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零售,我们和电商的基因是不同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om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零售环境冲击波进入“常态化”,实体零售企业的领先者们已从起初的慌乱和茫然中定下神来,纷纷向马云、强东们学习起电商来。
  最早起步的银泰,后来的云猴、天狗、金鹰及虹领巾,直到最近的i百联,不可谓用力不大,用心不深。可是,时至今日,尚未看到哪家实体店开展的电商业务真正“顺风顺水”,更不用谈与BAT巨头抗衡。
  即便是挟上百家购物中心之威,号称投入50亿元的万达飞凡,从模式上看,也只是试图在打造一个实体“复仇者联盟”版的“大众点评”而已。难怪马云会对实体零售业的电商模式做出“O2O是个伪命题!”的点评,并毫不客气地收购银泰,参股苏宁云商,准备打造一个从线上走到线下的零售帝国!
  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说:实体零售业在发展电商的道路上,还处于苦苦追寻和探索的迷途中!
  怎样才能破题?
  缺“数字化”基因
  网上销售的首要条件,是要把商品以“数字化”方式展示给顾客。这需要把每个商品细化到SKU,每个SKU除了要有规格、尺寸、颜色、货号、产地、库存及价格等基础信息外,还要有能让顾客产生购买兴趣的文描、图片。一旦商品在网上被顾客看中并下单,还需要物流配送,及时、准确地把商品送到顾客手中。
  从零售业态来看,超市、大卖场是“商品数字化”最具电商基因的实体业态,只需图片和文描处理,就可实现商品上网销售。
  而百货店和购物中心要实现电商化,由于联营和租金经营模式的特点,其最基础的商品“数字化”就无法实现,后续经营更无从谈起。
  近年来,银泰百货CEO陈晓东、长益软件总经理曹国兴以及接手银泰之后的阿里CEO张勇,都曾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零售业必须要进行商品“数字化”!
  然而,现实的困难,却让绝大多数实体零售企业面对商品“数字化”望而却步,真正响应并实践的寥寥无几!
  问题的症结在于:实体店进行商品“数字化”存在“二高一低”的难题!
  一高:难度高
  由于实体店常年与供应商采取专柜联营合作方式,在商品经营层面,实体店已退出日常管理,对“货”“价”及“库存”均没有管理。反而是供应商采用信息系统进行商品的进销存管理,但目前供应商管理系统则处于高度分散状态。
  目前与供应商合作的软件开发商中,除采用“百胜”“伯俊”等少数几家供应链ERP之外,绝大多数ERP系统都是供应商度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系统。
  在上述背景下,实体店想要对长期不管的商品突然进行精度极高的“数字化”,有很高的难度。
  首先,“数字化”工作由谁承担?
  如果寄希望于供应商,实体店还是按照传统思路,拿出一套现成的电子“表格”或网页“界面”,再次利用自身的强势地位,要求供应商对商品基础信息进行“初始化”(如制表、录入等)。这样一来,供应商的员工(营业员或业务员)除了要维护自有的信息系统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实体店做初始化的商品信息。
  且不说在这种合作机制下的“数字化”准确性和可靠性,单是工作量就将成倍增加。如果没有配套激励机制或管理措施,供应商的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商品信息“数字化”的可行性。
  某家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就是采用了这种合作机制,但是一线营业员通过简单的“套码”,就把管理者的“数字化”美梦化为了泡影。
  其次,“数字化”准确性由谁负责?
  在实体店经营一线的员工绝大部分的文化素养并不是太高,她们的强项在于和顾客面对面互动介绍商品,而使用信息系统,准确制表、录入恰恰是她们不擅长,甚至恐惧的。
  一旦“数字化”进入系统的数据是错误的,那比不数字化还要糟糕。想利用实体零售人员对海量数据进行复核、检查,保证“数字化”信息的准确性,其难度更高。
  再次,“数字化”红利由谁享有?
