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第三”的背后,是上海经济实力与金融地位的不相匹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话语权旁落,这成为上海新一轮金融国资重组的动力所在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
2010年4月7日,在上海浦东发布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上海排在纽约和伦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排名甫一公布,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海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发展潜力上,(第三)排名让人无法信服。”上海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随后,在“第二届亚洲金融合作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坦言,就实力而言,上海排第三确实太高,但如果以全球金融中心的增长力和发展力指数而论,上海可能会取得较好的名次。
过去一段时间,上海市进行了多起金融国资重组和运作,上海实业、上海国际集团等上海本地金融公司都曾试图担当起上海金融公司整合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果不彰。
另一方面,按照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格局,上海至今没有一家金融旗舰公司,在北京、深圳等地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以及中国平安集团的金融控股集团路径已定的衬托下,上海金融资本的短板更加彰显。
在“世界第三”的背后,是上海经济实力与金融地位的不相匹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话语权旁落,这成为上海新一轮金融国资重组的动力所在。
市场化转向
陆红军认为,尽管2009年上海在证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但另一个硬指标——外汇交易量不及纽约和伦敦的1%,此外在软件、法制环境以及全球认同程度方面,上海还不具优势。
在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意见之后,如何具體实施和推动,成为上海方面的当务之急。
目前的一个困局是,上海地方国企集中,缺乏活力,此前的非市场化重组,又导致市场效率不高。而本地的金融机构,除银行和证券之外,其他领域实力不强。
为此,上海市已成立了由市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组长由屠光绍担任。
“屠光绍主管上海金融后,提出了市场化金融重组和市场化建设的思路。”陆红军说,这已成为当下上海金融发展的主要抓手。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拟将上海市金融办升格为金融局,以提升行政级别为金融国资重组铺路。2009年8月,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已经先行升格为金融服务局,原金融办主任施海宁担任局长。
在市场化方向确定和监管框架搭好之后,谋划金融控股集团成为2010年金融国资重整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前,上海当地的浦发银行、上海实业、上海国际集团、申银万国以及上海国资经营公司都上报过相关方案,但均未获批。其中,上海国际集团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
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于2000年4月,目前管理着上海市属大部分金融资产,旗下金融机构包括上海国际信托、上海证券、浦发银行、上投摩根、国泰君安、华安基金等,并参股中银国际等多家金融机构。
“已经有了金控雏形。”上海国际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当年的浦发银行以及国泰君安的高管人员都由上海国际集团选派。
但随后上海市调整部署,将16家市属金融机构的相关事权划归到上海金融办。上海国际集团变身为“战略控制型”金融投资集团,开展以金融为主、非金融为辅的投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业务,与金融控股公司越行越远。
此时,陆家嘴金融取代上海国际集团,担当了重任。
2009年4月,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陆家嘴金融)进行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20亿元。股东主要是上海陆家嘴(集团)公司和上海浦东发展(集团)公司(下称“浦发集团”),分别出资8亿元。
陆家嘴金融成立之后,即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进行相关布局。2009年6月,收购爱建证券,又于当年12月全资收购青岛海协信托,一年内就拥有了证券和信托两张金融牌照。
“上海国际集团做存量,陆家嘴金融做增量。”一位接近陆家嘴金融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陆家嘴金融侧重于金融服务,着力开展金融租赁、担保、信托以及基金管理等业务。在银行方面,陆家嘴金融已经获得了消费银行的业务。
上述人士透露,陆家嘴金融完全是按照市场化方式经营的金控公司,并以市场化重组获得金融牌照。
PE突破
在陆家嘴金融渐具金融控股雏形之后,上海的外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跃居国内前列。
