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政策学是社会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要对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深入研究公共政策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在教学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改善当前公共政策教学发展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政策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40 — 02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并且应用性也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发展取决于是否对社会发展实践需要具有很强的回应性。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不断加快,这就客观要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培养大批专业素质过硬,政策视野开阔的的公共政策人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力推手。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我国公共政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发展的瓶颈,而这一瓶颈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为高校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的命题。只有不断努力探寻提高公共政策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克服制约我国公共政策学科教学质量的问题,才能为社会能够输送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公共政策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 教学发展模式
我国高校公共政策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方法是人们为了解决一定任务而采用的措施。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1〕教学方法的好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而只是进行一味的填鸭式灌输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生动。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材内容传授不合理。一方面教材的选取混乱。教师在教材选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顾学生专业实际情况,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偏好对教材进行选订。这样很容易导致教材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跨领域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联系更为紧密,这就形成了许多跨领域的学科教材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重复内容,教师在教材选订时对学生以前的课程设置状况缺乏了解,忽视了对跨领域的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经常出现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的内容重复和雷同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
3.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科起步较晚, 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师资缺乏,其专业背景多是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专业居多,因此公共政策专业老师普遍缺乏扎实的公共政策学知识功底和理论水平。再者就是公共政策学实践性很强,但教师大多数没有参与过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经历, 这样以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玩文字游戏,或者是现行政策与书本理论的互为解释,这种缺乏社会调研为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无益于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往往会导致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陷入某种缺乏反思的“自说自语”的境域,〔2〕只有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专业老师的素质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公共政策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很多高校在公共政策专业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是一味根据本校的社会科学资源状况自主确定,这就容易出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出现类似现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辨识度不高。比如有的高校经济学学科优势比较明显,那么在公共政策专业设置上往往会大量借助经济学资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现象,而最后会导致人才竞争力又不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竞争力强的尴尬局面。再者,公共政策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过于模糊。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养公共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而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义却不清楚, 缺乏可测量的指标。〔3〕
2.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混乱。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与经济学、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专业交叉性最强。由于此原因,也导致了公共政策专业课程设置出现了混乱。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及排课顺序上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很多院校在公共政策专业基础课程上只开设宏观经济学而不开微观经济学,这样以来学生在没有经济学入门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佳,或者是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课程课时安排过多,导致了本专业核心课程课时较少。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专业在课程设置只重视理论分析而忽视了实践分析的传授,公共政策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开设偏少。再者是过于依赖定性分析方法而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重视不够,开设统计学、微积分以及运筹学等旨在提高数理分析能力的学科的高校是很少的,即使开设的高校对于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往往放在专业学生的选修课里面看待。
三、实施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在公共政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出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进。 (一) 优化教学发展模式
1.教学方法多元化。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启发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励学生的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要在课堂中更多引入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以来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开拓视野, 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对公共政策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把握。〔4〕
2.授课内容科学规范。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学生特定学习阶段的教材。本着难易适中的原则,尽量选订带有通用性的权威性教材。再者,要完善教学计划。一般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大三以后开设较为合理,前两年应该侧重扎实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经济学、行政学与政治学等学科课程的安排要合理,搭配要科学,取消因人而设的一些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课程,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当然最后,教务处也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点、兴趣、愿望、选择, 给教师定位, 让其所上的课能保持相对稳定。〔5〕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负担能力,科学设置课程设置的数量,一方面既要要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以及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水平的提高来提升专业研究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再者,要重视对从事公共政策专业教师进行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鼓励本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重要的学术会议,引导本专业教师关注本专业理论前沿,这样有利于拓展本专业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最后,加强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6〕公共政策专业教师可以有机会与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本专业教师能够对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增强其问题意识,在课题选题上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
(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异,但是就同一类型的高校来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要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口径及其具体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特定高校的一定的自主性。一般来讲,作为教学型大学来讲,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也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这就要求对人才培养上更加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强化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素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作为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基本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储备,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应以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主。在此导向下,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术前沿的把握,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解释能力,增强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前瞻性。本专业教师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授课内容突出主次之分,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公共政策专业课程。首先,公共政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循序渐进、有易入难的原则,基本逻辑顺序一般可以设定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社会实践。再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里面要在关注经典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要强化定量的公共管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定量分析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性,诸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等把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成本-效益分析、微观经济学等作为公共政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7〕
〔参 考 文 献〕
〔1〕罗福午.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和要领〔J〕.中国建设教育,2006,(03).
〔2〕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6,(03).
〔3〕肖生福.关于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0,(05).
〔4〕刘红燕.浅谈案例教学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5〕肖军飞.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08).
