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艺术活动,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活动,能够体验他们的不同个性,幼儿通过绘画活动,能有效提高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幼儿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会受到其年龄特点的影响,所以如何进行幼儿绘画作品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评价环节,一般教师说得多,幼儿则缺少表达。这样的评价方式带有较多教师的主观意见,不能体现评价环节应有的价值。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在美术活动中更好地评价幼儿的作品,从而让活动中的评价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误用成人的审美眼光去看孩子的作品,用接纳、赞赏的眼观进行评价。
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绘画技巧的束缚,常从主观意志出发,作品往往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当他们把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无拘无束地画下来时,可以打破一切时空的制约。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稚拙美”。因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教师应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画画我的好朋友》中,珑珑和自己的好朋友小杰互相画着对方。珑珑把小杰的脸型、发型画得非常生动,画嘴巴的时候,他却只用了一条又细又直的线。当这幅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大家都说:“珑珑画的是‘生气的小杰’。”珑珑连忙向大家解释:“他不是生气了,是因为小杰一直喜欢这样!”珑珑边说边向学着小杰的样子抿抿嘴巴,大家恍然大悟。因此,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和发现幼儿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幼儿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及思维的闪光点。
(二)尝试解读幼儿的作品,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到鼓励。
幼儿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他们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能力也有强有弱。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除了给予赞赏,遇到个别有独特创意的幼儿也要给予肯定,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例如: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小区》,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小区参观,让孩子将自己心目中的小区画下来。评价环节,大家发现一幅画着很多方格和数字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是小俊画的。在介绍这幅作品时,小俊表现得非常紧张。教师鼓励他说:“我们都很想知道你画的小区里有什么。”小俊说:“我画的是小区里的车库,它们是一格一格分开的,每一格上面还有数字。”听了小俊的介绍,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全班只有他注意到了小区里的车庫。由此可见,幼儿在轻松、主动的情绪下,才会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三)灵活安排评价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参加评价。
绘画活动的评价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灵活的评价,比如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评价,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创作过程中的评价能对所有幼儿的创作产生推动作用。他们会从中得到启发,尝试超越自己原有的创作方式,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在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爷爷奶奶笑哈哈》时,我们围绕爷爷奶奶的外形特征进行讲述,如:爷爷奶奶的脸上一般有较多皱纹或者老年斑;有的爷爷奶奶驼背,撑着拐杖;还有的爷爷奶奶头发很少等。而在孩子们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将爷爷奶奶经常做的事情画下来。这时,小玉把爷爷坐在餐座上喝酒的样子画了下来,还画了正在烧菜的奶奶。于是,教师评价说:“小玉的爷爷喜欢喝酒,奶奶经常做饭,他观察得真仔细。”孩子们顿时有了灵感,有的说:我奶奶最喜欢跳舞,有的说:我爷爷喜欢打麻将……教师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的提示和评价,能帮助其他孩子拓展思路。
(四)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
幼儿正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他们会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自我,有较强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更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除了通过赞扬作品的特殊之处,激发孩子进一步创作的欲望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们相互欣赏作品、评价作品,鼓励孩子评价同伴的作品,这样也能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绘画风格带来的视觉冲击。幼儿在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相互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幼儿的作品比较“出人意料”,连幼儿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的时候,教师应当尽量善意地给予诠释,最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先从欣赏开始,并期待他们下一次的作品。
总之,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美术技能,而应试着尝试走进每一个不同孩子的内心,耐心倾听和发现幼儿的想法,真心赏识他们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并给予每一位幼儿个性化的激励性评价,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欲望和热情。
(一)误用成人的审美眼光去看孩子的作品,用接纳、赞赏的眼观进行评价。
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绘画技巧的束缚,常从主观意志出发,作品往往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当他们把自己想要说的东西无拘无束地画下来时,可以打破一切时空的制约。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稚拙美”。因此,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教师应用接纳、赞赏的态度进行评价。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画画我的好朋友》中,珑珑和自己的好朋友小杰互相画着对方。珑珑把小杰的脸型、发型画得非常生动,画嘴巴的时候,他却只用了一条又细又直的线。当这幅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大家都说:“珑珑画的是‘生气的小杰’。”珑珑连忙向大家解释:“他不是生气了,是因为小杰一直喜欢这样!”珑珑边说边向学着小杰的样子抿抿嘴巴,大家恍然大悟。因此,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和发现幼儿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幼儿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及思维的闪光点。
(二)尝试解读幼儿的作品,使幼儿的积极情感得到鼓励。
幼儿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他们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能力也有强有弱。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除了给予赞赏,遇到个别有独特创意的幼儿也要给予肯定,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例如: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小区》,教师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小区参观,让孩子将自己心目中的小区画下来。评价环节,大家发现一幅画着很多方格和数字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是小俊画的。在介绍这幅作品时,小俊表现得非常紧张。教师鼓励他说:“我们都很想知道你画的小区里有什么。”小俊说:“我画的是小区里的车库,它们是一格一格分开的,每一格上面还有数字。”听了小俊的介绍,大家都很惊讶,因为全班只有他注意到了小区里的车庫。由此可见,幼儿在轻松、主动的情绪下,才会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三)灵活安排评价时间,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参加评价。
绘画活动的评价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灵活的评价,比如在创作过程中进行评价,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创作过程中的评价能对所有幼儿的创作产生推动作用。他们会从中得到启发,尝试超越自己原有的创作方式,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在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爷爷奶奶笑哈哈》时,我们围绕爷爷奶奶的外形特征进行讲述,如:爷爷奶奶的脸上一般有较多皱纹或者老年斑;有的爷爷奶奶驼背,撑着拐杖;还有的爷爷奶奶头发很少等。而在孩子们绘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幼儿将爷爷奶奶经常做的事情画下来。这时,小玉把爷爷坐在餐座上喝酒的样子画了下来,还画了正在烧菜的奶奶。于是,教师评价说:“小玉的爷爷喜欢喝酒,奶奶经常做饭,他观察得真仔细。”孩子们顿时有了灵感,有的说:我奶奶最喜欢跳舞,有的说:我爷爷喜欢打麻将……教师在孩子的创作过程中的提示和评价,能帮助其他孩子拓展思路。
(四)评价语言生动恰当,体现激励性和发展性。
幼儿正处在“镜像自我”的阶段,他们会将成人的评价作为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能较好地悦纳自我,有较强的自信心。反之,则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美术活动评价中,教师更应注重评价的语言艺术,除了通过赞扬作品的特殊之处,激发孩子进一步创作的欲望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们相互欣赏作品、评价作品,鼓励孩子评价同伴的作品,这样也能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绘画风格带来的视觉冲击。幼儿在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相互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幼儿的作品比较“出人意料”,连幼儿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的时候,教师应当尽量善意地给予诠释,最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先从欣赏开始,并期待他们下一次的作品。
总之,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美术技能,而应试着尝试走进每一个不同孩子的内心,耐心倾听和发现幼儿的想法,真心赏识他们对世界的不同认知,并给予每一位幼儿个性化的激励性评价,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欲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