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建设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少年宫为例,分析了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从教师、儿童、培训机构三方面提出了加强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 少年宫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素质教育在校内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外教育领域,德育为先尚未完全到位,甚至被忽视。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宫技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道德教育被忽视,从而出现“高智低德”、“高技低德”现象。
一、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面貌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如精神支柱方面的拜金主义、个人生活方面的享乐主义、意识方面的人情冷漠等。在教育领域,校外教育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师放松自我修养,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漠视自己的职业道德。
2.家庭因素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家为本位的,重视亲情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传统的家庭特点加之当代独生子女的现实,使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出现“超重”的趋势,这种“超重”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更体现在学习尤其是课外特长的学习上,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校外教育仅仅是孩子特长的学习,其它方面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忽视了孩子在少年宫学习中思想道德的成长。
3.学校因素
在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仍未全面实现。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旁观者,而非自由、能动的主体。突出表现在思想的主观性上,忽视了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学生在学校这种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将这种学习模式带到少年宫的学习中,对其兴趣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加强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1)“苦练内功,深化自我”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专业素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反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即“失德”。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素质的提升,对于少年宫老师来说,只有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教授给孩子,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在激烈的校外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师道德责任感”是深化师德的动力。近十年,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学会负责成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弘扬敬业精神。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有诸多的不同,开放、灵活和多样性构成了它的工作特点。这种工作特点迫切呼唤敬业精神。因为少年宫的老师除专职教师外,还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他们有着自己支配的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社会市场需求,对他们教学水平的衡量无法像学校一样进行分数量化,真正约束他们的只有他们的责任心。
其次,要充分发挥“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少年宫的学员年龄比较低,幼小的心灵容易受情感左右,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朵小红花,能让学生兴奋好几天;相反,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很可能导致心灵受伤,不喜欢老师,从而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用爱心来引导孩子,定会培养出懂得爱的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宫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2.加强儿童“德性”教育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德行”的形成。我国的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着道德教育方法的偏差,忽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培养儿童的道德。儿童的德性随着年龄的递增变得愈加高层次、愈加稳固,它受儿童身体条件、智力、性别、性格等多因素影响。
在校外教育中对儿童道德影响最大的是以人际关系为主的动态环境。这包括:(1)师生关系。少年宫的教育活动都是经过教师之手的,因此,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可以借助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把握。其中,儿童对教师的适应关系、教师的态度及其对儿童的影响都是重要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不充分考虑儿童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智力因素、适应能力、儿童性格等方面。(2)同学关系——在以班级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儿童在班级中以怎样的地位参与,影响到儿童形成何等程度的归属感和亲和感。
帮助孩子处理好这种“人际关系”,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沟通”。教师要进入到儿童的思想和情绪的系统中,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儿童的思想去推理他们所做的一切;然后,才能有效的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孩子,从而产生温暖感与满足感。
(2)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着“德性教育”。课堂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少年宫课程的教授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它与校内教育有一定的区别,教授的内容既包括计算机、英语这种理论性课程,又包括绘画、武术、科技这种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学生们多数是对哪科感兴趣,就去学什么,学习的选择性较大;教师对所授课程比较灵活,自编教材较多。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树立一种渗透意识,即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于多学科的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能力、道德感情、行为规范等多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优化道德方法,讲求艺术性、真实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德性教育”。校外活动是提高孩子兴趣、提高良好品质的路径,具有德育、智育等综合教育功能。少年宫的教学大多数课程寓教学于实践中,例如,乒乓球、武术、围棋、天文等。在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增加更多的让少年儿童参与和动手的机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自身的知识和体力水平相当的演出、比赛等,为他们创造广泛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向学生渗透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助人教育、合作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怀。
3.校外教育机构应构建和谐的德育管理体系
构建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领导机制、德育队伍组织、德育规章制度建立、德育环境创设等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少年宫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制定“责任赏罚”,开展专门德育课等形式实施,同时,加强对学生常规检查力度,规范学生行为,使校外德育教育管理层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郭金鸿.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成海鹰.儿童道德教育浅谈.徐特立研究,2008,(3).
[4]王宏.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体现.中国校外教育,2008,(8).
