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全会第十二部分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们从治理理论的角度提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全会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目标、原则与重点
1.明确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问题所在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与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党与政府面临的国情世情不断发生变化,从达赖喇嘛到藏独事件,从热比娅到疆独事件,国外势力不断影响着国内社会局势。从瓮安事件到乌坎事件,从屌丝到土豪,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到养老难,充分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突发难控,反映了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反映了老百姓对改善民生热切期待。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们无法固守老旧的办法处理新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能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为有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抓住了社会事业管理能力这个关键问题,指明了我们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所在。
2.确定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创新,地方的改革创新虽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地方各做一套的创新方式致使具有全国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出现了差别化与碎片化特征,各地之间的社会政策难以对接转换,社会事业政策的全国通盘战略计划难以实现。另外由差别政策带来国民社会福利享受不均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长期分割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式不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用于指导今后的改革创新,这指明了我国今后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3.提出了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
社会事业包括很多方面,有轻重缓急之分,改革创新首先要抓住关键问题。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就业、就医、社保与收入分配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依,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则明确指出了今后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就该敢啃硬骨头,紧抓“牛鼻子”,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之下,提升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二、治理理论下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范式,其提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主体合作管理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用于指导和深化全方位的改革,这无疑赋予了治理理論很高的期待。从治理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
个人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两级,但相对于个人素质与道德水平来言,体制与制度则具有稳定性的约束指导性,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因此,在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中,要坚持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先行原则,以完善的体制机制规范人、引导人和激励人,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紧迫问题。以医改为例,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基础性公共医疗体系,还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需求医疗体系,既要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运行机制,还要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既要建立保护患者权益的就医制度,还要建立保护医生人身安全的管理制度,这些体系、体制与制度建设不可偏废,不可厚此薄彼。
2.分权与政府角色转换是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关键
治理理论强调主体多元化,这要求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中进行分权、放权与授权,要求政府角色要从领导者向参与者角、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分权、放权和授权意味着政府部分权力的减少,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固化利益。因此,来自于体制内的传统观念与固化利益则成为当前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主要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政府解放思想,克服部门利益,积极主动提出改革举措。在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要实现权力观的转变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行办法有这样几条,一是完善法制,要完善立法听证制度,防止其流于形式,要加强自主立法而减少部门立法立规,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性,防止权力腐败。二是推进大部门改革,合并业务相关但长期推诿扯皮的部门。三是推进是行政审批改革,应减就减,能放就放,推动备案制改革,强化规范快速审批,减少微观干预。
3.责任界定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的重大问题
从公司治理发展出来的治理理论,继承了企业责任回应和追求效率的优秀品质。但当引入合作这一机制后,责任界定成为现实中的一个模糊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必须明确两个责任界定。第一,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政府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其天生有责承担教育、医疗与社保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其不能以合作治理为由推卸责任,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是通过购买机制与企业捐助等机制实现的,不能以合作治理而采取行政手段,加重企业负担,推卸政府责任。第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形式,合作治理中,政府要引导鼓励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但政府依然是全国性社会事务的直接责任者,不得以合作治理为由向社会组织摊派责任。
4.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要注意竞争与质量问题
治理理论强调透明、参与、民主、分权与合作,强调通力合作与共建共享,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的效率,以达到善治的目的。但是治理理论缺乏对社会竞争和冲突的关注,虽然我们不能对这种理论范式责备求全,但现实的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容忍冲突。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无论政府选择企业还是选择社会组织作为其合作伙伴,或者两者皆选,政府都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效率,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成本,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来减少社会事务外包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在具体的合作治理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允许不同意见,要对不同意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能因为提高效率而降低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一、全会指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目标、原则与重点
1.明确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问题所在
我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与大变革的历史阶段,党与政府面临的国情世情不断发生变化,从达赖喇嘛到藏独事件,从热比娅到疆独事件,国外势力不断影响着国内社会局势。从瓮安事件到乌坎事件,从屌丝到土豪,从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到养老难,充分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突发难控,反映了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反映了老百姓对改善民生热切期待。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们无法固守老旧的办法处理新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和提高能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为有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抓住了社会事业管理能力这个关键问题,指明了我们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所在。
2.确定了当前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创新,地方的改革创新虽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地方各做一套的创新方式致使具有全国性的社会福利政策出现了差别化与碎片化特征,各地之间的社会政策难以对接转换,社会事业政策的全国通盘战略计划难以实现。另外由差别政策带来国民社会福利享受不均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长期分割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式不利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用于指导今后的改革创新,这指明了我国今后的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3.提出了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
社会事业包括很多方面,有轻重缓急之分,改革创新首先要抓住关键问题。当前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就业、就医、社保与收入分配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医疗是民生之急,社保是民生之依,分配是民生之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则明确指出了今后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就该敢啃硬骨头,紧抓“牛鼻子”,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之下,提升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二、治理理论下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和范式,其提出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多主体合作管理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主题,用于指导和深化全方位的改革,这无疑赋予了治理理論很高的期待。从治理理论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
个人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两级,但相对于个人素质与道德水平来言,体制与制度则具有稳定性的约束指导性,良好的制度可以提高公共事务的效率,调动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因此,在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中,要坚持体系、体制与机制建设先行原则,以完善的体制机制规范人、引导人和激励人,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紧迫问题。以医改为例,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基础性公共医疗体系,还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需求医疗体系,既要改变“以药养医”的医院运行机制,还要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投入机制,既要建立保护患者权益的就医制度,还要建立保护医生人身安全的管理制度,这些体系、体制与制度建设不可偏废,不可厚此薄彼。
2.分权与政府角色转换是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关键
治理理论强调主体多元化,这要求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中进行分权、放权与授权,要求政府角色要从领导者向参与者角、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分权、放权和授权意味着政府部分权力的减少,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固化利益。因此,来自于体制内的传统观念与固化利益则成为当前社会事业合作治理的主要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政府解放思想,克服部门利益,积极主动提出改革举措。在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要实现权力观的转变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可行办法有这样几条,一是完善法制,要完善立法听证制度,防止其流于形式,要加强自主立法而减少部门立法立规,要加强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性,防止权力腐败。二是推进大部门改革,合并业务相关但长期推诿扯皮的部门。三是推进是行政审批改革,应减就减,能放就放,推动备案制改革,强化规范快速审批,减少微观干预。
3.责任界定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的重大问题
从公司治理发展出来的治理理论,继承了企业责任回应和追求效率的优秀品质。但当引入合作这一机制后,责任界定成为现实中的一个模糊问题。因此,在当前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必须明确两个责任界定。第一,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政府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其天生有责承担教育、医疗与社保等社会事业的责任,其不能以合作治理为由推卸责任,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企业与政府的合作是通过购买机制与企业捐助等机制实现的,不能以合作治理而采取行政手段,加重企业负担,推卸政府责任。第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责任,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组织形式,合作治理中,政府要引导鼓励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但政府依然是全国性社会事务的直接责任者,不得以合作治理为由向社会组织摊派责任。
4.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与合作治理中要注意竞争与质量问题
治理理论强调透明、参与、民主、分权与合作,强调通力合作与共建共享,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提高社会事务管理的效率,以达到善治的目的。但是治理理论缺乏对社会竞争和冲突的关注,虽然我们不能对这种理论范式责备求全,但现实的社会事业管理与服务中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容忍冲突。在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无论政府选择企业还是选择社会组织作为其合作伙伴,或者两者皆选,政府都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效率,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成本,通过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来减少社会事务外包过程中的寻租和腐败。在具体的合作治理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允许不同意见,要对不同意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能因为提高效率而降低治理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