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作为实施德育的特殊手段,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起的作用也是独特的,它可以疏导不良情绪,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德育音乐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213-01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音乐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通过选择特定的音乐艺术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向自由、全面、和谐地素质发展。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共性,同时更有其优势和独特之处。如音乐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与传统德育课相比其优势在于它生动、易接受、以情感的力量来支持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从情感上感染人,利用音乐的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即音乐的德育功能。
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概况
中职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与智育、美育、体育等教育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渗透,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由于招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使得在校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及具体行为不尽人意;另一方面,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失偏颇;鉴于此种情况,一味的说教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借助其它教学方法改善目前情况。
2 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2.1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自古以来,音乐辅德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的授课课表——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仅次于“礼”,排在了第二位,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音乐辅德功能的重视;战国思想家荀子同样重视音乐的辅德作用,他认为音乐能够“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也强调音乐具有淳化民风、陶冶心灵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在欣赏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的时候,欣赏到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奔赴到丈夫彭咏梧斗争最前线路上时,得知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她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当学生欣赏到类似英雄人物题材的艺术作品时,心中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会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由衷赞叹。如此看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主体既产生了审美情感又产生了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2.2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也离不开音乐教育,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推动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依赖于德育的保驾护航。“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这一点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从古至今,艺术创作都是以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为道德依据的。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道德伦理的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以说,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音樂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3 音乐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3.1 音乐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情操是指通过鉴赏美的事物而获得的高尚情感体验。音乐以不同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进行不规则排列,进而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它基于人物的内心而创作,因此也能打动人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音乐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形象、细腻的情感为手段,引起人们心底的共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身心释然,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音乐艺术是一门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用上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3.2 音乐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音乐以感动人的心灵为目的,是一门强调情感的艺术,这种感动可以唤起人们心底的共鸣,有时不需要言语便能形成一定的默契,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校2010年举行的“感恩教育”中,笔者就借助了一曲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作为情感引导,看到MTV中一组组母亲送儿女远行的场景、一组组父母为了子女在奔波忙碌的情景时,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一直在默默地为孩子付出,伴着那扣人心弦的曲调,许多学生在现场潸然泪下,艺术作品中赋予了一定的情感,它能够点燃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结尾的时候以《感恩的心》手语表演结束该次讲座,同学们能够发自心底的去唱这首歌,认真地去做每一个动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意识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以及父母对孩子无私而又伟大的爱,了解到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情感回应,知道如何正确与父母相处,效果非同凡响。音乐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3.3 音乐可以在学生选择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给予正确的帮助,促进理想人格形成
中职学生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发展并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其它艺术形式,更能走进人心灵深处,打动人心,因为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音乐作品具有提升人格魅力的特殊力量。
总体来说,在中职教育工作中音乐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随之变化。因此,要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以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吉联抗[译注].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2] 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 张星点.浅谈音乐的最高目的和存在价值[J].人民音乐,1989.
[4] 李婷.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2).
关键词:德育音乐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b)-0213-01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音乐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通过选择特定的音乐艺术内容,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向自由、全面、和谐地素质发展。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共性,同时更有其优势和独特之处。如音乐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与传统德育课相比其优势在于它生动、易接受、以情感的力量来支持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从情感上感染人,利用音乐的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即音乐的德育功能。
1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概况
中职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与智育、美育、体育等教育形式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渗透,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一方面,由于招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使得在校生的个人道德品质及具体行为不尽人意;另一方面,社会及家庭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失偏颇;鉴于此种情况,一味的说教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借助其它教学方法改善目前情况。
2 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2.1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自古以来,音乐辅德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的授课课表——礼、乐、射、御、书、数,音乐仅次于“礼”,排在了第二位,这充分说明了孔子对音乐辅德功能的重视;战国思想家荀子同样重视音乐的辅德作用,他认为音乐能够“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也强调音乐具有淳化民风、陶冶心灵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发现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审美主体上产生共鸣的现象。比如在欣赏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的时候,欣赏到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奔赴到丈夫彭咏梧斗争最前线路上时,得知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她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当学生欣赏到类似英雄人物题材的艺术作品时,心中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会产生对艺术形象之美的由衷赞叹。如此看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主体既产生了审美情感又产生了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和德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2.2 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音乐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也离不开音乐教育,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推动德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依赖于德育的保驾护航。“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这一点是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从古至今,艺术创作都是以当时社会的公德和伦理观念为道德依据的。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道德伦理的维度,艺术很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不健康的作用,使教育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以说,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会责任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艺术创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音樂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确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3 音乐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3.1 音乐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所谓情操是指通过鉴赏美的事物而获得的高尚情感体验。音乐以不同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进行不规则排列,进而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它基于人物的内心而创作,因此也能打动人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音乐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形象、细腻的情感为手段,引起人们心底的共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身心释然,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音乐艺术是一门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用上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3.2 音乐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音乐以感动人的心灵为目的,是一门强调情感的艺术,这种感动可以唤起人们心底的共鸣,有时不需要言语便能形成一定的默契,促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我校2010年举行的“感恩教育”中,笔者就借助了一曲王宏伟演唱的《儿行千里》作为情感引导,看到MTV中一组组母亲送儿女远行的场景、一组组父母为了子女在奔波忙碌的情景时,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一直在默默地为孩子付出,伴着那扣人心弦的曲调,许多学生在现场潸然泪下,艺术作品中赋予了一定的情感,它能够点燃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结尾的时候以《感恩的心》手语表演结束该次讲座,同学们能够发自心底的去唱这首歌,认真地去做每一个动作,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意识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以及父母对孩子无私而又伟大的爱,了解到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情感回应,知道如何正确与父母相处,效果非同凡响。音乐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3.3 音乐可以在学生选择道德价值取向方面给予正确的帮助,促进理想人格形成
中职学生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发展并形成的重要阶段。音乐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其它艺术形式,更能走进人心灵深处,打动人心,因为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音乐作品具有提升人格魅力的特殊力量。
总体来说,在中职教育工作中音乐与德育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也随之变化。因此,要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探索新方法、新路子,以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吉联抗[译注].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2] 吉联抗[译注].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 张星点.浅谈音乐的最高目的和存在价值[J].人民音乐,1989.
[4] 李婷.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