4月14日,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海正在考虑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引入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参与发起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
上海PE发展,属于后来居上。
此前,在外资PE落地的政策上,上海落后于天津。后者借助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方案,一度打开时间窗口,吸引外资PE开设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随即在国家发改委备案通过的很多全国性股权投资和创投机构,都选择天津滨海新区注册。
2009年6月,上海出台了《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允许外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等境外股权投资资本,以“股权投资管理”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的地区。
为此,上海金融办公室选取6家外资PE作为试点,分别为凯雷、KKR、启明创投、方源资本、香港第一东方集团和普凯投资基金。
一时间,外资PE机构开始抢滩上海,“政策出来之后,许多外资PE都有落户上海的意向。”浦东金融局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目前,上海PE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已经超过此前风头正旺的天津等城市。截至5月,共有17家公司制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登记注册,其中包括美国百仕通集团等知名机构。
金融产业基金难题
在国务院批准上海设立200亿规模的金融产业基金之后的两年多中,这家名为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浦基金”)的募集一拖再拖。
“还没有募集起来。”4月中旬,金浦基金总裁吕厚军在电话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吕是接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担任这一职务的,此前,媒体已经报道说,中金公司将退出金浦基金。
金浦基金正式成立于2009年8月,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上海国际集团和中金公司各占50%的股份。当时的董事长为上海国际集团总经理万建华,总裁由贝多广担任。
但仅半年时间,基金高层相继变动。除了总裁由吕厚军担当之外,万建华也从金浦基金去职,接替者为上海国际集团副总经理邵亚良。
据接近中金公司的人士透露,中金公司欲退出金浦基金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责基金募集的上海国际集团市场化运作不力,募集工作在两年多时间里几乎毫无进展。
而上海国际集团此前计划以公司制募集资金的方式,由双方股东直接出资来完成募资,这样与原先设计的有限合伙制方式设立基金的初衷相悖,才导致擅长管理而不具资本优势的中金公司考虑退出。
近日,上海国际集团行政管理总部的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问询时说,目前基金股权结构没有变化,具体筹建不清楚。
上海国际集团的软肋
金融产业基金的一度搁置,让上海方面颇觉尴尬,而外界对于上海国际集团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也存在一定质疑。
据知情者透露,在最初上海国际集团和中金公司协商设立产业基金之时,双方就有过较为明确的分工:上海国际集团主要负责募集资金,中金公司负责管理。
“当时,上海国际集团以其在上海金融圈内的地位,本以为募集200亿元不会存在什么问题,而且也能掌握到不少的金融项目。”接近上海国际集团的人士说,或许上海国际集团曾考虑过一旦募集资金困难,可以通过行政方式由政府出面,从而获得地方金融企业的支持。
但最近几年,上海市政府对于国资运作提倡以市场化为主,“政府开始避免通过行政指令指导企业经营。”同时由于上海国际集团手上又没有好的项目储备,导致许多潜在的LP(有限合伙人)最终选择了放弃。
“关键还是以前的成功经验不足,没有市场号召力。”上述人士说,上海的国有企业颇为保守,加上上海国际集团比较封闭,外界很难与之深入合作,一些民营资本更是担心投资效益。
上海国际集团之前多次依靠行政划拨获得集团外的大量优质资产,其中最重要资产——浦发银行和国泰君安,均为行政划拨而来。
上海国际集团的这一软肋,让原本走在国内前列的上海产业基金,被其他一些地方赶超。比金浦基金晚近两年获批的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就是以有限合伙制设立,于2009年12月29日揭牌,并很快募集到28.5亿元资金。同时,该基金已针对性选择了约50亿元的项目储备。
为此,上海国际集团在中金公司的贝多广退出后,引进了上海本地专业人才吕厚军,以增加基金管理的市场号召力。
吕厚军此前是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其掌管的中比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在业内鹤立鸡群,基金在5年多时间里完成了20多家公司的投资。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上海国际集团还在筹划的另一只产业基金——上海航运产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首期计划募集30亿元,仍然以公司制形式成立。在金浦产业基金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航运产业基金能否顺利诞生,尚不确切。
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有多远?