[5]张群飞.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等职业教育,2007,(2).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青少年宫)
[关键词]: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 少年宫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实施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素质教育在校内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外教育领域,德育为先尚未完全到位,甚至被忽视。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宫技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之下,道德教育被忽视,从而出现“高智低德”、“高技低德”现象。
一、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道德面貌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如精神支柱方面的拜金主义、个人生活方面的享乐主义、意识方面的人情冷漠等。在教育领域,校外教育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容易使我们的教师放松自我修养,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漠视自己的职业道德。
2.家庭因素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家为本位的,重视亲情是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传统的家庭特点加之当代独生子女的现实,使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出现“超重”的趋势,这种“超重”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更体现在学习尤其是课外特长的学习上,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校外教育仅仅是孩子特长的学习,其它方面不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忽视了孩子在少年宫学习中思想道德的成长。
3.学校因素
在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仍未全面实现。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旁观者,而非自由、能动的主体。突出表现在思想的主观性上,忽视了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学生在学校这种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将这种学习模式带到少年宫的学习中,对其兴趣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加强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1)“苦练内功,深化自我”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专业素养,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儿童学习的促进者。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反之,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即“失德”。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素质的提升,对于少年宫老师来说,只有他们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教授给孩子,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在激烈的校外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师道德责任感”是深化师德的动力。近十年,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学会负责成为21世纪道德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这就要求教师:
首先,要弘扬敬业精神。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有诸多的不同,开放、灵活和多样性构成了它的工作特点。这种工作特点迫切呼唤敬业精神。因为少年宫的老师除专职教师外,还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外聘教师,他们有着自己支配的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社会市场需求,对他们教学水平的衡量无法像学校一样进行分数量化,真正约束他们的只有他们的责任心。
其次,要充分发挥“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少年宫的学员年龄比较低,幼小的心灵容易受情感左右,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朵小红花,能让学生兴奋好几天;相反,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很可能导致心灵受伤,不喜欢老师,从而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用爱心来引导孩子,定会培养出懂得爱的孩子,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宫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2.加强儿童“德性”教育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德行”的形成。我国的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着道德教育方法的偏差,忽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培养儿童的道德。儿童的德性随着年龄的递增变得愈加高层次、愈加稳固,它受儿童身体条件、智力、性别、性格等多因素影响。
在校外教育中对儿童道德影响最大的是以人际关系为主的动态环境。这包括:(1)师生关系。少年宫的教育活动都是经过教师之手的,因此,教师对儿童的影响,可以借助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来把握。其中,儿童对教师的适应关系、教师的态度及其对儿童的影响都是重要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不充分考虑儿童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智力因素、适应能力、儿童性格等方面。(2)同学关系——在以班级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儿童在班级中以怎样的地位参与,影响到儿童形成何等程度的归属感和亲和感。
帮助孩子处理好这种“人际关系”,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沟通”。教师要进入到儿童的思想和情绪的系统中,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儿童的思想去推理他们所做的一切;然后,才能有效的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孩子,从而产生温暖感与满足感。
(2)在课堂教育中渗透着“德性教育”。课堂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少年宫课程的教授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它与校内教育有一定的区别,教授的内容既包括计算机、英语这种理论性课程,又包括绘画、武术、科技这种动手能力强的课程。学生们多数是对哪科感兴趣,就去学什么,学习的选择性较大;教师对所授课程比较灵活,自编教材较多。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树立一种渗透意识,即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于多学科的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能力、道德感情、行为规范等多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优化道德方法,讲求艺术性、真实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在实践活动中体现着“德性教育”。校外活动是提高孩子兴趣、提高良好品质的路径,具有德育、智育等综合教育功能。少年宫的教学大多数课程寓教学于实践中,例如,乒乓球、武术、围棋、天文等。在校外教育活动过程中,增加更多的让少年儿童参与和动手的机会,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自身的知识和体力水平相当的演出、比赛等,为他们创造广泛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向学生渗透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助人教育、合作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怀。
3.校外教育机构应构建和谐的德育管理体系
构建德育管理体系是指将德育管理诸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括领导机制、德育队伍组织、德育规章制度建立、德育环境创设等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少年宫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制定“责任赏罚”,开展专门德育课等形式实施,同时,加强对学生常规检查力度,规范学生行为,使校外德育教育管理层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詹万生.和谐德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郭金鸿.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成海鹰.儿童道德教育浅谈.徐特立研究,2008,(3).
[4]王宏.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体现.中国校外教育,2008,(8).
[5]张群飞.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等职业教育,2007,(2).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