  如果实体店准确地实现了商品“数字化”,由于信息系统牢牢地控制在实体店手中,其中产生的会员、商品交易、支付等大量有用的信息,将成为实体店向供应商进一步要价的筹码,因此,供应商对吃力不讨好的商品“数字化”只会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很难产生主动合作的热情。
  从实体零售的角度看,即便是线下商品实现了“数字化”,短期内也很难为经营带来实质效益,反而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后期维护,一线经营者会处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二高:成本高
  商品基础信息的“数字化”需要相当高的成本,基础数据的采集、输入如前文所述,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不管是供应商出人,还是实体零售商自己安排人手,都需要有专人来负责此项工作。
  但是,商品基础信息“数字化”才是电商经营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化”的商品信息如何与网上共享?
  现实经营中,实体店往往会另行组建专职的“电商部门”或“电商公司”来进行电商经营。如果已经完成的线下“数字化”信息只能提供给线下独立使用,那么线上的这些经营人员又不得不再次重复劳动,把商品信息在网上商城再进行一遍“数字化”。还没有开始做电商生意,实体零售业的商品“数字化”成本已经是纯电商企业的两倍。
  由于网上销售需要提供高质量的照片和有一定水准的文描,于是,又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商品进行拍摄,或者将此项工作外包给代运营第三方,由此带来经营成本增加。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一款SKU的照片拍摄成本在150元~200元左右,如果需要颜值高的模特,或华丽的背景,拍摄成本还会更高。
  而商品文描更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苦差事,要求供应商的营业员或业务员来配合完成此项工作已无可能。于是,实体店需要聘请专门的电商文描人员。
  就算是完成了上述全部工作,接下的销售还是不可预测的,极有可能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心上传的商品根本就没有销售,这样在对应SKU上投入的费用就成为“沉没成本”,这也正是电商企业烧钱的关键一环。   实体零售店长期以来的投入产出思路,很难接受这种短期内大量投入,却少量产出的不匹配模式。经营性亏损,传统思维下的“BOSS”们很快就难以忍受而不得不放弃。
  前几年一家较早从事电商的实体零售企业,最终将经营的电商业务转售给纯电商企业,高成本的运营困境正是制约其商业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低:效益低
  都说商人唯利是图,我们也需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实体零售业商品数字化是否带来了效益,其结果是否值得经营者们去大举投入?
  从现实回应者寥寥可以大致看出点端倪:实体零售业进行商品“数字化”短期内难有收益。也难怪零售业的“大姐大”厉玲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犀利地指出:实体零售业进行“单品管理”(商品“数字化”的另一表述)是一件很复杂、工程量很大的事情,非直营商品根本就没有必要做单品管理。
  话虽然有些不中听,这让那些奔走高呼商品“数字化”的行业精英们情何以堪?
  确实,由于实体零售业只管招商、促销,对货、价、人都没有管理的想法,那么只要把顾客付的钱准确、及时地收进POS机里面就可以了。
  一线营业员为方便操作,在零售店的管理压力下,虽然不得已做了一些商品“数字化”的配合工作,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却能够精明地编制几个常用的商品编码,然后在销售过程中快速开单,让顾客及时付款。
  这样一来,各方也是皆大欢喜:实体零售业的老板们,可以骄傲地宣布自己已经全面实现了“单品管理”;经营一线的管理者们,也可以给老板和上级一个“完美”的答案;营业员们还依旧潇洒地用“价格码”进行开单付款,把各种已经完成或未完成的商品“数字化”抛到脑后。
  这样的结果就是:貌似商品“数字化”又成了一个伪命题?!