2010年4月7日,在上海浦东发布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上海排在纽约和伦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排名甫一公布,即引起市场高度关注。“上海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发展潜力上,(第三)排名让人无法信服。”上海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随后,在“第二届亚洲金融合作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坦言,就实力而言,上海排第三确实太高,但如果以全球金融中心的增长力和发展力指数而论,上海可能会取得较好的名次。
过去一段时间,上海市进行了多起金融国资重组和运作,上海实业、上海国际集团等上海本地金融公司都曾试图担当起上海金融公司整合的重任,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果不彰。
另一方面,按照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格局,上海至今没有一家金融旗舰公司,在北京、深圳等地的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以及中国平安集团的金融控股集团路径已定的衬托下,上海金融资本的短板更加彰显。
在“世界第三”的背后,是上海经济实力与金融地位的不相匹配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话语权旁落,这成为上海新一轮金融国资重组的动力所在。
市场化转向
陆红军认为,尽管2009年上海在证券交易量和期货交易量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但另一个硬指标——外汇交易量不及纽约和伦敦的1%,此外在软件、法制环境以及全球认同程度方面,上海还不具优势。
在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关意见之后,如何具體实施和推动,成为上海方面的当务之急。
目前的一个困局是,上海地方国企集中,缺乏活力,此前的非市场化重组,又导致市场效率不高。而本地的金融机构,除银行和证券之外,其他领域实力不强。
为此,上海市已成立了由市发改委等部门组成的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组长由屠光绍担任。
“屠光绍主管上海金融后,提出了市场化金融重组和市场化建设的思路。”陆红军说,这已成为当下上海金融发展的主要抓手。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上海拟将上海市金融办升格为金融局,以提升行政级别为金融国资重组铺路。2009年8月,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已经先行升格为金融服务局,原金融办主任施海宁担任局长。
在市场化方向确定和监管框架搭好之后,谋划金融控股集团成为2010年金融国资重整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前,上海当地的浦发银行、上海实业、上海国际集团、申银万国以及上海国资经营公司都上报过相关方案,但均未获批。其中,上海国际集团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
上海国际集团成立于2000年4月,目前管理着上海市属大部分金融资产,旗下金融机构包括上海国际信托、上海证券、浦发银行、上投摩根、国泰君安、华安基金等,并参股中银国际等多家金融机构。
“已经有了金控雏形。”上海国际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当年的浦发银行以及国泰君安的高管人员都由上海国际集团选派。
但随后上海市调整部署,将16家市属金融机构的相关事权划归到上海金融办。上海国际集团变身为“战略控制型”金融投资集团,开展以金融为主、非金融为辅的投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业务,与金融控股公司越行越远。
此时,陆家嘴金融取代上海国际集团,担当了重任。
2009年4月,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陆家嘴金融)进行增资,注册资本增加到20亿元。股东主要是上海陆家嘴(集团)公司和上海浦东发展(集团)公司(下称“浦发集团”),分别出资8亿元。
陆家嘴金融成立之后,即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进行相关布局。2009年6月,收购爱建证券,又于当年12月全资收购青岛海协信托,一年内就拥有了证券和信托两张金融牌照。
“上海国际集团做存量,陆家嘴金融做增量。”一位接近陆家嘴金融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陆家嘴金融侧重于金融服务,着力开展金融租赁、担保、信托以及基金管理等业务。在银行方面,陆家嘴金融已经获得了消费银行的业务。
上述人士透露,陆家嘴金融完全是按照市场化方式经营的金控公司,并以市场化重组获得金融牌照。
PE突破
在陆家嘴金融渐具金融控股雏形之后,上海的外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跃居国内前列。
4月14日,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徐权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海正在考虑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引入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参与发起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
