股份、阳光新业地产、北大资源集团、深圳海岸集团等全国知名房地产商参与城建,由此也体现出市北区对改善民生、提升老城品质的决心和魄力。
“不论是优化城区空间布局,还是提升产业发展层级,还是改善人居质量、优化城区环境,危旧房改造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希望国内外有实力的开发商都能积极参与到“三改一优”的工程中来,互利共赢。”区长张杰如此表示。
纳优吐劣,迎强扶弱,导入世界品牌,平移国际产业,引导国际资本融入本地经济,引入高端服务业态总部经济等,以外资带动本区现代化程度、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能级提升,将是市北区积极瞄准全球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建设主城中心区的必由之路。
事实证明,市北区在发展现代产业园和现代商务楼宇经济两方面具备了规模效应。最有力的表现就是,他们会主动以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出面拓展物理空间和整合潜力资源。记者在接触到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或是普通的招商科员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市北区“以情招商”、“无缝对接”的意识体现。
比如,青岛首批“集中办公区”已入驻橡胶谷、中航工业青岛科技园。极大改善了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丰富了市场主体登记方式、为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作出了积极尝试。以橡胶谷为例,自设立企业登记集中办公区以来,已经引进了各类科技型创新企业61家。另外像产业孵化中心、拜泉路商务城、山东路万科中心、建筑创意大厦、海尔智能产业园等一大批市、区重点项目都在快速推进。截至到目前,各类产业园区有4处已经启动投入使用,另有7处已经完成规划,着手筹备。入驻园区企业已达1000余家,注册资金总额达20亿元以上,有6个园区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未来,市北区还将建成60余座商务楼宇,全面打造高品质全配套的商务办公、商贸流通的总部聚集区。计划到2020年,这里将达到国家示范中央商务区的评价指标,进入国家示范中央商务区行列。
结语
对于市北,坚守辨证施治的智慧,就是要对未来充满洞见力和想象力。对于区域的代际承续而言,保持创新改革的活力,实际上就是要坚定地落实到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义上,当然这绝非易事。放眼未来,这里不再有困顿和自卑,他们有的是在经济转型、区域调整间养成的自信,他们将在城市变革和市场竞争中不断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