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从提高幼专生职业能力的角度阐释进行课程整体思路、改革环节、体验等方面,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化培养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介绍了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程资源。
支助式学习 工作模式 职业导向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学”
教育已经逐步开放化,学生是自我增值的自觉主体。他们会自觉地学习。这就使学生成了教学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去学。
2.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时间、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形式多元化
(1)自主式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一种主动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它表现为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协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协作式学习可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提高学生的协作性从多个角度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3)支助式学习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实际上这是个互动的过程。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互为支助,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种学习媒体进行师生的教学,反馈与评价从多个维度优化教学过程。
(4)专题讨论式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讲教师也可以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的方式即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小组间可以互相体温进行辩论,教室最后进行讲评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协调一致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并且通过提问和辩论,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根伟深入的探究和研讨。
二、以职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的教学宗旨
1.教学突出实用性
信息技术素养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同时,很多课程都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设计的,它们都是以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立足于实践,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要强调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
2.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从高速至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信息属羊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信息素材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
3.职业导向性
在教学内容结构上注重以过程为导向,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工作化模式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课程体系中逐渐从学科体系向工作体系转变;在课程内容上逐渐从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在课程目标中逐步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课程顺序上逐步从知识逻辑为主线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转变;在课程环境上逐步从课堂情境向工作情境转变;在课程价值上逐步从知识储备为主向实际应用为主转变。如图1所示。
图1工作模式课程体系实际上,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它是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它们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它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如图2所示。
图2课程模式原则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上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针对工作模式中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解和吸收,逐渐内化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根本转变。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乃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全方位的进行课程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从事的的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
[2]车希海.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用手册.
[3]张丽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0,(14).
[4]张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社会竞争能力的探讨.商情2009,(29).
支助式学习 工作模式 职业导向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教学活动的中心“如何学”
教育已经逐步开放化,学生是自我增值的自觉主体。他们会自觉地学习。这就使学生成了教学主体,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去学。
2.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时间、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形式多元化
(1)自主式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一种主动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它表现为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协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协作式学习可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提高学生的协作性从多个角度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3)支助式学习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实际上这是个互动的过程。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互为支助,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种学习媒体进行师生的教学,反馈与评价从多个维度优化教学过程。
(4)专题讨论式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讲教师也可以采用专题讨论式教学的方式即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小组间可以互相体温进行辩论,教室最后进行讲评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协调一致的理解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并且通过提问和辩论,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根伟深入的探究和研讨。
二、以职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的教学宗旨
1.教学突出实用性
信息技术素养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同时,很多课程都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设计的,它们都是以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特征的课程,立足于实践,在学习知识中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要强调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
2.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从高速至的应用人才培养要求出发,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大学生信息属羊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信息素材的获取、表示、存储、传输、处理、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与应用能力。
3.职业导向性
在教学内容结构上注重以过程为导向,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工作化模式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课程体系中逐渐从学科体系向工作体系转变;在课程内容上逐渐从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在课程目标中逐步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课程顺序上逐步从知识逻辑为主线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转变;在课程环境上逐步从课堂情境向工作情境转变;在课程价值上逐步从知识储备为主向实际应用为主转变。如图1所示。
图1工作模式课程体系实际上,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它是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是最宝贵和最昂贵的工作过程知识,它们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它们对工作过程的进程却是非常重要的。如图2所示。
图2课程模式原则在课程设计上遵循以上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针对工作模式中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解和吸收,逐渐内化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使其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根本转变。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乃至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应以就业为导向,从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全方位的进行课程改革,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与学生从事的的专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
[2]车希海.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用手册.
[3]张丽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0,(14).
[4]张燕.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社会竞争能力的探讨.商情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