上海PE发展,属于后来居上。
此前,在外资PE落地的政策上,上海落后于天津。后者借助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方案,一度打开时间窗口,吸引外资PE开设人民币自由兑换试点。随即在国家发改委备案通过的很多全国性股权投资和创投机构,都选择天津滨海新区注册。
2009年6月,上海出台了《浦东新区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试行办法》,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允许外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等境外股权投资资本,以“股权投资管理”身份,进行合法登记注册的地区。
为此,上海金融办公室选取6家外资PE作为试点,分别为凯雷、KKR、启明创投、方源资本、香港第一东方集团和普凯投资基金。
一时间,外资PE机构开始抢滩上海,“政策出来之后,许多外资PE都有落户上海的意向。”浦东金融局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
目前,上海PE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已经超过此前风头正旺的天津等城市。截至5月,共有17家公司制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登记注册,其中包括美国百仕通集团等知名机构。
金融产业基金难题
在国务院批准上海设立200亿规模的金融产业基金之后的两年多中,这家名为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金浦基金”)的募集一拖再拖。
“还没有募集起来。”4月中旬,金浦基金总裁吕厚军在电话中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吕是接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担任这一职务的,此前,媒体已经报道说,中金公司将退出金浦基金。
金浦基金正式成立于2009年8月,注册资金2亿元人民币,上海国际集团和中金公司各占50%的股份。当时的董事长为上海国际集团总经理万建华,总裁由贝多广担任。
但仅半年时间,基金高层相继变动。除了总裁由吕厚军担当之外,万建华也从金浦基金去职,接替者为上海国际集团副总经理邵亚良。
据接近中金公司的人士透露,中金公司欲退出金浦基金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责基金募集的上海国际集团市场化运作不力,募集工作在两年多时间里几乎毫无进展。
而上海国际集团此前计划以公司制募集资金的方式,由双方股东直接出资来完成募资,这样与原先设计的有限合伙制方式设立基金的初衷相悖,才导致擅长管理而不具资本优势的中金公司考虑退出。
近日,上海国际集团行政管理总部的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问询时说,目前基金股权结构没有变化,具体筹建不清楚。
上海国际集团的软肋
金融产业基金的一度搁置,让上海方面颇觉尴尬,而外界对于上海国际集团的市场化运作能力也存在一定质疑。
据知情者透露,在最初上海国际集团和中金公司协商设立产业基金之时,双方就有过较为明确的分工:上海国际集团主要负责募集资金,中金公司负责管理。
“当时,上海国际集团以其在上海金融圈内的地位,本以为募集200亿元不会存在什么问题,而且也能掌握到不少的金融项目。”接近上海国际集团的人士说,或许上海国际集团曾考虑过一旦募集资金困难,可以通过行政方式由政府出面,从而获得地方金融企业的支持。
但最近几年,上海市政府对于国资运作提倡以市场化为主,“政府开始避免通过行政指令指导企业经营。”同时由于上海国际集团手上又没有好的项目储备,导致许多潜在的LP(有限合伙人)最终选择了放弃。
“关键还是以前的成功经验不足,没有市场号召力。”上述人士说,上海的国有企业颇为保守,加上上海国际集团比较封闭,外界很难与之深入合作,一些民营资本更是担心投资效益。
上海国际集团之前多次依靠行政划拨获得集团外的大量优质资产,其中最重要资产——浦发银行和国泰君安,均为行政划拨而来。
上海国际集团的这一软肋,让原本走在国内前列的上海产业基金,被其他一些地方赶超。比金浦基金晚近两年获批的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就是以有限合伙制设立,于2009年12月29日揭牌,并很快募集到28.5亿元资金。同时,该基金已针对性选择了约50亿元的项目储备。
为此,上海国际集团在中金公司的贝多广退出后,引进了上海本地专业人才吕厚军,以增加基金管理的市场号召力。
吕厚军此前是海富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其掌管的中比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在业内鹤立鸡群,基金在5年多时间里完成了20多家公司的投资。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上海国际集团还在筹划的另一只产业基金——上海航运产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首期计划募集30亿元,仍然以公司制形式成立。在金浦产业基金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航运产业基金能否顺利诞生,尚不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