  缺“性价比”基因
  现阶段的网络销售依然非常依赖于商品是否具有高的“性价比”,即:最好是品牌商品,但是单价却要越低越好。
  随着网络销售逐步趋于成熟,在实体店经营的供应商,往往会兼顾线上线下的利益,建立起与传统渠道完全分开的“电商团队”,并将线上销售渠道重点作为过季或折扣品的“下水道”。而线下百货店,则成为新品上市的主要通道,高加价率、高客单价,成为线下销售的主要特征。
  于是,在线上和线下的商品经营,各自侧重于自身的优势,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
  1.实体店重“质”,网店重“价”
  不论实体店,还是网络销售,获利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应的销售、毛利和经营管理成本基础之上的。
  在网络销售出来之前,实体店是各类商品的唯一销售渠道,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曾有“渠道为王”的说法。实体店也确实风生水起,在供应链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但是,随着电商的快速崛起,网店成为各类过季品、折扣品的销售主渠道。这也在相当程度上,使得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的客单价长期处在100元上下的水平,最近两年虽有所增长,但与线下实体店动辄上千的客单价相比,还是非常便宜的。同时,也使得没有价格优势的商品,在网上很难找到合适的买家。
  面对网络销售的强力冲击,实体店从“体验”着手,着重打造店铺的硬件环境,通过优质服务,进一步提高实体店出售商品的附加值。这使得实体店出售的商品更强调“品牌”“品质”,一家中高档定位的百货店,客单价往往在1000元以上。
  基于不同的顾客群体和消费特征,实体店着重从商品的品质感入手,加上营业员的面对面介绍,促成销售成交的概率较高;而网络销售则强调商品的价格低廉,通过“低价”策略吸引顾客购买,虽然品质略有牺牲,但由于价格足够低,可以让消费者适度忍耐质量上的瑕疵。
  但是,对于那些追求品质感的顾客来说,一两次的网购失败,可能会导致其做出减少甚至避免在网上购买个性化商品的决定,这也是实体店能够感受到部分消费者开始回归的重要原因。
  2.实体店重“款”,网店重“量”
  网络销售非常强调PV“流量”,为了达成理想的GMV,就特别需要有“爆款”来吸引消费者光顾网站,这些商品往往是赔本赚吆喝,网上销售甚至会采用“补贴”的方式,把爆款价格下调到消费者难以置信的地步,吸引顾客蜂拥而至到网站上抢购。
  网络经营者期望这些网络购买者,可以同时光顾网站的其他页面或商品,从而产生连带销售。这使得网络商品的开发不能有太多的SKU,而是应该着重开发具有价格优势的单品,靠简单的重复销售,薄利多销,从而获利。一旦SKU超过一定数量,必然会导致滞销商品的库存积压,给经营者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除了自营之外(目前全国的实体零售业自营占比能超过10%的企业并不多见),实体店的商品均由供应商自行负责管理,尤其对连锁经营的品牌,为合理控制库存,一般实体店都采取“多款少量”的商品配置策略,即:在每家实体店销售点,一个SKU备1—2件货,按区域可进行门店之间的货品调拨,某家实体店销售出现旺销时,临近的实体店库存可以提供支援,除非遇到大量的团购销售,目前线下实体店之间的库存足以满足日常销售的需要。
  鉴于此,在实体店的柜面可以看到的场景往往是:货架商品琳琅满目,但是对应的库存量却很少,无法通过“跑量”方式获得高的销售业绩。
  缺利益“均衡化”基因
  线上线下如果分别运作,还存在两个团队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目前实体零售的业绩贡献主体仍由线下贡献,线上团队成立后,会面临以下问题:
  1.价格体系是否统一?
  如果统一,由于目前线上销售以高“性价比”的价格竞争模式带动销售,则线上业务无法有效拓展,甚至会出现有团队、无销售的尴尬局面。
  如果不统一,意味着同一个SKU的商品在线上的价格会明显低于线下,这样又会出现“左右手互搏”的情况,线上销售会对线下产生明显冲击。
  2.销售业绩如何考核?