〔6〕刘雪明.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7〕刘雪明.美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公共政策教学实践;教学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40 — 02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并且应用性也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发展取决于是否对社会发展实践需要具有很强的回应性。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不断加快,这就客观要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校培养大批专业素质过硬,政策视野开阔的的公共政策人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发展的强力推手。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公共政策专业教育从无到有取得长足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我国公共政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发展的瓶颈,而这一瓶颈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因此,加强公共政策学科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为高校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面对的命题。只有不断努力探寻提高公共政策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克服制约我国公共政策学科教学质量的问题,才能为社会能够输送更多、更好的公共政策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公共政策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一) 教学发展模式
我国高校公共政策教学发展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方法是人们为了解决一定任务而采用的措施。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措施。〔1〕教学方法的好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公共政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和消化能力而只是进行一味的填鸭式灌输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不生动。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材内容传授不合理。一方面教材的选取混乱。教师在教材选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顾学生专业实际情况,而是一味根据自己的偏好对教材进行选订。这样很容易导致教材过难或过简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政策学科是一个跨领域很强的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领域联系更为紧密,这就形成了许多跨领域的学科教材有可能出现大量的重复内容,教师在教材选订时对学生以前的课程设置状况缺乏了解,忽视了对跨领域的学科的教材内容进行甄别,经常出现与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的内容重复和雷同的现象,甚至会出现课程重复设置的问题。
3.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科起步较晚, 从事公共政策教学的师资缺乏,其专业背景多是从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专业居多,因此公共政策专业老师普遍缺乏扎实的公共政策学知识功底和理论水平。再者就是公共政策学实践性很强,但教师大多数没有参与过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经历, 这样以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玩文字游戏,或者是现行政策与书本理论的互为解释,这种缺乏社会调研为基础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无益于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往往会导致公共政策科学的研究陷入某种缺乏反思的“自说自语”的境域,〔2〕只有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专业老师的素质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公共政策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很多高校在公共政策专业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是一味根据本校的社会科学资源状况自主确定,这就容易出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出现类似现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辨识度不高。比如有的高校经济学学科优势比较明显,那么在公共政策专业设置上往往会大量借助经济学资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现象,而最后会导致人才竞争力又不如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竞争力强的尴尬局面。再者,公共政策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过于模糊。比如有的高校提出培养公共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而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义却不清楚, 缺乏可测量的指标。〔3〕
2.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混乱。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与经济学、行政学以及管理学等专业交叉性最强。由于此原因,也导致了公共政策专业课程设置出现了混乱。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的课时分配以及排课顺序上存在着混乱的情况。很多院校在公共政策专业基础课程上只开设宏观经济学而不开微观经济学,这样以来学生在没有经济学入门的情况下就造成了本专业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吃力,学习效果不佳,或者是经济管理类等其他专业课程课时安排过多,导致了本专业核心课程课时较少。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专业在课程设置只重视理论分析而忽视了实践分析的传授,公共政策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开设偏少。再者是过于依赖定性分析方法而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重视不够,开设统计学、微积分以及运筹学等旨在提高数理分析能力的学科的高校是很少的,即使开设的高校对于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往往放在专业学生的选修课里面看待。
三、实施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在公共政策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出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进。 (一) 优化教学发展模式
1.教学方法多元化。要改变以往单向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启发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激励学生的思考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科课程特点,要在课堂中更多引入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以来可以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开拓视野, 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对公共政策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把握。〔4〕
2.授课内容科学规范。首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学生特定学习阶段的教材。本着难易适中的原则,尽量选订带有通用性的权威性教材。再者,要完善教学计划。一般公共政策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在大三以后开设较为合理,前两年应该侧重扎实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经济学、行政学与政治学等学科课程的安排要合理,搭配要科学,取消因人而设的一些与专业相关性不高的课程,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基础理论的学习。当然最后,教务处也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点、兴趣、愿望、选择, 给教师定位, 让其所上的课能保持相对稳定。〔5〕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先,要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负担能力,科学设置课程设置的数量,一方面既要要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以及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水平的提高来提升专业研究能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再者,要重视对从事公共政策专业教师进行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鼓励本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重要的学术会议,引导本专业教师关注本专业理论前沿,这样有利于拓展本专业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最后,加强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6〕公共政策专业教师可以有机会与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本专业教师能够对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兴趣,增强其问题意识,在课题选题上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
(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1.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有所差异,但是就同一类型的高校来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要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口径及其具体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保留特定高校的一定的自主性。一般来讲,作为教学型大学来讲,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也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这就要求对人才培养上更加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强化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业务素质,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作为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基本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储备,其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应以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主。在此导向下,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学术前沿的把握,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解释能力,增强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前瞻性。本专业教师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授课内容突出主次之分,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设置公共政策专业课程。首先,公共政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循序渐进、有易入难的原则,基本逻辑顺序一般可以设定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社会实践。再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里面要在关注经典理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要强化定量的公共管理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为了强化定量分析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性,诸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等把微积分、概率论、统计学、成本-效益分析、微观经济学等作为公共政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7〕
〔参 考 文 献〕
〔1〕罗福午.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和要领〔J〕.中国建设教育,2006,(03).
〔2〕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6,(03).
〔3〕肖生福.关于公共政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0,(05).
〔4〕刘红燕.浅谈案例教学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5〕肖军飞.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08,(08).
〔6〕刘雪明.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7〕刘雪明.美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建设及其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