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教育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学科进行环境教育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问题的探讨,提升现代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环境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有很多同学存在着这样的潜意识:那就是环境保护和自己距离比较遥远,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地专注于学习而已。于是,在美丽的校园内,水龙头常流的现象有之,口香糖的痕迹有之,随手乱扔的垃圾有之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而且更加提醒了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作为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的环境教育。以下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与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要将环境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中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的学科主要有地理、生物、化学等,实践证明,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又远远高于生物和化学学科。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它们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和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起,阐述了地球的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时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和环境发生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我们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不仅具有提供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容纳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如果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或过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使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只有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人类才能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有关环境问题也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二、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在每一节地理课上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最有力的保障。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
另外,可以多利用多媒体和地理插图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争取使每一节地理课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环保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设计环保教育的目标,使每一节地理课都成为环境教育课。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需要依赖学生的行动和实践,教师要挖掘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才能,要重视协调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把握和环境教育相关的行为活动,真正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有利环境的行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能力。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疑是强化环境教育的上佳选择。
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比如: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河流观察了河流的污染状况,然后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流程等。
另一方面,组织地理环境兴趣小组,进行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口香糖的清理的专题活动,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分别对校园口香糖的来源和危害,如何进行清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以问卷调查、网络知识搜索、设计警示牌和宣传栏等形式对口香糖问题向周围的同学进行了宣传和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最终还形成了书面的专题报告文件。
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最后,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多年的环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环保素质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随着环境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有很多同学存在着这样的潜意识:那就是环境保护和自己距离比较遥远,与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任务就是努力地专注于学习而已。于是,在美丽的校园内,水龙头常流的现象有之,口香糖的痕迹有之,随手乱扔的垃圾有之等等。这不仅反映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而且更加提醒了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作为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培养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科学的环境教育。以下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问题,与大家进行共同探讨,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要将环境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以及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之中。在中学阶段,实施环境教育的学科主要有地理、生物、化学等,实践证明,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又远远高于生物和化学学科。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它们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和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要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课教材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起,阐述了地球的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同时说明了人类可以通过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和环境发生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类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而我们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不仅具有提供资源的能力,还具有容纳人类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如果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或过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这使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认识问题。只有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人类才能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有关环境问题也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
二、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1.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
立足于高中地理课堂,在每一节地理课上进行充分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最有力的保障。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问题现象作为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
另外,可以多利用多媒体和地理插图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可播放长江特大洪涝灾害、北京沙尘暴等一些录像,观看了形象生动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破坏环境所导致的恶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灾害的根本原因,明白人类滥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当灾害发生时,它给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惨痛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呼吁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班级里倡导节约用纸,积极回收废纸,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植树造林。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再结合实际,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争取使每一节地理课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环保知识,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能力和环保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设计环保教育的目标,使每一节地理课都成为环境教育课。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需要依赖学生的行动和实践,教师要挖掘学生在实践中的行动才能,要重视协调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把握和环境教育相关的行为活动,真正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有利环境的行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能力。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无疑是强化环境教育的上佳选择。
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比如: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全班同学到学校附近的河流观察了河流的污染状况,然后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流程等。
另一方面,组织地理环境兴趣小组,进行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如:我们开展了校园口香糖的清理的专题活动,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分别对校园口香糖的来源和危害,如何进行清理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且以问卷调查、网络知识搜索、设计警示牌和宣传栏等形式对口香糖问题向周围的同学进行了宣传和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最终还形成了书面的专题报告文件。
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最后,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多年的环境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环保素质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随着环境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