  由于线上线下团队分别独立运作,常规情况下,销售业绩会分别计算与考核,在团队利益的分配上就会产生冲突。不论是线下的营业员,还是实体零售店的招商或者管理人员,都会对线上团队产生抵触情绪。对线上在品牌引进、商品供货等方面都不会给予有力支持。
其他文献
流量成本的上升,不以马云的意志为转移,马云想不收都不行。  创办阿里时,马云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直至现在,我仍然不质疑他的初心。  然而,现在的电商或许是“天下最难做的生意”。没有哪类零售商业能够像电商那样让多数参与的商户不赚钱。  这怪不得马云!因为商业的宿命,电商也逃不过。也就是说,马云的初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不过是个商业乌托邦。  之前我写过一篇《商业的宿命,电商也逃不过
期刊
一篇名为《日本花王陨落?跨境爆品之王价格腰折》的文章近日悄然出现在跨境电商人的朋友圈里,文中指出花王纸尿裤最新报价是“整柜L54号1300日元”,而这个价格在一年前基本要2000多日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业内人士表示,跨境电商行业从来不缺爆品,也从来不缺腰斩的爆品,花王只是跨境电商发展路上爆品的一个缩影。  原因很复杂  走到这一步,对爆品花王来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花王产品最早在代购圈里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一个新机会,不是看得不够多,而是因为对基础概念的混淆——这波“消费升级”的机会就是这样。  人人都在喊的“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  一个流行的答案是:消费者正在买越来越贵的东西。  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生产更加高端、更加大气、更加独特、更加满足消费者形象需求的商品,就能成为“风口上的猪”,抢占市场。  但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是:同样是高端商品,我们总觉得有一类商品根本不像这个
期刊
近日,英国著名奢侈品品牌Burberry在香港店铺以最低五折的价格出售货品,这几乎是近年来Burberry推出的最低折扣。业内人士判断,消费者不断追求小众路线,品牌在迎合消费者的同时要更快转变产品结构。现阶段,包括Burberry、Gucci、Michael Kors在内的奢侈品品牌,正处在十字路口,走哪条路线,未来何去何从,管理团队们正做着审慎的抉择。
期刊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互联网公司和创业者过去几年蜂拥进入手机行业。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年初时,中国的手机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年末,140家已经消失,手机市场竞争激烈远甚海外。业内人士认为,创新能力是手机企业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掌握了生态链上游规则的发言权,如材料技术、操作系统等,才能获得突破性发展。
期刊
轻奢产业整体业绩低迷,多家标志性品牌销售数据断崖式下跌,以LV、Gucci、卡地亚为代表的传统奢侈品,要么向超高端小众定制品发展,要么转向高端生活方式的打造,而轻奢一直以来的“跟随”路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业内人士认为,凭借原本的品牌效应及对时尚的敏感性,全面向高端消费品转化或将是轻奢的唯一出路。
期刊
为振兴中国奶业,展示奶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树立奶业企业形象,提振消费信心,8月26日,“2016中国奶业20强(D20)峰会”在石家庄举行。飞鹤、君乐宝、伊利等中国奶业20强领军企业代表聚集一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工信部、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领导,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奶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峰会。此外,会上20家联盟企业也进行了“中国奶业振兴宣言”,再次表明了民族乳企振兴中国奶业的
期刊
中国最大鞋类公司香港百丽国际发布的三季度国内零售运营数据显示,三季度集团鞋类业务同店销售下降10.4%,但运动、服饰业务同店销售增长6%。尽管运动、服饰的业绩依然向好,但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运动品牌的中国经销商越来越多,品牌自身也在加速直营店的布局,代理品牌业绩的增长不能从根本上拯救鞋类业务下滑带来的整体业绩下降。
期刊
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冰箱市场零售量为2613万台,同比下降6.6%;零售额为696亿元,同比下降3.0%。全年零售额同比负增长,这是自2012年以来的4年间,冰箱市场规模第三次同比下滑,线上市场和高端产品仍然维持较高增长。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冰箱新能效标准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冰箱产品节能技术升级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期刊
2015年,家电行业整体遭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最大的下滑挑战,冰洗空彩四大家电品类全线失守,行业实现整体收入5439亿元,同比下降1.65%;实现净利润334亿元,同比微增1.6%。分析人士指出,2015年全年家电上市公司的业绩面临严峻局面;未来白电企业的低估值和股息率是最大看点;黑电领域的看点则来自于产业链拉长以及参与各方的深度融合。
期刊